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家庭成員
父親:帝乙
兄弟:宋微子、宋微仲、子期
妃子:妲己(己姓,名妲,有蘇氏之女,爲帝辛所愛,或帝辛自焚後被殺)
兒子:武庚(祿父)
纣王墓由今淇縣城東行八公裏,來到淇縣西崗鄉河口村的淇河大堤上,纣王及其王後和妃子的三座墳墓呈南北排列。纣王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纣王之墓”四個大字,由著名曆史學家周谷城于19八7年題寫。
商纣王,或纣王,則是周人侮辱、蔑視性的稱呼。
周在未滅商之前,稱之爲“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滅商之後,亦稱之爲“大邦商”、“大國”,而自稱“小邦”。
周王滅商後,因殷商人衆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尚書》)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戰争創傷外,恐怕這憂心忡忡、苦悶煩躁亦是重要原因吧。
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沒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爲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權、王權的激烈的黨争,亦使人對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設教”作用和效能不無懷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創此類宗教,故而隻能居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稱帝。周王稱爲天子是後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無此類證據。周王朝自大王亶父、王季曆、文王昌、周王發所延續下來的稱王的習慣,被其不自覺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現商纣王、帝纣這些滑稽的稱謂。
如果僅僅隻是兩個稱号,還不至于如此鄭重其事。因爲擁有這個稱号的那個人,代表着一段曆史,一段影響中國數千年文化走向的曆史。同樣是這段曆史,由不同的人來寫,就有不同的模樣和結果。兩個不同的稱号,代表着兩個不同的族群對曆史截然相反的認知。在中國曆史上,曆史可分爲兩種:一種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态和價值判斷;一種是野史,代表着民間的曆史認同和評判。
同一段曆史出現兩種正史,則是商周之際的獨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帶來的後遺症,是官方意識形态和民間意識形态勢力相當的結果。
周王朝作爲戰勝者的虛弱和商人作爲戰敗者的不可小觑的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雖然周王朝官方意識形态在長期成爲主流,成爲正史,但商人記錄的曆史卻并沒有在周王朝的封殺和圍剿下消失,而是頑強地在各種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
通過這些雪泥鴻爪零星記載,人們依稀仍然能夠窺測到商人記載的那段曆史,與廣爲流布的周人的記載完全不同的模樣的那段曆史。雖然這和周人的曆史一樣,不可避免地帶着自己的偏見,但作爲另一種曆史,必然有助于人們探索曆史的真實面貌,而這本身就是曆史的一部分,是研究曆史的目的所在。
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号。。這兩個稱号之間差别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帝辛之敗有兩說
其一,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爲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确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炮烙是夏桀姒履癸發明的)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幹,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讨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又需面對其因長年征戰而日積月累有增無減的大批俘虜如何處理等問題而造成負擔。
其二,說亡國原因:第一,政治糜爛,爆發了大分裂,帝乙把君位傳給了次子受德而不傳給長子微子啓,朝廷随分兩派。微子啓一派不斷向帝辛發起進攻。他們進行了種種卑劣的活動。如造謠中傷,發動内讧,幽謀(暗謀奸謀)行刺,賣國求榮等等。而帝辛對待政敵又太過心慈手軟,導緻了政治上的失敗。第二,帝辛在位爲穩定統治連年征戰,力克東夷後,兵力損耗大半,未及休整訓練,即遭意外襲擊。第三,周族爲了生存而借機起兵伐商,這隻軍隊經過長期準備,強悍而有組織,并有傑出領導。第四,牧野一戰,俘虜兵臨陣倒戈,動搖分子一哄而散,反對勢力順勢獻城。
郭沫若詩曰:“勿謂殷辛太暴***隸解放實先驅。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須。受德之名當恢複,殷辛之冤當解除。”
帝辛的罪狀是“千年積毀”的結果,是“層累地選成”的結果,那麽,人們自然而然地要問:誰在抹黑帝辛?哪些人參與“千年積毀”的“選謗”隊伍?仔細分析帝辛罪狀的累積過程,剖判其背後的目的與利益取向,結合“層累地造”的年代,這些人便再難躲着在陰暗的角落裏,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見。
1.西周
抹黑帝辛的第一類主力是滅商之後的西周,當時的西周崇尚神學,如同曆代朝代般,爲了給自己的國家打出順應天意的口号,那麽自然要将前代國家抹黑,讓人民都認爲自己是替天行道,這樣就可以達到鞏固自己統治的作用。
2.仇敵
抹黑帝辛的第二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敵周人。周人自季曆起便大肆拓土,據《竹書紀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曆命爲商牧師。自此時起,季曆先後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周王季曆的擴張,引起了帝文丁的警覺,帝文丁十二年,殺周王季曆。繼季曆爲王的周侯昌,亦即後世所謂的周文王,更是變本加厲,帝乙二年,周伐商,敗于帝乙。但周王昌并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大戎,攻,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覺,爲黎之搜——在黎舉行軍事演習,亦有人認爲是商、周戰于黎,拘周侯昌,囚之羑(音“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