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惟亞惟服”。主要是與商王關系密切的軍職官員。
武官之長的師長,掌王車的車正,爲商王禦車的服(又稱仆、禦),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
三是“宗工”。指負責王室祭祀和某些具體事務的官員。
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掌占蔔的蔔、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内史),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
四是“百姓裏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諸族與普通民衆的官員。
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甸)老”。
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轄的地區,相應的官員爲外服官。這些外服官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管理田地的甸(田)職官員;有爲王朝服役的男職官員,在蔔辭中稱爲“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盧任等;有守衛邊境的衛職官員,作爲一種武職,在蔔辭中多稱爲“多射衛”、“多馬衛”、“多犬衛”等,亦有單稱爲“衛”者。這些外服官中許多很可能是方國部落首領而臣屬于商者。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廣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齊規則的大片相連的方塊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劃出疆界的田地,“田疇”的“疇”字,像田間按行壟犁耕往返轉折,這樣的田疇當然不會耕作得很粗放。這些經過疆理整治規則耕作較好并配合有灌溉溝渠的方塊田,就是後來的井田。
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諸侯國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給近親貴族。其他貴族在封邑内也同樣經營這樣的田地,不過規模要小一些。在國都以外,商王經常派臣民到比較邊遠的地方去開墾土地。
商代使用的農具,考古學界一般認爲仍以石、骨及蚌制鏟、斧、鐮、刀等爲主,偶爾也發現有一些銅锸、銅鏟等青銅工具,但不一定用于農業生産。
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産規模--相當大,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還有訓象(當時北方還有象),并且掌握豬的閹割技術,能夠人工養淡水魚。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商代手工業生産的發展,比農業更爲突出。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産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有世代從事生産擅長專精技藝的工匠,其生産規模之大和技藝水平之高,是當時世界所罕見的。青銅冶鑄,玉器制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
其中,尤其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器制造工藝的高度發展,成爲商代文明的象征。在殷墟和鄭州商城遺址,都發現有爲王室所專用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商朝人已經發明原始的瓷器,這是瓷器首次在世界上出現。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
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纨,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绉紗的縠,已經掌握提花技術。
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發展的基礎上,在各個生産部門内部分工日趨鞏固和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商代的商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出現許多牽着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裏出現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爲業,還曾在孟津賣飯。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币。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于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制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和《大護》,是商湯時期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者,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蔔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爲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爲圓形。
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爲一個周期,并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商代甲骨文中發現大緻三萬數字,有明确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産生初步的計算能力。
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太戊七十五年(bc1520),去世,與太甲、祖乙并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太戊死後,葬于相(河南安陽内黃縣),谥号商中宗。
在《竹書紀年》中記載,太戊可能沒有死去,而是在巡視途中遇到了祥瑞桑樹,在桑樹洞中修行,試圖成仙,而将王位留給了兒子。在太戊修行三年之後,遠方的各部落和方國感念太戊統治的清明,遠道前來朝貢的有七十六個勢力。商朝從此複興,廟号爲商中宗。
太戊陵位于河南安陽内黃縣亳城鄉劉次範村東側。該陵坐落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上,也稱“劉次範遺址”,是現今國内所存唯一的一處商代王陵。1986年公布爲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代建陵寝,唐代繼修,北宋開寶七年(974年)重修,明清時期又多次修葺增建。據《内黃縣志》記載,太戊陵在内黃縣西南二十五裏劉次範村。太戊陵高一丈五尺多,環繞數十丈。其廟在陵後,正殿五間,旁有碑亭,廟門二重,前有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