新書《漢明》已經上傳,穿越南明,反清複明。向爲民族抗争至死不悔的英烈緻敬!
和尚懇請書友們,點擊、收藏、投推薦票,謝謝支持。阿米陀佛!
此時,倭國的大地上,大戰如火如荼。
得到的李沐首肯的新羅女王金勝曼,下令九州的二十五萬新羅軍,兵分兩路,渡海向伊予、土佐發起了總攻。
而李沂率八萬高句麗歸義軍從伽耶渡海,登陸石見。
當初,石見總督劉仁軌在長史李義府的建議下,在倭國征召“和平軍”,成功阻擊了渡海的倭軍。
得了便宜的劉仁軌,便向李沐上疏請求,以石見總督府的名義,繼續征召“和平軍”至六萬人,得到了李沐的首肯。
而此時,石見總督府六萬“和平軍”與李沂所率的八萬“歸義軍”在石見會師之後,一樣兵分南北兩路,北路由李沂率歸義軍攻出雲向東,目标近江。
南路由劉仁軌率“和平軍”攻安芸向東,目标河内。
大唐和新羅合計三十九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倭國屢戰屢敗。
此時,李沂兵鋒已至近江,劉仁軌大軍正在攻打攝津。
新羅南北兩路路大軍已經在淡路會師,正在籌措渡海作戰,目标直指和泉。
皇極倭皇的首都,奈良飛鳥京,已在三路大軍的包圍網中。
此時,倭國朝堂亂了。
倭國朝堂生亂,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就算沒有大唐、新羅進攻,它也一樣會亂。
皇極倭皇是由蘇我蝦夷擁立的,她的王權十有八九都掌握在蘇我蝦夷手中。
可蘇我蝦夷再怎麽強大,奈何年事已高,已經六十歲了。
這種年齡,在倭國已經是高壽,倭國朝野都明白,蘇我蝦夷的日子沒多久了。
正是因爲有這種思慮,人心就會生變。
首先,蘇我蝦夷的親侄蘇我石川麻呂,就開始有了動作。
他聯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暗殺了權傾朝野的蘇我入鹿。
蘇我入鹿是蘇我蝦夷的兒子,去年蘇我入鹿襲擊山背大兄王,逼迫上宮王族(聖德太子一家)集體自殺。
這在當時引起了倭國皇族極大的憤慨。
如今,因大唐和新羅大軍壓境,倭國軍隊數量的急劇下降。
蘇我蝦夷的威嚴越來越低,手中的實力越來越小。
蘇我石川麻呂在中臣鐮足的建議下,中大兄皇子迎娶了蘇我石川麻呂的兩個女兒蘇我遠智娘和蘇我侄娘,使蘇我石川麻呂加入了中大兄皇子反蘇我入鹿的陣營。
于是,在蘇我入鹿進見皇極倭皇的時候,安排刺客,一擊見效。
蘇我入鹿的死亡,預示着蘇我蝦夷的徹底失敗。
次日,蘇我蝦夷在自家的城寨放火,自焚而死。
之後,皇極倭皇讓位于輕皇子(孝德倭皇),中大兄皇子被立爲皇太子。中大兄皇子任命阿倍内麻呂爲左大臣,蘇我石川麻呂爲右大臣,中臣鐮足爲内大臣。
同時,向大唐、新羅三路大軍派遣使者,乞求停戰。
已經知曉李沐心思的李沂,斷然拒絕了倭國停戰的講求,勒令倭國無條件投降大唐。
倭國朝堂由此下決心拼死一戰,準備玉石俱焚。
決戰,一觸即發。
……。
八月十五,中秋。
夜幕降臨,圓月已經升空。
宮中開設家宴。
就在李沐準備前往太液池赴宴時,常綠雲臉色古怪地進了甘露殿。
“綠雲,何事?”
常綠雲咬着嘴唇,拿着眼白正對着李沐,遞上一張紙條。
這是一種原本狼牙衛的信鴿傳書專用紙條,如今被長林衛接手。
李沐詫異地接過紙條,展開一看,臉色大變。
紙條上隻有六個字,“縣主已有身孕。”
大唐縣主很多,但能讓長林衛以信鴿傳書的縣主,恐怕大唐隻有一個,長孫明月。
常綠雲臉色古怪得非常有道理。
宮中一後四妃,萬般努力而不得,沒想到李沐忙中偷閑,往江南一遊,竟成了。
真可謂是無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怎麽辦?”
常綠雲驚愕,她完全沒想到李沐會問她,怎麽辦?
她哪知道怎麽辦?
李沐自然是不會想從常綠雲嘴中聽到答案,他隻不過是一時心慌意亂之下,無意識地詢問罷了。
“綠雲,請太後來甘露殿。”
……。
一會兒,鄭觀音來了。
常綠雲被屏退至殿外候旨。
她與李沐在甘露殿中商議了很久。
沒人知道二人說了些什麽。
等殿門再次打開時,李沐口谕:“傳召許意之女許青雲,入宮觐見。”
許青雲,當年屈死在李世民刀下的許胤宗孫女,許意之女。
許意,如今是太醫署監正,也是長安醫學院祭酒。
許青雲,挂名太醫署禦醫,也是醫學院博士。
常綠雲同樣不知道李沐與許青雲談了些什麽。
隻是等許青雲出宮之後,皇帝下旨,在會稽山邊,東湖湖畔,開設江南醫學院,許青雲爲醫學院祭酒。責成越州刺史甯純提供一應所需。
而常綠雲再次見到李沐時,隻從李沐口中得到了兩個字,保密。
……。
十一月,倭國終于傳來捷報。
十月十日,李沂率歸義軍、劉仁軌和平軍、新羅軍,合圍倭國奈良飛鳥京兩個月,待城中守軍士氣低落,糧草斷絕之時,猝然發起總攻。
經過十日鏖戰,飛鳥京落,倭國皇族全部自焚。
倭國,滅亡。
誰都知道,皇族全部自焚就是個笑話。
但笑話隻要沒人反對,就不再是笑話,而是真話。
因爲李沐不反對,所以大唐朝堂無人反對。
大唐朝堂無人反對,則天下無人反對。
随捷報而來的是,石見總督府長史李義府的奏折。
奏折上建議,遴選和平軍中首功者二十四人,選大唐國内二十四姓賜予,分封于除新京、石見之外各令制國,形成新的貴族,以利于統治。
另外,李義府還建議,合并山城和近江爲新京,以此戰近三十萬戰俘,修建一座縱橫百二十裏的唐城,以彰顯、宣揚大唐文治武功。
李沐在與内閣諸臣商議之後,批複一字,準。
并由内閣頒旨,将倭國改名東瀛道,除新羅占據的九州之外,置六十州,派駐流官。
此爲大唐第十三道。
調龐孝泰爲東瀛道大總管,孫仁師爲新京府尹,龐孝泰爲駐石見唐軍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