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殺死大夫杜伯,杜伯之子隰叔逃亡至晉國,成爲晉國六卿之一範氏的始祖。
在長篇曆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周宣王于第一回《周宣王聞謠輕殺杜大夫化厲鳴冤》中登場。
傳說,太史伯陽父查閱史籍記載,夏朝時有兩條神龍自稱褒國開創之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經太蔔占蔔,殺死或趕走神龍都得到兇兆,唯獨占蔔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龍禱告,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傳至周厲王時都沒有人打開過此匣。周厲王末年時,下令打開匣子觀看。涎沫流淌于庭院,無法清除。
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命女人赤身**向它大聲呼叫,涎沫化爲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後宮一名七歲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禮時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遺棄。
周宣王時巡遊準備回鎬京,聽到路邊小孩童謠唱道“月将升,日将沒;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預示後世有女子亂政,而此女子與弓矢有關,周宣王于是下令在全國範圍内嚴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
恰有山野夫婦二人不明政令,進城販賣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并處死二人,杜伯具體督辦。可是二人雖被抓捕,杜伯認爲二人并沒有罪,于是将二人偷偷放走,慌稱已經處死二人。宣王大爲寬心。
誰料不久以後,宣王晚上做夢夢見有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七廟神主東去。周宣王大驚,知道謠言未除,于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殺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勸谏周宣王不聽,杜伯死後左儒随之自刎而死。
周宣王從此以後,不斷夢到二人冤魂索命,遷怒于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将二人誅殺。
而那山野夫婦逃亡途中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童,便收養了女童,最終二人攜女童逃亡到褒國,在那裏定居下來,而那女童就是導緻西周滅亡的褒姒。
同年,晉穆侯費生,去世,弟弟殇叔自立爲晉侯,費生的兒子仇出奔,流亡在外。
年,周宣王四十四年正月,殇叔正式即位爲晉侯。
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傳說周宣王遊獵圃田(河南鄭州中牟縣)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锜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着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宣王心髒,周宣王脊梁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
周宣王即位時,曆經周厲王統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複公室、廣進谏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興畋狩禮樂,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遺風,并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皇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等賢臣輔佐朝政;軍事上借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陸續讨伐犬戎(猃狁)、西戎、淮夷、徐國和楚蠻,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短暫恢複,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鹹服,史稱“宣王中興”。
周宣王不僅在政治上成就不凡,在文化上也貢獻巨大,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作爲太史教授史學童的課本教材。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決定統一各國文字爲小篆,于是令李斯作《倉颉》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作爲全國規範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中的文字又被稱爲籀文、籀篆,到漢光武帝時已失傳六篇。經過考證,《陳倉石鼓文》是現今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的文字。
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昙花一現,晚年對外用兵接連遭受失敗,尤其在千畝之戰大敗于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爲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伏筆。
司馬遷《史記》:“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複宗周。”
董仲舒:“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緻也。”
桑弘羊:“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國千裏,非貪侵也;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
黃瓊:“周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以爲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
徐堅《初學記》:“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懲難思理,官人以叙。山甫補阙,方叔禦侮;是用中興,恢複周宇。”
柳宗元:“伏見周宣王時稱中興,其道彰大,于後罕及,然征于《詩》大、小《雅》,其選徒出狩,則《車攻》、《吉日》;命官分土,則《嵩高》、《韓奕》、《烝人》;南征北伐,則《六月》、《采芑》;平淮夷,則《江漢》、《常武》。铿鍧炳耀,蕩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與其輔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
夏原吉:“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擒颉利,當時文人鹹形諸賦詠,以紀宏休。”
《明世宗實錄》:“雖然周宣王雲漢之側身,常武之平淮,内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稱盛,然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不籍千畝,南國喪師,料太原,殺杜伯,以緻虢公谏不聽,山甫谏又不聽,所以中興之美未盡焉。”
周幽王,統治時間:年。
周宣王,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
父親:周宣王姬靖(靜)。
母親:姜後,姜姓,齊國國君之女。
申後,姜姓,申國國君申侯之女。
褒姒,姒姓,褒國人,周幽王寵妃。
兒子:
周平王姬宜臼,申後所生。
周攜王姬餘臣,申後所生。
姬伯服,褒姒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