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的功勞被後人歸于奚仲一人的身上,馬車的出現,其貢獻不亞于“四大發明”,奚仲被尊爲車神。但是絕不能認爲他們父子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馬車的人,甚至是否真正是華夏第一人,也不一定。
從此奚仲一族世代爲東夷部落首領,并在夏朝廷爲車正之職,可以說世代貴族。直到仲虺也不例外。
《呂氏春秋》:“有侁氏女采桑,得嬰兒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
伊尹本爲孤兒,一出生就被遺棄在空桑村(又名伊尹村,hn開封z縣葛崗鎮)的桑林之中。有侁氏女子來到桑林采桑,發現了嬰兒,将之收養,以居住之地伊水爲姓,本名阿衡。
有侁氏,又稱有姺氏,有莘氏,姺方,姺國,侁國,莘國。
侁,姺,莘,讀音相同,shēn,爲通假字。
有莘氏爲帝喾時期的統治部族,該族盛産美女,由于出身高貴,傳承綿長,各諸侯國都願意娶有莘氏的女子爲妻妾。
夏禹的母親也是鲧的妻子修己就是有莘氏之女;包括後來的湯、商纣王和周文王也都與有莘氏通婚。
夏啓封有莘氏爲諸侯,地點在莘城(hn商丘mq縣以延續帝喾高辛氏香火。該國盛産美女,由于出身高貴,傳承綿長,各諸侯國都願意娶有莘氏的女子爲妻妾。包括湯、商纣王和周文王。
伊尹勤奮好學,不但有豐富的知識而且也精通各種雜活,其中廚藝尤其擅長。
伊尹認爲湯能夠成就大業,想要投身于商,但是苦于沒有門路。
他聽說湯要娶有莘國宗室之女爲妻,于是主動投身到有莘氏門下,願意爲陪嫁奴隸。
在湯與有莘氏成婚之後,伊尹憑着一手廚藝,得以成爲湯的首席廚師。
伊尹在當了一段時間廚師後,爲了讓湯發現自己,故意有時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卻或鹹或淡。有一次,湯就此事責問他,他就趁機向湯談論了自己對治理國政的見解。湯大爲驚奇,知道他是一個賢才,就免除他奴隸的身份,任爲右相。湯認爲伊尹能夠輔助他奪取天下,所以賜名尹,尹是正的意思。所以伊尹之名由此而來。
商湯去見伊尹,叫彭姓子弟給自己駕車。當時在東夷方面很有影響力的大彭國已經倒向湯,所以多有彭姓子弟投身于商爲官。
彭姓子弟半路上問商湯說:“您要到哪兒去呢?”商湯答道:“我将去見伊尹。”彭姓子弟因出身高貴,不服氣地說:“伊尹,隻不過是天下的一個曾做過奴隸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見他,隻要下令召見而問他,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
商湯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現在這裏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更加靈敏,眼睛會更加明亮,那麽我一定會喜歡而努力吃藥。現在伊尹對于我國,就好像良醫好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于是叫彭姓子弟下去,不讓他駕車了。
自此,在伊尹的謀劃下,湯積極準備滅夏。
他們都很有才幹,看見履癸的暴虐,殘害人民,不關心生産,隻知淫樂,引起了人民的咒罵,諸侯的叛離,深知夏王朝的滅亡已爲時不遠。他們想解救人民的痛苦,隻有扶持一個有力的諸侯,推翻履癸的統治才能辦得到。他們看見商的勢力在東方地區諸侯國中是最強大的一個,認爲商湯是一個理想的諸侯,于是先後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到了商湯身邊。
湯是個識才之君,任用了二人爲左右相。商湯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輔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勵商統治區的人民安心農耕,飼養牲畜。同時團結與商友善的諸侯、方國。在商湯的仁義以及仲虺、伊尹的鼓動下,一些諸侯陸續叛夏而歸順商,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個,商湯的勢力也愈來愈大。
商湯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衆和與國的政策,開展了揭露履癸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爲戰争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
伊尹向湯建議說:“夏自禹建國以來,已經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天子。雖履癸暴虐無道,民有怨恨,但在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隻有等待時機再行動。”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履癸,還要蓄積更大的力量,繼續削弱擁護夏王朝的勢力,等待時機。湯接受了伊尹的主張,在軍事戰略上,他在賢臣伊尹、仲虺的有力輔佐下,巧妙謀劃,“先爲不可勝”,采取逐一剪除履癸的羽翼,孤立夏後氏的戰略方針。
本來商曾被夏王朝授與“得專征伐”的大權,他要征伐誰可以不經夏王的批準而有權出兵。但是湯準備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統治全國的夏王朝。他爲了削弱夏王朝的勢力,排除滅夏的障礙,争取更多的諸侯反夏,首先就從商的鄰國葛開始。
葛國(hn商丘nl縣是亳西面的一個方國,在夏王朝所屬的方國中并不算大,是啓封給伯益之子的領地,供奉着上古伏羲氏執政部落之一葛天氏的香火。葛伯忠實于履癸,是履癸在東方地區諸侯國中的一個耳目。湯恐葛伯妨礙他滅夏,将他的活動報告給履癸,就想争取葛伯不再爲履癸效力,助商滅夏。葛伯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就連視爲國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願執行了。湯得知葛伯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舉行過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詢問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發達,有大量的牛羊,就說:“我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隻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許多牛羊,我們現在沒有牛羊,拿什麽祭祀呢?”商使回報給湯。
湯聽使者回報說葛伯之所以不舉行祭祀是沒有牲口,就派人挑選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給葛伯送去。葛伯見商湯相信他的謊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殺來吃了,仍然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