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爲其他文化所罕見。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爲精美。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镂孔。黑、薄、光、紐爲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着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其種類豐富,且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龍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多屬透閃石類,有白玉、青玉、青綠色玉、黃玉、墨玉、玉髓、綠松石。龍山文化的玉器,應是就地取材。産玉地點有山東海陽(墨玉);河南洛陽白馬山、孟津;陝西神木和延安等。
龍山文化玉器器物造型以幾何形和人物動物形爲主。璇玑爲環狀,外緣多出三齒形,開商周時期璇玑之先河。人首形飾,分正平視與側平視兩種。前者爲戴冠(平頂冠或羽冠)、大眼、大鼻、耳飾環、闊口,或口出獠牙、露齒;後者形象簡約。玉圭均爲平首式,其上多有人面紋、獸面紋或鳥紋。玉戈造型特點是長援方内而無中脊,形制較原始。牙璋分平首式與歧首式,造型似戈而内部兩側出欄如牙齒狀。
龍山文化玉器的紋飾分爲兩種類型,一是與器物合一型;一是器物裝飾型。有直線紋、網格紋、虎首紋、獸面紋、人面紋、鳥紋。龍山文化玉器以片雕爲主,镂雕爲輔。紋飾的線紋,有陽線雕和陰線刻兩種,且陽線雕的應用占多數。鑲嵌工藝的實例,見于山東五蓮丹土遺址所出玉钺,其中上部的孔内嵌有綠松石。玉與綠松石的組合工藝,此爲僅見。這種工藝方法開夏代和商代玉器鑲嵌工藝之先例。
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爲原始,明顯處于畫(符号)與字的過渡狀态。骨刻文與甲骨文,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系,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這些符号都屬于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爲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态。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100多片及2塊玉殘片,共有600多個圖畫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頭上。
漢族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中國各地的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到西北蘭州,其主體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無異,如今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代。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爲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征,被認爲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到2013年底各個漢藏語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詞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語的gua,畲語的hu,漢語的hao(昊、皓),藏語的gu,無不具有光明、光華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爲是漢族人的祖先華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對陶寺遺址的确認,也支持了這種說法。随着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龍山文化也會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并把相關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關于黃帝的神話傳說: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骈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甯。是大祥的征兆。
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相傳伏羲時就有河圖洛書出世,伏羲因此創制八卦。這是吉祥之兆。
于是黃帝由此産生了對尋仙問道的深厚興趣,開始巡遊天下,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
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
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