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倒背着手,悠然自得地在地邊巡視。他的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曆都緊跟在父親身後,狐假虎威,東張西望。
此時的季曆嘴上已經冒出了細細的茸毛,嗓子也正在變聲,但還像個孩子一樣,一會兒和他的侄兒們打鬧,一會兒又瞄上了前來送飯的青澀少女,像隻拈花惹草的蜜蜂,不是趁機在少女鼓鼓的胸脯上摸上一把,就是在她們翹翹的屁股上擰上一下,常常惹得少女們尖聲大叫。
太伯和仲雍見此情景,都忍不住哈哈大笑,隻有他們的父親古公亶父皺着個眉頭,一聲不吭。
晚上,古公亶父摟着婆姨太姜躺在炕頭上,悄聲細語。古公亶父問:“季曆今年滿十三歲了吧?”太姜不滿地瞪了古公亶父一眼,說:“你自己的兒子你自己都不知道多大?”古公亶父說:“我看,該給他尋個媳婦了。”太姜有點吃驚,問:“這麽小就給他尋媳婦?”古公亶父說:“從納采、問名,到請期、親迎,再快也得個一年半載的,到那時候季曆也就不算小了。”
太姜琢磨了一下,點點頭,說:“那倒也是。不過,你想給兒子找個什麽樣的媳婦呢?是要大家閨秀,還是要小家碧玉呢?”古公亶父說:“當然要大家閨秀了!”太姜又問:“你有個大概的标準了嗎?”古公亶父說:“我看,最好能和商王攀上關系。”太姜嗔怪地說:“我可不想咱們兒子爲了氏族的利益委屈自己。”古公亶父瞪了太姜一眼,斥責道:“這叫什麽話?季曆是我的兒子,當然要把氏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至于自己喜歡不喜歡的倒不打緊,他可以在媳婦以外随便尋嘛!”太姜這才回過味來,說:“你說得對!放心吧,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我準保能給兒子尋上一個又漂亮又賢惠的大家閨秀,你就等着聽喜信吧。”古公亶父頓時眉開眼笑。
果不其然,沒用多久,太姜就給古公亶父帶來了喜信。她通過商王武乙的一個姓任的妃子娘家摯氏的親戚關系,選定了這個妃子的親妹妹摯仲氏(商族後裔)任作兒媳。
季曆千裏迢迢,從京城迎娶太任,周人倍感榮光,曰嫔于京,天作之合,都說太任是京城貴族來的皇室之女,溫文爾雅,秀美端莊,驚爲天人,任姓的摯仲氏是殷商宗親貴族,擁有皇室血統。
《詩·大雅·大明》懷着滿腔的激情盛贊這樁婚事。《史記·吳太伯世家》稱“季曆賢”,《周本紀》謂其妻太任爲“賢婦人”,
《周易》有一個卦稱爲歸妹,“帝乙歸妹”,指的并不是商王帝乙,而是商王武乙,因爲太任是武乙王妃的新妹妹,所以也可稱爲武乙的妹妹。
因爲王妃的關系,商王武乙做了個順水人情,正式将周原(陝西寶雞岐山縣與扶風縣)賜給了古公亶父,使得古公亶父得以名正言順地成爲周原的主人,可謂“雙喜臨門”,此時爲bc1213年。
季曆娶了王妃之妹,迅速地擡高了周族在方國諸侯中的政治地位。
古公亶父在遷到周原後,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劃分邑落,開發沃野,并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建都爲岐(今陝西扶風、岐山交界)。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發展農業生産,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使周逐步強盛起來,奠定了武王滅商的基礎。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
周族在周原漸漸形成了一套發于宗族卻又涵蓋社會上達國家的祭祀系統,終西周之世,岐都是極爲重要的政治中心。
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也多歸附。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改國号爲“周”。
古公東遷意義非常,由豳遷岐,到達“周原”,周人以邑爲名,故号爲周,從此正式拉開了周人圖得天下的序幕。遷周族于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
家族成員
父親:組绀
妻子:太姜
長子:太伯(亦稱泰伯、吳太伯)
次子:虞仲(亦稱仲雍、吳仲雍)
三子:季曆(亦稱公季、王季、周王季)
孫子:周文王姬昌、虢仲、虢叔
孟子曾經贊揚太王專愛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太姜,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有邰氏之女周文王的祖母。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爲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之時的賢德婦人。
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爲上都沒有過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沒出過一件壞主意。
太姜名字列入《列女傳》中,《列女傳·母儀傳》: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爲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于德教。
經過一連串的隆重儀式,在這年(bc1153)的冬天,冰雪還沒有消融的時候,古公亶父就把兒媳婦娶進了家門。因爲這個兒媳婦和婆婆一樣,長得人高馬大,因此舉族上下,也仿照她婆婆的例子,被稱作太任。
轉眼間,到了第二年(bc1152)的秋天,季曆的妻子太任生下了一個兒子。在即将臨盆之際,一隻火紅色的大鳥落在了她家的窗戶上,古公擅父很高興,認爲這是個好兆頭,在孫子滿月、兒子季曆抱着孩子請爺爺給起個名字時,古公擅父早就成竹在胸,對季曆說:“他出生的時候出現了好兆頭,将來我們周族一定會興旺發達的。我看就叫(姬)昌吧。”季曆自然滿心歡喜,抱着兒子到宗廟裏向祖先們作了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