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李世民話音剛落,李承乾在長安登基、秦瓊自盡、數十大臣被殺、一百多人下獄的消息傳來。
李世民聞聽,旋地轉之下,喉嚨一甜,噴出了一口血。
随即暈倒在地。
在随軍禦醫的救治下,李世民才悠悠醒來。
他拉着房玄齡的手,淚流滿面地道:“玄齡啊,朕這是做了什麽孽,生出了這麽個逆子?”
房玄齡勸慰道:“陛下保重身體方爲要務,否則江山動蕩,非社稷之福啊。”
李世民抽泣道:“朕悔不該不聽愛卿勸,應該早日下令撤兵,也不至于讓形勢變得如此不堪啊。”
房玄齡心中暗歎,可還是勸道:“如今撤兵也不晚,我軍主力還在,況且南邊李沂的神策衛也是戰果碩碩。隻要陛下率軍返京,一切都能挽回。”
李世民搖搖頭道:“可如今逆子在長安稱帝,軍糧怕是不會運了,大軍缺糧該如何應對?”
房玄齡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他想了想道:“如今之計,隻能殺馬就食,讓大軍飽餐一頓之後撤兵,隻要回到大唐境内,終歸是有辦法的。”
李世民聽出了房玄齡的言外之意,房玄齡話的辦法,無非是擠壓百姓,充作軍糧。
可如今怕是也隻有這個辦法了。
次日,李世民下旨,全軍南撤。
同時向李沂傳達了撤軍的命令。
貞觀十五年八月,李世民第一次親征高句麗至此劃上了句号。
好在高句麗人沒有追擊,隻是占領了遼城。
至此,北路唐軍的所有戰果被全部吞噬,邊境回到了開戰之前。
所謂屋漏偏遇連夜雨,不過如此。
李世民率軍撤回到平州之後,剛松了口氣。
就從當地官府得知,官府所有餘糧被焚毀。
這消息讓李世民第二次吐血,終于一病不起。
就算是沿路掠奪百姓,最多隻能維持大軍保命的口糧。
這樣的軍隊,就算到了長安,如何平亂?
這,房玄齡率一衆官員來到李世民病床前。
“陛下,臣有一策,可使得大軍起死回生,同時平叛易如反掌。”
這是李世民近些聽到的最動聽的話了,他急喘着問道:“愛卿快講,是何良策?”
房玄齡看了一眼李積等人,回答道:“如今大軍所需之糧不是沿途百姓能供應得聊,臣觀大唐各州,隻有江南才有如此數量的糧食。”
到此處,房玄齡停了下來,李世民對李沐的怨恨已久,平日裏誰也不敢在李世民面前提李沐的名字,甚至連杭州都得避諱。
房玄齡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爲他知道,李世民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
果然,李世民一聽,便重新躺了下來,閉上了眼睛。
誰也不知道李世民在想什麽,隻能靜靜地等待着。
許久,在所有人都以爲李世民睡着了,正準備悄悄退出的時候。
李世民突然出聲了,他幽幽道:“玄齡啊,難道你不知道向他救援,無疑于飲鸠止渴嗎?逆子謀反要的是朕的江山,而他不僅僅是要朕的江山,還要朕的命啊。”
房玄齡等人不敢接話。
“可朕已經沒有選擇了……對嗎?”李世民怪異的聲調讓房玄齡眼淚湧出。
房玄齡泣道:“陛下如果心中不願,臣等再想别的辦法就是了。”
李世民又沉默了很久,才道:“如果他肯出兵,與宋州、揚州尉遲恭、程知節八萬大軍合兵一處,平叛長安的兵力就夠了,對嗎?”
房玄齡點頭道:“陛下所言極是。”
“傳朕的旨意,封李沐爲招讨使,轄宋州、楊州之兵,北上平叛。”
衆人躬身應道:“陛下聖明。”
房玄齡道:“臣願意替陛下前往杭州,勸李沐運糧救急。再怎麽,他也是陛下義子,也是大唐宗室,以他的心性,絕不會坐視不理的。”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但願如此。就勞煩玄齡一趟了。”
“此乃臣份内之事,不敢言煩。”
就在衆人告退之時,李世民突然道:“告訴李沐,就算他不出兵平叛,朕也不怪他,隻要他不助纣爲虐,待朕平定叛亂之後,都記他一功。”
房玄齡心中暗歎,李世民還是對李沐心懷忌憚啊。
……。
李沐手拿着李安俨的密信,陷入了沉思。
李承乾的異動,李沐早已從狼牙衛的密報中得知。
可看到李安俨的密信,李沐才明白李承乾想要的不僅僅太子之位的穩固。
而是取李世民而代之。
這讓李沐暗歎,這一家子的反叛性格,莫非是遺傳的嗎?
其實李沐在得到狼牙衛密報時,就已經與魏征、馬周等人商議定了應對之策。
那就是坐山觀虎鬥,讓北面父子兩捉對厮殺去吧。
咱自己守着杭、越兩州一畝三分地,積蓄實力,等待機會就是。
不管是李佑造反,還是李承乾篡位,與李沐并無一絲關系。
可李安俨此人,因這封密信真正進入了李沐的眼鄭
據信上,李安俨還是父親李建成的屬官。
鑒于此,李沐讓信使轉告了李安俨一句話,讓他盡量脫離李承乾的核心,撇清與李承乾的關系,以求自保。
至于别的,李沐也就不管了,交淺言深,李沐還不想因爲這麽一個不知根底的人惹上什麽麻煩。
今年以來,李沐下令将杭州府向錢塘湖以東搬遷。
由于防波堤的修建,東邊大片的土地不再受到洪水侵擾,這些可都是肥泛的淤泥地啊。
由此,錢塘湖正式成爲西湖。
李沐下令沿西湖湖岸,劃出了一圈地,專門出售給遷入杭州的各地世家、富商做爲宅地。
當然這價格也不是尋常人家出得起的。
一畝宅地得五百貫,這比長安的地價高出了三倍有餘。
可謂是寸土寸金啊。
魏征等人都不看好此事,認爲這次李沐怕是要落臉了。
馬周甚至笑稱李沐是窮瘋了,這麽貴的地怕是過上三五年也賣不完。
可現實就是這麽“殘酷”,李沐不敗的神話再次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