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隻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随葬的隻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
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别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象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别的産生有着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裏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着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以用玉制度爲核心的禮制産生。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随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随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别。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制作精緻的刻有繁缛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鬥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爲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産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爲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成爲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炎帝神農氏姜榆罔王朝統治末期,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良渚文化後來居上漸漸成爲長江流域的統治中心,實力超過了炎帝神農氏,當時幾乎占據天下一半的領土。而全盛時能夠控制整個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炎帝神農氏被迫回縮到黃河流域,遷都河北涿鹿。
此後天下三分: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炎帝神農氏後裔建立的強大九黎部族)、黃河流域的炎帝神農氏(中原正統王朝)和長城以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有熊氏)。
其中良渚文化占據了銅礦的原料産地,能夠大量制造青銅武器。《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劍铠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爲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能夠制造兵杖刀載大弩,成爲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落聯盟。
所以進攻能力異常強大,勢力最大,引起了所有部落的不滿。且不屬于中原地區的傳統勢力,被視爲蠻夷。炎帝神農氏爲了對抗九黎族,邀請勢力強大的有熊氏進入河北共抗九黎。雙方勢力進入僵持狀态,猶如三國孫劉共抗曹操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