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倉颉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皇帝時期的大臣倉颉造出了傳播文化的最佳載體——文字,以緻人們可以用這些文字将黃帝以前包括皇帝時代的各種典章和經驗記錄下來,是對華夏文化的極大裨益。雖然現在大部分都已經失傳,但是毫無疑問它們已經在曆史上發揮了作用,沒有它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學科知識。相傳倉颉造出第一個字的時候引起了天地的風雲變色,疑是洩露天機。但是從華夏文明傳播的角度來說的确不亞于開天劈地。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黃帝時代創立了國家祭祀音樂。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鼓的産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後人認爲所謂鼍其實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鳄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後就算不能“聲聞五百裏”,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醫藥:與岐伯讨論病理,作《黃帝内經》(戰國時始成書)。
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銮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
兵械方面,已經掌握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号角、鼙、兵符、雲梯、樓橹、劍、射禦等。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黃帝時發明戰車,晚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
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都已出現。
冶煉方面,主要融合了九黎部族的工藝技術,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币、钲、铫、銅鏡、鍾、铳。
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經常封祭山川鬼神。用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和制定了曆法,預知節氣日辰。黃帝教導人們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财物。
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幹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甲子、乙醜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爲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也就是說幹支紀年由黃帝創始,成爲華夏的時間紀年方法一直流傳到現代社會。
BC2678年,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号稱雲師。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缙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風後、力牧、常先、大鴻、倉颉等被任命爲主要的大臣。
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爲一井,三井爲一鄰,三鄰爲一朋,三朋爲一裏,五裏爲一邑,十邑爲都,十都爲一師,十師爲州。黃帝在荊山(位于河南)鑄鼎,鼎有三個,意味天地人三才,放在京師涿鹿。
黃帝将部落遷居到中原的腹心地帶,認爲中原就是大地中心,由首領指定各部落定居的地點。這樣首領就可以直接享有各部落供奉的特産。從此中原王朝凡新朝建立都被稱爲定鼎中原。後面中國自黃帝以降直到東周的漫長歲月中執掌各國權柄的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
黃帝開始正式建立了國家的基本制度,也規定了各行各業的相關規範,和《黃帝内經》等一些非常專門的書籍。曆史上被列爲黃帝創作和辦成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以緻讓人懷疑有不少都是假托黃帝名義寫的。因爲如果一個人能夠辦成那麽多事情,那一定是神仙才能辦到的。
黃帝自從被先民們擁戴爲尊長,還沒有一個正式“職稱”大臣們先後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黃帝都不同意。最後,還是黃帝自己決定。黃帝發現土是黃色,土能生萬物,土是人們生存的唯一依賴的靠山,先民們又是黃皮膚,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稱應該稱“黃地”。從此,“軒轅黃地”就這樣定下來。
到殷商時代,一些文人覺得把祖先稱“黃地”很不雅,他們借故“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爲“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秦以前,各國諸侯都害怕觸犯祖訓,有損祖德,輕易不敢稱自己爲“帝”,隻好稱王、稱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自己“始黃帝”。但他也沒有敢沿用這個“黃”,隻好用了白王“皇”。
黃帝爲有熊氏部落統治中原的尊号,黃帝作爲一個王朝,是幾代人共用的一個尊号,類似于封建時代的皇帝尊号,不管是哪個人當皇帝,都是用的皇帝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