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他們還是一群因久經壓迫而意志委靡、一盤散沙般的奴隸,40年後,他們已經是擁有堅固凝聚力和鋼鐵意志的堅強戰士。從此之後,不管遭遇多少艱難困苦和生存危機,他們都不再受“奴役心理”的禁锢,能夠以坦然的心态去面臨任何考驗而不改其志。
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立國之父,他遵照上帝的旨意帶領以色列人擺脫奴役,追求自由,逃離埃及,并使本民族重新建立對上帝的信仰。在西奈山,他領會了上帝對人世間的律法,把它傳給了雅各的子孫,并一直流傳至今。
在那冗長漂流的歲月裏,摩西常默想上帝的作爲,及後他把上帝給他的啓示記錄下來,免得日後失傳。摩西五經大部分是在那時寫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記載摩西經曆的聖經舊約經卷《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的主題:基督(聖所或教堂)是上帝子民的救贖、拯救和供應,也是他們敬拜并事奉上帝的憑借,使他們在基督裏面與上帝在一起,而得與上帝相見,彼此交通,互爲居所。
整本聖經都在寫上帝要在地上建造他的居所,他的居所在這裏由帳幕所表征。帳幕的建造,包括約櫃,遮罪蓋,陳設餅的桌子,金燈台,金香壇,燔祭壇,銅洗濯盆等。
《出埃及記》的前半段則描述這個新團體如何得以成形。焦點集中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埃及,另一個是西奈。前半部是描寫以色列人如何從埃及到西奈,後半部則是在西奈山如何組織成一個特别的民族。
當然,這本書的主角其實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摩西,而是真神自己。這本書提出了不少上帝的屬性,其中明顯的是:他是自有永有的;他是耶和華;他是聖潔的;施行救贖,又施行審判。
到拉美西斯二世去世以後,即1205年左右,埃及國力衰退,在迦南的統治力大大降低,各地紛紛獨立,以色列人才在摩西的帶領下返回了故鄉迦南(巴勒斯坦)。
這位猶太民族當之無愧的偉大領袖,至死都牢牢地信守着他對上帝——人民的承諾和義務,在曆盡一生的艱辛及40年的流浪生活之後,年,他終于把自己的同胞帶回到故鄉迦南的大門口。他說到了,也做到了。
但是此時他已經再無力進入迦南了。他指定約書亞,而不是他過于蒼老、衰弱的哥哥亞倫做自己的繼承人。然後,吃力地登上了位于死海東岸的比斯迦山的頂峰。在他的腳下,就是波光粼粼的死海和約旦河谷,而那片肥沃的“新月形地帶”迦南故鄉,已赫然展現在眼前。他當時一定是微笑了,然後,他倒在地上,就這樣孤獨地死去。沒有人知道他葬在何處。
西奈半島位于非洲和亞洲交界處,北望地中海,東西各臨亞喀巴灣和蘇伊士灣suez,南面就是紅海。
曆史上西奈半島一直與埃及相連,爲埃及屬地,但埃及衰落以後,由于西奈半島一直被猶太教,******教和基督教教徒視爲心中的聖地,所以它的歸屬問題一度使它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處于戰火烽飛的困擾,直到1982年的“戴維營條約”,以色列人才平和地将這片土地的掌管權交給埃及。
西奈山意即“月亮山”,根據閃米特神話中月亮神辛(sin)而命名。希伯來語作。漢文《聖經》或作西乃山。亦稱何烈山()或摩西山(,阿拉伯語作)。
埃及西奈半島南部的花崗岩山峰,位于西奈南方省境内,長期被猶太教、基督教和******教視爲聖山。西奈山海拔2,285米,山路崎岖,山上氣候十分寒冷,到西奈山參拜日出也就成爲許多聖徒效仿摩西、磨練意志的心願。
西奈山上建有紀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聖殿(),聖殿始建于公元532年,後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現存的聖殿建于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時的石料。
早在公元3世紀,有些苦行者爲了遁世絕俗,潛心修行,選擇在這裏定居下來。到了公元6世紀,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命人建築一座像堡壘般的修道院,好保護這些苦行者,并确保附近一帶仍有羅馬人居住。這所坐落在西奈山盆地附近的修道院,現稱爲聖凱瑟琳隐修院(),是現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修道院,距今1400多年。盡管遠離塵世,仍宗教氣息濃厚,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徒和遊客到這裏來朝聖、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