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奴隸名目繁多,從事農業生産的稱“民”、“黎民”、“衆人”、“衆”;從事畜牧業的稱“牧豎”或“隸圉”;奴隸主家内的奴隸則叫“臣”(男性)和“妾”(女性)。在奴隸主眼裏,奴隸隻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被奴隸主成批地趕到農田裏去種地、放牧,從事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奴隸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隸關進監獄,施以重刑殺害。當時整個社會分成三大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和平民階級。奴隸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的氏族貴族和部落首領轉化而來。
他們在交換中奪取大量的财富,在戰争中擴大權力,最終轉變爲占有全部生産資料和完全占有生産者本身的奴隸主階級,成爲社會的統治者,上古文獻中的“百姓”此時指的是奴隸主階級,而奴隸是沒有姓的。他們整天沉迷在飲酒、打獵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隸們的死活。到封建社會才衍變爲平民的意思(最底的階級)。
王室分封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國建立新姓氏,大夫以邑爲姓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别建立各自的宗族關系。由于奴隸制國家組織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爲基礎不斷發展起來,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爲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确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所以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系,嚴格區分姓氏。
二裏頭文化是指以hn偃師二裏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于中原龍山文化(黃帝時代)和二裏岡文化(商代)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晉南、豫西,首先發現于洛達廟遺址,但尤其以二裏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裏頭文化,既包含了二裏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裏頭遺址之外具有二裏頭遺址文化特征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成爲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二裏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hn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颍、汝諸水流域以及sx南部的汾水下遊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幹溝、矬李、東馬溝,s縣七裏鋪,rz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sxx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
二裏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裏,遺址内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二裏頭遺址是二裏頭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認爲夏代晚期都城遺址。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炎帝)—中原龍山文化(黃帝)—二裏頭夏文化—二裏岡商文化的發展序列得以建立。
二裏頭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爲主,紋飾以繩紋爲主。炊器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貯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種罐甕類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構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
依據陶器的演變,二裏頭文化被劃分爲前後相繼的四期;又因以陶器爲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異被劃分爲數個地方類型。
二裏頭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裏頭遺址)、區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築則分爲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築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規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顯現出社會的高度分化。農業經濟粟作與稻作并舉,已有高度發達的鑄銅、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業,最令人矚目的是已掌握了用複合範制造青銅禮器的高超技術。
二裏頭文化在廣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又向周邊地區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響,成爲東亞大陸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後“中國”世界的基礎。
根據二裏頭遺址的底層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裏頭文化被分爲4期: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爲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爲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紋、細繩紋;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細繩紋爲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顔色普遍變爲淺灰、以繩紋爲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迹。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甑等繼續沿用,但有局部的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甕等與商代二裏岡期遺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來越多,并表現出融合前者的趨勢。東下馮類型也分爲四期。
在夏文化的中心地帶分布的是二裏頭文化的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爲夏王朝所直接統治,其它類型則可能是與夏人聯密切或有姻親關系的方國。
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于洛陽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成爲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二裏頭遺址是迄今可确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迹。出土于二裏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爲“中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