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荊蠻入侵。
荊蠻在經過與楚的多年糾纏之後,大部被楚吸收,殘徐部落乘王朝内政動蕩之機北侵,召(穆)公帥六師擊敗荊蠻,荊蠻殘部倉惶向東逃竄到洛水附近。
年,周厲王二十六年,厲王(汾王)在彘去世,谥号厲王。
這一年,發生大旱,時間過于持久,連草房都燒着了,共伯和請蔔筮的官員占蔔,得到大陽之訟,解讀爲:“厲王的陰靈散,化爲鬼祟,作怪。”共伯和雖爲攝政,但隻是撐場面的,實際上還是召公、周公說的算,于是二人也未通知共伯和,就決定立太子姬靖爲周王,共伯和歸國,随後天降大雨,旱情緩解。
但這實際上可能出自召公的苦惱謀劃。召公藏匿太子姬靖多年,就是爲了今日,當年厲王犯了衆怒被推翻,召公無能爲力,由于有厲王的存在,出于周禮,太子姬靖也不能即位,所以立共伯和攝政,實際上是在爲将來太子即位,打基礎。如今厲王去世,太子即位的最大難題已經解決,太子即位,也就順理成章,而共伯和僅爲攝政,并無法理統治的正當性。
召公能在有生之年,将厲王之子扶上王位,也算盡忠了。
共伯和的心性淡薄,德行高潔,被人尊爲攝政時,不顯得高興;被廢時,也不顯得憤怒,依舊回到共國的共山之上逍遙自在。
周宣王,統治時間:年。
周宣王,姬姓,名靖。
父親:周厲王
妻子:姜後,齊國國君之女。
後妃:申姜
弟弟:鄭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說同母弟),鄭國第一任國君。
兒子:周幽王,西周最後一位國君。
年正月,周宣王在周定公、召穆公的鼎力支持下即位,成爲西周代商後的第十一任君主。周定公、召穆公輔政。
周宣王的王後姜後是齊國國君的女兒,周宣王經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後于是摘掉耳環簪子來到永巷請罪,并讓傅母轉告周宣王說是她讓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鋪張浪費,長此以往就會天下大亂,這就是她請罪的原因。周宣王聽後大爲感動,從此勤于朝政。這就是“姜後脫簪”的典故。
原本周厲王時期的财政改革措施在共伯和攝政時期被共伯和廢除,但貴族們得寸進尺地将井田制中的公田也不再上交,财政更加拮據,宣王即位後恢複了井田制的公田上交,但沒有再對山林的歸屬以及稅賦提出争議。
周宣王一直對周王朝對周邊蠻夷作戰勝少負多的局面耿耿于懷,且諸侯對周室的不尊敬已經越發明顯,甫一即位,便大造戰車,爲将來蠻夷的入侵以及威懾各路諸侯作準備。
西周建國時的軍隊,大部分被武王劃給三監,以監視武庚等商朝遺族,後來吸收了商人之後,成爲三監的反叛資本。周公依靠各諸侯軍隊,平定三監之亂,将三監的軍隊改編爲殷八師,用來平定淮夷各部,後來解散成爲周朝東部諸侯的軍隊。周公依靠周人建立的宗周六師,昭王時全軍覆沒。周公在成周建立的成周八師,成爲洛邑的主要完備力量,被周公和召公世代把持,也成爲二公世代掌權的砝碼。
穆王抽調成周八師的部分力量,重新組建的宗周六師,又稱七萃之士,也爲穆公時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幾十年後,開始衰落下去,無力與犬戎等蠻夷對抗。
周宣王決定建立新的軍隊,而周人因爲承平日久,大多不願當兵,所以隻能召收長江與漢水之間的楚蠻(荊蠻)人,他們因爲多次被楚人打敗,散落于各地,沒有依附力量,所以成爲極佳的招兵對象。
周宣王命卿士南仲和太師皇父在太廟整頓宗周六師,新的軍隊,以荊蠻人爲主體,取代宗周六師的地位,成爲周中央的軍隊主體,被稱爲南國之師。而成周八師仍然駐紮在洛邑,遊離于周王的管轄之外。
年,周宣王二年,宣王錫太師皇父、司馬休父命。太師與司馬皆爲官職名,當時的太師負責進獻有勸戒意義的文辭,似乎主管文教。
曹國的公子(國君爲公,公子就是國君的兒子)蘇殺死了父親幽伯疆,奪得了曹國的君位。發生了這樣極大違背周禮制度的大事件,周宣王卻不聞不問,或者說是無力幹涉。這說明周禮已經崩壞,即将進入孔子所說“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
西戎各部,長期威脅西周王朝的西部邊境。周宣王在位時,多次命諸侯征讨西戎。
年,周宣王三年,宣王任命秦仲爲大夫,命其帶兵征讨西戎。秦仲爲秦國國君,其襲爵非子的大夫之爵,較楚國的子爵還要低一等。
韓侯:姬姓,周王近宗貴族,諸侯國韓國國君。始封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封地在陝西韓城市和山西運城河津市東北一帶。韓城即以其都城而得名。
始封君韓侯與唐叔虞一樣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陝西韓城縣南,世襲到春秋時并入晉國。
周制,封建諸侯爵位有等,其國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别。周宣王爲加強北方防務,增強韓國作爲防禦北方犬戎戎屏障作用,提高其爵位,封其爲北方方伯(類似于商時的北伯侯的職位,有權協調北方各諸侯的軍事力量),以便重修韓城,增加常備軍,發揮政治和軍事作用,并授予其征伐不臣(不來朝觐,厲王時大多諸侯都不來朝觐)之諸侯的權力。韓城曆史上又被稱爲夏陽。
周制,方國諸侯應定期朝觐天于納貢,不來朝庭朝觐,稱爲不庭,被作爲對周王不忠順的罪狀,應予讨伐。
年,周宣王四年,周宣王爲加強與韓侯的關系,決定賜婚,将蹶父之女姞(ji)嫁與年輕的韓侯爲妻,故稱韓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