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宮湦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4年),是周宣王之子,母親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周宣王在位時期,将兒子姬宮湦立爲太子。
年正月,周幽王在父親周宣王死後即位,成爲西周代商後的第十二任君主,年僅14歲。
周幽王即位後,立妃子申後(申侯之女)爲王後,申後所生之子姬宜臼爲王太子。
周幽王錫太師尹氏(尹吉甫)、皇父命。
輔助過三代帝王的尹吉甫,宣王時,最高官至内史,在周幽王執政時,尹吉甫與皇父同爲宣王的重臣,而被宣王留給幽王輔政,但是幽王即位不久後,爲了争奪幽王的卿士一職(副相,實爲百官之長),而被皇父诟陷,被流放至房陵(房縣古稱,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峰鎮),如此還不罷休,最終尹吉甫被幽王砍了頭。
這樣皇父成功地成爲周幽王的卿士。皇父也曾立下大功,當初宣王的南國之師的建立就離不開他的功績。可是到了幽王當政時,皇父已經隻想着功名利祿了。
這一年,晉穆侯費生的兒子仇流亡在外四年後,回到晉國,在晉人的擁護下殺了自己的叔叔殇叔,奪回王位,被稱爲晉文侯。
年,周幽王二年,晉文侯元年,發生多起嚴重的自然災害,西周都城鎬京發生地震,并引發泾、渭、洛三條河川發生震動。
大夫伯陽甫(父)說:“周朝将要滅亡。天地間陰陽二氣,不能失掉規律,如果失掉規律,便是人擾亂了它。陽氣伏在地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陽氣不能上升,這樣就會發生地震。現在泾、渭、洛三河一帶都發生地震,是由于陽氣失去應有的位置,而被陰氣鎮壓着。陽氣失序而在陰氣下面,河川的源頭一定阻塞了,源頭阻塞,國家一定要滅亡。水土氣通而濕潤,便能生産東西,爲民所用。土地沒有水源,民衆缺乏财物日用,國家不滅亡,要等到何時!從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滅亡,黃河枯竭,商朝滅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頭又被阻塞,源頭阻塞必定枯竭。國家的建立必須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這是亡國的象征。川枯竭一定會發生山崩塌。若國要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爲十是天數的一個輪回。上天所要抛棄的國家,不會超出十的期限。”
同年,泾、渭、洛三條河呈現枯竭之态,周的發祥地岐山發生山崩。這都是不祥之兆。
周幽王同樣面臨财政枯竭的狀況,下令增加稅賦,并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财政、土地和戶籍。
晉文侯同宣王的兒子多父合兵伐鄫,鄫國被擊敗,但當時還沒有封國在沒有天子允許的情況下被滅的事情,所以鄫國仍然存在。
曆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缯國。《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爲其次子。這說明夏代即有缯國。
《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缯,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缯國與(南)申國比鄰。《左傳哀公四年》曰:“緻方城之外于缯關。”杜預注謂:“負函、缯關皆楚地。”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記載,缯國、缯關在今河南南陽方城縣八裏橋。
《國語周語鄭人伐滑》中“杞、缯則大姒”,說明缯國是姒姓,爲夏禹的後裔。依據《辭源》,“缯”乃絲織品的總稱。方城境内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特别是八裏橋夏代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征與二裏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權力的象征,其最早的主人應爲曲烈。
據此可知,方城縣境内的缯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缯國,方城八裏橋夏代遺址正是缯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鄫國(缯國)曆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魯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周宣王時期,弟弟(姬)子友被宣王封于鄭(陝西渭南華州區,古稱鄭縣),成爲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爲鄭桓公。
鄭國作爲周王朝的畿内諸侯,周室衰微,鄭桓公積極謀尋全身之策,不與周室共存亡。他問太史伯陽:“王室多故,餘懼及焉。與其何所(處)可以逃死?”太史伯陽說:“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隻有“濟、洛、河、穎之間”(濟水、洛水、黃河、穎水)比較安全,那裏沒有大國,虢(指東虢,位于河南鄭州荥陽市汜水鎮)、郐國(河南鄭州新密市)兩個小國國君,“皆有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賄賂,就可以對付。
年,鄭桓公聽從史伯建議,利用自己财政大臣的身份,通過向虢、郐之君賄賂,取得十邑之地作爲新鄭國之在東方的立足點,被稱爲鄭父之丘。其地應爲現在鄭州所在之地,鄭州以鄭國得名。
春秋時周室東遷,鄭國的鄭武公和鄭莊公亦相繼爲王朝财政大臣,他們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實,兼并了周邊的一些小諸侯國,包括(東)虢、郐兩國。鄭國由畿内諸侯成爲畿外諸侯。
年,周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國),王嬖褒姒。褒姒入宮,生下伯服。
前面介紹過,周宣王殺杜伯之事,而當事人在褒國長大,長得貌若天仙,因爲是褒國人,而褒國爲禹的後代,國姓爲姒。所以其入宮之後,被稱爲褒姒。
這裏介紹一下褒國,褒國是大禹所封的同姓諸侯國。開創國君爲大禹的兒子,《史記·夏本紀》:禹“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慶《漢中府志》載:“禹封其子爲褒君,是有褒國。”立國之地在陝西漢中漢台區,是第一個在漢中出現的地方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