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倒是有個主意。”
“魏公請賜教。”
“殿下可寫一道奏折,急報朝廷,自薦率兵出征,求援被困大軍。如此,既能讓殿下如願以償前往救援,還有可能讓殿下立下不世之功。”
“可陛下肯嗎?長孫無忌更不會肯。”李沐蹩眉道,“另外不世之功又是何意?”
魏征道:“陛下會答應的,高昌國地處要害,對于大唐來,是必争之地。被圍唐軍除了神機右衛,還有左右屯衛,這可是大唐精銳啊。陛下絕不會容它有失。加上陛下此次下旨征讨,本有彰顯武功之意,不想弄巧成拙,需要有人來挽回敗局。”
“如今能救被困大軍的人不多,殿下是其中之一,而李靖、李積等人之前因陛下發兵包圍國公府之故,都閉門不出,陛下也拉不下顔面主動去請。朝堂中可用之人也就是尉遲恭、程知節幾人。可這幾人爲輔爲将可,爲帥則不足。所以,陛下肯定會答應殿下所請。”
“至于長孫無忌嘛,他不得不答應,對他來,可以爲私利『亂下,但正因爲如此,長孫無忌便不敢輕易得罪朝堂中人。如果大軍覆沒,單就神機衛中有子侄的官員,他們的唾沫就能将長孫無忌淹死。況且臣在朝中有些人脈,讓他們在朝堂中煽煽風,還是能做到的。”
李沐點點頭道:“可我怕時間來不及啊,畢竟江南至長安,急報也需要三。就算朝廷同意,一個來回至少六,到時起兵北上,恐怕就是半月之後了。”
“殿下别急。如今集結大軍,籌措糧草一樣需要時間。五之後,殿下可率大軍從水路啓程,至揚州減慢速度。臣在慈候朝廷旨意,如果到了,臣以急報送于殿下。”
李沐認可魏征所,大軍行進速度自然沒有急報快,早一兩的路程,急報完全追得上。
而走水路北上,以自己的身份,在過汴州之前,應該能應付的過去。
“可如果朝廷不同意呢?”李沐問道。
魏征想了想道:“那殿下必須回來。如果殿下執意枉爲,那必會帶來殺身之禍。杭州、越州兩州與舉國之力相比,太弱了。陛下之所以容忍至今,爲的無非兩個字聖名。如果殿下主動給了陛下出兵的借口,臣猜測,陛下甚至會放下高昌,調兵南下,征讨殿下。”
李沐的眉頭再次緊鎖起來,他知道魏征的話是對的。
可如果真那樣,李沂豈不危險?
魏征勸道:“殿下不必太擔心,萬一朝廷不答應殿下所請,那也會派出得力之人前往救援。或許,陛下會去請李積領兵。”
“我很奇怪,魏公這次怎麽不勸阻我出征?”
“如果臣勸,殿下會聽嗎?”
“不會。”
“那臣何必勸?況且,臣以爲此次唐軍受困西域,并非實力不足,而是太過倉促,對突厥南下應對不足,如今雖然處于下風,看似情況危急,但還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朝廷隻要出兵營救,解了唐軍之圍,不定還能順勢滅了高昌。故,臣不勸阻殿下西征。”
“好!那就依魏公所言。大軍的糧草後勤,就煩請魏公『操』持了。還有向朝廷的奏疏,也請魏公代勞了。”
“臣領命。”
“蘇定方。”
“末将在。”
“集結兵馬。”
“遵命。”
。
李世民得到消息并不比李沐晚。
相對于高昌來,長安比杭州近得多。
大軍被困西域,這讓李世民的野望受挫。
這可是唐軍中的精銳啊,四萬禁軍、二萬神機衛。
如果隕落在西域,那将是大唐社稷之饬。
李世民第一個反應,就是繼續出兵增援,隻要救出被困的唐軍,那事情還不會壞到動搖他統治的地步。
可雖然李靖、李積二人被召回,但長安禁軍有兩衛在遼城,一衛在百濟。
加上現在被困的兩衛,十萬大軍在外,南衙十二衛,去了近一半。
據軍報,二十萬突厥南下,十二萬圍困唐軍在食汗山。
八萬突厥和高昌軍鎮守交河城。
前往增援,至少需要十萬以上大軍。
如果繼續抽調六衛,那長安城的兵力就空了。
而北衙十二衛是絕對不能擅動的。
對于一個三百萬人口的長安城來,北衙十二衛就是鎮守之本。
李世民爲難了,雖然各州都有五千至一萬的府兵,可遠水解不了近渴,調動需要時間。
能調動的長安以西,隴右道的府兵,可隴右道的府兵幾乎都布置于吐谷渾周邊。
爲得是防範吐蕃人襲擾,如果抽調救援,萬一吐蕃聞訊趁勢突進,那整個隴右道将一片糜爛。
更讓李世民頭痛的是,有子侄在神機衛的朝臣們,紛紛上書,請求李世民即刻下旨出兵增援。
這片饒基數太大了。
大到連李世民也不得不忌憚。
就象尉遲恭、程知節等人都有子侄在神機右衛。
而尉遲恭、程知節幹脆就自薦率軍出征。
可李世民知道二人幾斤幾兩,這二人爲将可,爲帥就呵呵了。
長孫無忌也是積極請求出兵增援的。
一則如果他出言反對,那就等于捅了馬蜂窩了。另外,那部分有子侄在神機衛的官員,還不把他生吞活剝了?
所以,在朝堂上下一緻的出兵聲中,李世民隻能豁出面子,請李靖、李積進宮商議了。
退朝之後,承慶殿鄭
李世民心情複雜地掃視着眼前李靖、李積二人。
“二位愛卿應該知道征讨高昌受挫的消息了,朕請二位來,是想聽聽二位愛卿有何應對之策。”
李積道:“臣以爲化解此局不難,派兵救援被困唐軍即可。”
李靖搖搖頭道:“顯然高昌與突厥早有無勾結。如今突厥勢大,在高昌一線聚集了二十萬大軍,增援是必須的,但如果出兵少了,杯水車薪,難以擊破高昌與突厥聯軍。可如今朝廷在西域兵力薄弱,調兵又耗費時日,一旦延誤戰機,恐怕被圍唐軍兇多吉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