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财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在擊敗東夷之後,東夷各部依然叛服不定,所以商的主力(聞仲、飛廉統帥)不得不依然鎮守在江淮一帶,商朝内地一直比較空虛。
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隻能将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争取在最短的時間内撫平戰争的創傷。而此時商朝内部的重要大臣都主張勤修德政,不要再與東夷殘部交戰,而帝辛的打算與他們不同,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不能付之流水,不想從東南撤軍。一旦撤軍,東夷又将死灰複燃,而且帝辛也對宗室親貴們的立場抱以懷疑态度。
而商朝内地的空虛情況起初作爲最高機密,并不爲周國所知,直到内史向摯來投奔,周國才發覺有了可乘之機,但不能輕舉妄動,必須作好萬全準備,在商國無準備的情況之下發動突襲才有可能成功。
帝辛四十八年(周武王七年,b1054),夷羊現身;二日并出。
夷羊,古指神獸、怪獸,也有說指土神,朝代将終的時候才會出現。二日并出表示新的王出現了,後世的說法天無二日指的就是百姓隻能有一個主宰。而當時周國已經被帝辛賜予了九錫,建了靈台辟雍,說明周國作爲外戚諸侯稱王得到帝辛的默許。
這些似乎也是商朝亡國的征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年,b1051)冬十一月戊子,經過四年的準備之後,姬發與姜子牙想繼續完成姬昌的複仇大業,東征商國。
姬發率大軍在周控制區視察防務,先西行至畢(程之北,陝西鹹陽)祭奠文王陵墓,然後轉而東行。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神主牌,用車子載着,置于中軍,姬發自稱“太子發”,表示是奉文王之命進行征伐,不敢自己專行。姬發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謹敬虔信,自己承襲先人的德業,還明定賞罰,以更好地完成任務。
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爲“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衆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
伯夷與叔齊攔住了正從畢開拔的大軍,他們二人叩馬而谏說:“以臣子身份來讨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
這次行動,一直到達孟津(河南洛陽孟津縣),是武王即位後第一次大規模出師。此次觀兵顯然帶有演習的性質,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線,以利于以後大軍渡河北伐,也可試探商朝的虛實和諸侯的反應。諸侯都以爲周将伐商,紛紛前來會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諸侯。人心向周、帝辛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姬發立即向朝歌進軍。諸侯都說:“是讨伐纣的時候了!”
但姬發和姜尚則認爲時機還不成熟,商湯時有1八00諸侯之多,所以未足一半,商朝仍有追随者。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可見周對商的忌憚。姬發說:“你們不知天命。”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這次姬發與諸侯的會盟居然并沒有被帝辛知道,可見商朝内部的統治已經因爲伐東夷和内部鬥争而受到嚴重削弱。
同年,帝辛對王室宗親的猜忌已經達至頂峰,以箕子被軟禁,比幹被殺,微子出奔告終,而這三人在諸侯中都有威望,商朝内部統治經曆了嚴重的分化後,搖搖欲墜。諸侯也對帝辛徹底失去期望。
箕子,名胥餘,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哥哥,纣王的伯父,官太師,封于箕(遼西地區)。爵爲子,故稱箕子。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
箕子與微子、比幹,在殷商末年齊名,并稱“殷末三仁”,在孔子《論語·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幹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作爲儒家前驅,其思想上承大禹,下開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
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見微知著。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衰象初顯的時候,外表上轟轟烈烈,其實内囊卻上來了,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纣爲象箸而箕子唏”,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夫商之季世,紀綱之廢,道德之堕極矣。”(王國維語)商朝的滅亡決不單單是纣王一個人的過失,而是整個國家民族沉迷在令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堕落習俗裏面去了,如曆代王朝末世一樣。
箕子佐政時,見纣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歎曰:“彼爲象箸,必爲玉杯,爲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後來商纣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纣王的叔父箕子,見纣王這般無道,苦心谏阻,但屢谏纣王都不聽。
當有人勸箕子離開朝堂時,他說,我如果這樣去做,是在“彰君之惡”和“自說于民”。于是,箕子佯狂而獨自一人隐居在箕山,閑暇時候借樂曲《箕子操》抒發自已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當纣王聞知箕子近況,遂軟禁在今天一個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在今河南西華縣。
比幹,子姓,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師(丞相)。
比幹年少時就以少師(亞相)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任輔佐帝辛(商纣王)。
比幹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産,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商末帝辛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濫用重刑,比幹歎曰:“主過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谏不用則死,忠之至也”。意思是君王有錯,不谏佩不上忠字;怕死不谏,佩不上勇字。所以君王有錯就要谏,君王不納谏,甚至臣子得到死罪,這是臣子能夠做到的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