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宣王錫多父命,多父是宣王的一個兒子,被封于洛水附近。
年,周宣王二十四年,齊文公(姜)赤去世。
年,周宣王二十五年六月,大旱,宣王害怕旱災會使黎民受苦、社稷傾覆,于是親自到城郊的太廟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禱告神明祈求降雨,不久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贊美周宣王,即《詩經·大雅·雲漢》。
年,周宣王二十九年,宣王首次“不籍千畝”,即不到千畝,進行耕種儀式。
籍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
千畝(宗周附近)是周武王爲伐商作準備時開辟的一塊祭祀田,面積大約千畝,其出産用來祭祀天帝,曆代周王,都要親自在千畝上耕種(象征意義的動一下手),也作爲一種禮節,表現周王對農耕的重視。
從周公起,西周采取井田制的經濟政策。一井九百畝,八戶農戶各得百畝私田,所得均爲私有;中間一百畝爲公田,八家共作,所得上交;先作公田,公事完畢再作私活。這是一種借民力耕種的生産方式,也是一種落後的生産方式。
農民對公田的工作根本提不起精神來,井田制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無法維持。原本屬于集體所有的籍田,即公田變爲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籍禮也成爲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
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籍禮也被取消。這是宣王務實的表現,但卻使得人心發生了不利于周的變化。
大臣和諸侯們認爲“不籍千畝”是不敬上天的表現,周的君權天授的合法性因此被質疑。而當初纣王時王權與神權的争奪的表現,就是纣王不敬上天,所以作爲反面教材,作爲“天命所歸”的周王朝曆來重視千畝對上天祭祀的作用。也恰恰是在“不籍千畝”之後,周似乎真的被上天抛棄,凡外戰必敗。
,
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周宣王讨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禦。
周宣王詢問大臣魯國公子中誰能勝任魯國國君之位。此前曾經建議不要立廢長立幼而深受魯人尊敬的樊穆仲(仲山甫)說,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莊重恭敬,敬重老人,處事執法必定遵循前朝禮制。周宣王于是在夷宮立公子稱爲魯國國君,是爲魯孝公。
經過“不籍千畝”和“廢長立幼”兩場風波(宣王自廢武功,親手破壞了周朝僅有的控制諸侯的周禮制度),周天子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而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也似乎被上天懲罰,而不再如前一樣保持勝利的勢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周宣王對周邊部族,主要是西戎的用兵,使得與西戎關系密切的西申國非常不滿,開始與西戎勾結在一起。而原本作爲比秦國更重要的周朝西部屏障的西申國,作爲宣王對西戎之戰的後勤基地,卻将周的作戰部署洩密給西戎各部。
年,周宣王三十三年,由于申侯的軍事洩密,使得王師伐太原的犬戎之戰,失利,撤軍。
年,周宣王三十八年,周宣王派王師與晉穆侯聯軍讨伐條戎、奔戎,(其地古稱安邑,夏朝都城之一,山西運城夏縣),這次同樣戰敗。
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姜戎在申侯的策應下,入侵到宗周附近的千畝,周宣王帥王師匆忙前去救援,以防供奉天帝祭品的産地千畝被破壞,在千畝與以逸待勞的姜戎激戰,最終戰敗,南國之師盡喪,周宣王在奄父的拼死救援下才得以突圍。
這被周朝子民與各路諸侯認爲是不籍于田得罪了天帝,天帝降下神罰,周不再受到上天的庇佑。各路諸侯更加輕視王室。
年,周宣王四十年,周朝精銳盡喪之後,邊境空虛,北戎趁機攻占并毀滅姜邑城。晉穆侯帶晉**隊前去迎戰,在汾隰(山西晉中介休市)戰勝西戎。
作爲諸侯之長的晉國開始作爲周朝的捍衛者出現,首次擊敗北戎于汾隰,這是晉國強大的開始。
宣王見到,南國之師盡喪後,一方面王朝内地不斷被西戎各部侵擾和蠶食,另一方面原本作爲周朝子民的各路諸侯逐漸崛起,周朝的中央地位逐漸喪失。
周宣王心急如焚,需要重建軍隊,但缺乏資金,于是痛下決心,不顧衆臣和貴族們的反對堅決推行人頭稅改革,下令“料民于太原”,就是把人都拉到一塊空地上,然後登記人口,作爲征發兵員、征調物資(即兵役和人頭稅)的依據。
仲山甫認爲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爲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廪負責人口遷出,人口數量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财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這樣做了。
實際上周宣王這樣做,是爲了挽救周王朝已經瀕臨崩潰的财政和軍事,是無奈之舉。
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周宣王終于發覺了洩密的問題,矛頭指向與西戎曆來關系密切,并有姻親關系的申侯身上。
年,周宣王四十一年,周宣王派王師征讨西申國(被宣王此時蔑稱爲申戎),這次沒有人爲申侯報信,王師取得勝利,申侯慌忙派人懇求宣王的母親(申侯的妹妹),其出面,向宣王求情,西申國才免于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