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孝王命史先冊命揚(即夷世器□匜銘中的白揚父)爲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賓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訊審刑獄。
孝王任命微爲左史,賜服。是年前後,孝王命同仲主管西宮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宮人,封察弭叔爲弭(今藍田境)伯家師氏。
年,周孝王五年,西戎遣使入朝,進獻良馬百匹。西周王朝時,馬已經成爲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祭祀、農耕、還是戰争都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良馬。但周朝養馬業發展一直緩慢,許多優質馬匹都靠買進。此次西戎進獻的一百匹馬,大部分都是母馬。周孝王十分高興,重賞來使,并回贈許多糧食和布匹等禮物。
孝王命非子爲王室養馬。周孝王爲發展王朝的養馬業,讓非子前往汧(今陝西隴縣西南汧山)、渭(今甘肅隴西縣西北鳥鼠山)之間,爲周王室養馬。
孝王開辟專門的牧場,保證周王朝馬匹供應,對于最終解除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也是對周王朝内部各諸侯國進行軍事震懾,加強了宗周的統治力量。
年,周孝王七年冬,發生雷雨的反常天氣,長江和漢水發生河水泛濫,被人認爲是不祥之兆。後來證實周厲王正是在這一年出生的。
年,周孝王八年,非子爲王室養馬三年,馬群大增,爲西周王朝創造一筆很大的财富。孝王聽說之後,親自到汧、渭一帶的馬場視察并進行狩獵。周孝王因非子養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甘肅天水清水縣秦亭鎮),建立秦國,爲周附庸(大夫),号稱秦嬴,即嬴姓秦氏。按照周禮規定,其封地與楚國最初一樣,方圓不足50裏。
簡單分析一下秦、趙兩族世系,兩族皆爲嬴姓,爲徐國的分支,而徐國的開創之祖是輔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在商末,徐國的分支飛廉、惡來爲纣王重臣,其後裔參加三監之亂,後被鎮壓,遷往邾(天水郡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西南)。
此後經過百多年的時間,穆王時,飛廉四世孫的造父因功被封到趙城(山西臨汾洪洞縣),即後來三家分晉時的趙國的先祖。這一支被稱爲嬴姓趙氏。
而惡來五世孫的非子,即飛廉六世孫的非子因功被封到秦邑(甘肅天水清水縣秦亭鎮),即後來統一六國的秦國,這一支被稱爲嬴姓秦氏。
文中提到的西戎的胥軒與申侯的祖先之女,生下一個兒子名叫中潏。中潏建立扈國,之後,有幾代國君,直到國君大駱。其與申侯的女兒,生下嫡子成;與嬴氏之女,生下庶子非子。按照現代的傳統,非子應該按照父親的姓氏,但先秦時代,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姓氏命名方法,跟父姓、母姓均可,甚至以地、國爲姓都很正常。
年,周孝王九年,還沒有完成中興周室的大業,壯志未酬的周孝王薨,谥号孝王,葬于畢(陝西鹹陽)。史書上說“慈惠愛親曰孝”,故谥号孝王。
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孫故太子姬燮繼位,是爲周夷王。
周孝王登基是西周王位繼承史上的特例,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産物,是西周王朝内憂外患情況下的結果。孝王死後西周王位繼承又恢複了嫡長子繼承制。這種制度不僅影響着整個周王朝,也影響着後世王朝的繼承制度。正是由于西周完善的繼位制度,使得周王朝在一定時期内避免了王位的争奪,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保持了内部的穩定。
周孝王雖違反了周朝宗法制,但他勵精圖治,打擊了西戎對于周王朝的威脅,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國力得到恢複。其死後谥爲“孝”正是對其在位時期貢獻的最好總結。盡管如此,周孝王對周禮的破壞,意味着周禮開始逐漸崩壞,爲周朝的衰落與春秋時期的戰亂埋下了伏筆。
周夷王,統治時間:年。
周夷王,姬姓,名燮。
祖父:周恭王姬繄扈
叔爺爺:周孝王姬辟方
父親:周懿王姬囏
兒子:周厲王姬胡
孫子:周宣王姬靜
年正月,周夷王在叔爺爺孝王去世後,終于獲得久違的王位,成爲西周代商後的第九任君主。
年,周夷王二年,蜀國、呂國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向周王朝進貢,進獻瓊玉給周夷王,周夷王在黃河邊上以賓客之禮接待。
年,周夷王三年,紀國國君紀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陷害齊國國君齊哀公。
周夷王邀請各路諸侯,當衆将齊哀公烹于鼎,并改立齊哀公之弟呂靜爲君,是爲齊胡公。
烹于鼎,古代一種酷刑,施刑者将犯人衣服脫光,推入一個如成人般高的大鍋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傷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燒焦。
周夷王此舉使得各路諸侯與周朝中央政權越發離心離德。
年,周夷王六年,夷王在社林狩獵,捕獲一頭犀牛。
年,周夷王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國國君虢季子白率領六師攻打不服王命、常來侵擾的太原之犬戎,一直打到俞泉,獲得上千匹馬。
孝王的中興大業随着其去世而灰飛煙滅。夷王在位時期,周朝衰落的情勢日趨明顯,周朝中央政權對諸侯的約束力量已經越來越小,而諸侯對周朝中央政權的尊敬,不是出于畏懼,而是由于周禮的影響。這是周禮的強大力量,但随着諸侯力量的漸漸強大,周禮的約束力量也是越來越小。
一些異姓諸侯國,乘國家衰落之際,便不來朝見進貢,甚至進攻周王室,起兵叛逆,态度十分嚣張,楚國國君熊渠便是其中的代表。熊渠僭越制度,仿效周天子,将其三子分封爲王。
鄂國,又稱噩國,夏周時代,鳄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黃帝的姞姓子孫被封在山西臨汾鄉甯縣,由于部落主要以捕鳄爲生,且以鳄爲圖騰,便以鳄爲部落名稱,稱爲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