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不順你的心意,一定要從道義來考求;有些話順從你的心意,一定要從不道義來考求。”
“啊呀!不思考,怎麽收獲?不做事,怎麽成功?天子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辯擾亂舊政,臣下不要憑仗驕寵和利祿而安居成功。這樣,國家将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
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戰國時魏國史官記載)對于伊尹和太甲有另一番論斷。由于古本《竹書紀年》在宋朝就已經散佚,現代能看到的都是清人和今人的輯本。方詩銘、王修齡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從《太平禦覽》《晉書》《史通》《文選》《通鑒外紀》等等書目中載《竹書紀年》文: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約按:伊尹自立,蓋誤以攝政爲真爾。
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天大霧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十年,大飨于太廟。
初祀方明。
就是說,前期基本與前面的儒家《尚書》的記載相符,但是後面《竹書紀年》與《尚書》不同,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太甲偷偷跑出了流放地桐宮(可能被軟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攻殺了伊尹,但因爲伊尹的賢名,又立了他的兒子繼承他的爵位和财産。
若說不可信,爲何如此多人都載有《竹書紀年》的記事,且《竹書紀年》是第一手文字資料,并無捏造的動機。另,古本《竹書紀年》因爲不符合儒家經義,所以在宋朝的時候散佚了,恰恰在宋朝又是相當提倡儒家理學的時期,讓人心存懷疑。真假難辨,望後世學子鑒驗。
這兩種說法,前者的邏輯符合儒家,後者的邏輯符合法家,而當時魏國爲法家當權。當時諸子百家紛紛用上古的故事來佐證自己的學說是正确的,所以大量編造上古曆史。所以當時的資料真假摻半。
筆者由這兩種說法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伊尹沒有殺死太甲,而放之于湯的墓地,不像是意圖篡位,而攝政是真實的,但是其的權利欲望也一定很大,隻是沒有篡位的野心;
第二,伊尹大權在握、且治國井井有條的情況下,即使太甲離開流放地,也不大可能得到臣民的支持,因爲沒有足夠的威望抗衡治國三十年的宰相伊尹,所以說他攻殺伊尹似乎實力不夠,貿然出擊,并不是明智的選擇;
第三,《尚書》中明确提到了其複位的時間太甲三年(BC1717)十二月朔(初一),提到了明确的日期,比《竹書紀年》清楚,所以其也有一定的根據。而《竹書紀年》中記載的時間爲太甲七年(BC1713),沒有說明具體的日期,或許是亡秩了。
由第三點再結合《竹書紀年》,則可以推斷:
太甲殺死伊尹的時間應爲複位之後,其表面上感激伊尹的匡扶之功,其實早已懷恨在心,且君弱臣強的局面是不可能持續太久的。其隻是在等待時機,直到複位成功一段時間之後,其處死了伊尹,收回了大權。但是由于伊尹的功勞太大了,無過被誅,出現天象大霧三日,說明百姓和臣民對其的緬懷,所以太甲不得不将伊尹的田地分封給他的兩個兒子,以安撫朝臣和百姓。
伊尹死後葬于今河南虞城,現虞城西南魏堌堆有伊尹墓。伊尹生前寫過許多文字,《漢書》錄有《伊尹》五十一篇,《伊尹說》二十七篇,早佚。《玉函山房輯佚書書》有《伊尹》一卷。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帛書有《伊尹》零篇六十四行。
太甲十年(BC1710),伊尹的靈位被以太牢之禮迎入太廟隆重祭祀。
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爲太牢;諸侯祭祀隻備羊、豬,稱少牢。所以有時太牢專指牛。天子除祭祀天地、社稷外,一些小的祭祀也可用少牢。
剛開始祭祀的時候,天地一片明亮,說明祭祀伊尹的行爲得到神人同賀,也說明公道自在人心。
雖然伊尹被處死了,但是太甲的流放生涯并沒有白廢,體會了貧民百姓的生活,并沒有改動之前行之有效地由伊尹建立的制度,并且還積極完善。其的做法類似于處死商鞅的新上位的秦王,其處死商鞅不是因爲反對他的做法,而是不能處于君弱臣強的局面,這是國家禍亂的根源。這開啓了曆史上誅殺權臣的序幕,主弱臣強,不管臣是否有奪位的野心,臣都有取死之道。
太甲以前事爲師,按商湯時傳下來的章法循規蹈距地做事,聽從身邊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孟子尊太甲爲商朝的“聖賢之君”之一。
太甲共在位12年,病死。死後谥号商太宗。
在風景如畫的濟南仲宮卧虎山水庫東南,有一座太甲山屹立。它雄踞在錦繡、錦陽、錦雲三川彙流的咽喉之處,環山皆泉。太甲山名稱的來曆,衍自古曆山。《後漢書·郡國志》注《皇覽》雲:“太甲有冢在曆山上”,并附于“濟南國曆城”之下。《通典》亦謂:“曆山有太甲冢。”後來古曆山消失,民間又轉移傳說,将陵墓安在了“曆城南四十餘裏”的太甲山。
民間傳說,太甲的兒子非常不孝,從來不肯聽父親的話。太甲讓他往東他就偏往西,讓他打狗他就偏攆雞。太甲爲了教育好這個兒子,和他生了一輩子的氣,無奈最終還是沒有成效。
直到太甲臨死,找風水先生(屬于後來的陰陽家)給他挑了塊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邊上。太甲看中了這個三川彙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慮到兒子總是和他對着幹,他便告訴兒子說,一定要把自己的墳墓建在山頂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兒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邊上。交待完畢,太甲放心地閉上了眼。
可沒想到,兒子在父親死後幡然悔悟,覺得大半輩子愧對父親,心想:“父親活着的時候從沒聽過他一次,死了就聽他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囑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這就是爲什麽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後來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沒有太甲陵,村民們對此深信不疑。而專家則持另一種看法。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館員房道國說,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說雖然被村民們傳得沸沸揚揚,但是否真有其事,還有待考古部門的考證。其後據記者考察,在山頂隻有兩個大洞,根據情況判斷這兩個坑洞很有可能是人爲盜墓所挖,至于他們到底挖到過什麽,就不得而知了。附近村民說前幾年有人上山盜墓,在山頂上挖洞,結果越往深裏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後來人們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說太甲陵早就被人盜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