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崩後沒有向諸侯告喪,宗室諸侯擁立周昭王長子姬滿繼位,是爲周穆王。
周昭王南征楚國、兵敗身死的史實不是人爲因素,而是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周人信仰天命,史官對地震這樣意味着天罰而導緻周天子之死的事件采取避諱态度,模糊地說“南巡不返”。是爲了避免公布周昭王死因真相後引起社會動蕩,動搖周人的思想統治基礎。如果這件事被天下諸侯知道真相,周王朝所一直宣稱的“真龍天子,皇權神授”之說就會受到嚴重質疑。
周昭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并非無成,從後世周穆王的表現來看,雖然昭王身死楚地,但周王朝對南方的拓展,已由周昭王完成。
司馬貞《史記索隐》:“南巡不還,西服莫附。”由于周人隐晦,正史中關于昭王正面的内容不多,但1970年在周原出土的《史牆盤》,卻給周昭王姬瑕正面評價。銘文載:“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對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評價。
雖然周昭王得到了下面的曆史評價,但是其使得西六師覆滅,對周的内政影響深遠。原本在殷八師解散後,諸侯的力量增強、周中央的力量減弱的趨勢越加明顯,原本最擁護國君的西六師覆滅,使得周中央的軍事力量僅剩由周公、召公控制的成周八師。
而正是在這僅剩的成周八師的護持下,周穆公才得以即位,但周中央的力量已經所剩不多,諸侯的軍事力量在總體上已經開始超越周王朝。
周穆王,統治時間:年。
周穆王,姬姓,名滿。
父親:周昭王姬瑕
母親:房後
妻子:淑人盛姬、王後俎姜
兒子:姬伊扈(周恭王)、姬辟方(周孝王)、嬴寶宗
女兒:叔
年正月,周昭王的兒子周穆王繼承了西周君主之位,是西周代商後的第五任君主。
周穆王是在周公、召公(非第一代)以及成周八師的擁護下即的位,他在宗周修建了昭宮作爲自己的寝宮,似乎說明周穆王絕不是一個勤儉的帝王。周穆王确認周公之前的決定,正式認命辛伯馀靡爲西翟(今甘肅隴縣)侯。
周穆王在周、召二公的輔佐下,以成周八師爲基礎,又重新組建了新的中央軍隊,稱爲七萃之士。而成周八師仍爲成周的周、召二公掌控。七萃之士實際上基礎不牢,遠遠不如原來的西六師。
冬十月,周穆王在南鄭修築祇宮。這個南鄭與現在漢中的南鄭,不是一個地方,位于河南鄭州新密市。當時西周尚沒有對漢中地區形成有效的統治,屬于蠻夷地帶。而鄭州新密市屬于上古黃帝建都所在,周穆王對黃帝非常敬仰,甚至到處找尋黃帝的行宮所在,所以其選擇建都新密,是可以理解的。
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周穆王及之後的幾代國君,都以南鄭爲都。
年,周穆王六年春,徐子誕來朝,錫命爲伯。
周公旦兩年東征平息了三監之亂,攻滅東方17國,繼續分封諸侯,而徐戎仍然保持東方盟主地位。
徐國自從被周公擊敗之後,臣服于西周,統治中心由山東轉向今淮、泗一帶。建都徐城(江蘇宿遷泗洪縣)。其國君雖然曆史上曾被封爲侯爵,但被周公降封爲子爵。但是徐國的實力并沒有減少多少,到了周穆王時期,又重新強盛起來。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西周時徐國國君。
相傳第31世徐君的宮人,十月懷胎,分娩時,産下一肉卵。徐君認爲是不詳之物,命人将其棄之水濱。徐君家有犬名鹄蒼,将棄之水濱的肉卵銜回,咬破卵皮,卵内有一男孩,就是後來的徐偃王。
據舊志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細物,望遠乃見。荀子注雲:‘其狀偃仰,故稱偃焉。’”
由于鹄蒼銜卵救偃王有功,偃王厚待之,飼養至老死。
據舊志載:“鹄蒼将死,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裏,有壟存焉。”葬犬之處舊稱“龍墩”,又名“鹄蒼冢”,老百姓稱“狗墳”。
由于鹄蒼死時變成了九尾黃龍,故葬處稱“龍墩”。
徐裏的百姓對鹄蒼也十分崇敬,認爲鹄蒼爲吉祥的象征,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爲鹄蒼冢添土,現“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縣陳圩鄉境内。
數千年前的傳說不一,當然不可完全相信,但由這些傳說的長久不泯,可以反映出徐偃王是受到當時廣大人民群衆擁護和尊重的。
年,周穆王八年,北唐氏來賓,獻一骊馬,是騄耳(行速極快的良馬)。
北唐氏本爲北唐國(晉陽,山西太原晉源區),爲商的屬國之一,位于南唐的北部。在周代商之際,北唐國随商一起滅亡,之後其國人多以故國名“北唐爲姓氏”,稱北唐氏後大多分别省文簡稱爲單姓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比世代相傳至今,比尊奉堯帝爲得姓始祖。
年,周穆王九年,周穆王修築春宮。
年,周穆王十一年,周穆王命祭(國)公謀父爲卿士。
犬戎,西戎的一支,其統治階級爲姜姓的一支,亦稱猃狁[xiǎnyun]、畎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蠻,主要活動于今陝、甘一帶,猃、岐之間。
到周穆王時期,犬戎漸成規模,對商王朝的故鄉陝西構成威脅。
年,周穆王十二年十月,周穆王在蠲〔音涓〕山之上飲酒。十月十三日(戊寅日),周穆王向北巡狩,實際是要遠征犬戎。
大臣祭公謀父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見,主張實行文王時“耀德不觀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隻按時來朝拜周王,無其他義務),但穆王不接受建議,執意西征。
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大軍從洛邑出發,過北漳水〔鄴縣,河北邯鄲臨漳縣〕,向北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