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特·荷内斯Sethenes,統治時間:BC2764--2748年。
塞特名在前,說明其爲下埃及國王。
BC2764年,塞特·荷内斯占據孟斐斯,宣布獨立,重新建立下埃及王國。其可能爲王室子弟,所以其的獨立并沒有引來上埃及的讨伐,可以視爲默許。事實上,上下埃及分裂。
前王朝時期的下埃及第一王朝、埃及第一王朝末期的下埃及第二王朝、埃及第二王朝後期的下埃及第三王朝。下埃及共經曆這三個王朝時期,之後就再不複見。
塞特·派瑞蔔森·塞克荷米蔔Seth-Peribsen/Sekhemib,或者凱爾瑞斯Kaires,統治時間:異教徒不信荷魯斯或雙神。BC2748--2734年。
BC2748年,塞特·荷内斯的兒子塞特·派瑞蔔森·塞克荷米蔔繼承了下埃及王位。
其陵墓中有發現其信奉阿什Ash、米恩和貝斯特的神名。說明其統治時期試圖引入一套全新的宗教理念,不相繼續信奉荷魯斯。
内菲爾克荷瑞斯Nepherkheres,統治時間:BC2734--2720年。
BC2734年,内菲爾克荷瑞斯繼承了塞特·派瑞蔔森·塞克荷米蔔的下埃及王位。
塞克荷米蔔·派瑞恩瑪阿特Sekhemib-Perenmaat,或者塞搜克瑞斯Sesokhris,統治時間:BC2720--2709年。
BC2715年,塞克荷米蔔·派瑞恩瑪阿特繼承了内菲爾克荷瑞斯的下埃及王位。
薩納克荷泰Sanakhte統治時間:19年,2709--2690年。
BC2709年,薩納克荷泰繼承了塞克荷米蔔·派瑞恩瑪阿特的下埃及王位。
喬塞爾Djoser,統治時間:29年,BC2690--2661年。
BC2690年,喬塞爾繼承了薩納克荷泰的下埃及王位。
在石頭花瓶上,我們找到記錄,“今年與北方的敵人戰鬥在城市貝特特。”貝特特,現在被稱爲ElKAB,坐落在尼羅河東岸。希臘人稱之爲希拉康波裏。因此,這是在上下埃及之間發生的一次重大戰鬥,有47209人喪生。這次戰鬥的結果是上埃及戰敗。
BC2686年,喬賽爾乘勝攻占了提尼斯,從而推翻了古埃及第二王朝,建立了古埃及第三王朝。
下埃及第二王朝從BC2764--2686共經曆6位國王,78年。加上前面的兼任下埃及國王的4任國王,共經曆10王,207年。而喬塞爾因爲是第三王朝的首任國王,所以人們習慣将之從下埃及去除掉,稱爲9王,即9位法老。
這樣埃及第二王朝,上埃及6位法老,下埃及9位法老,符合曆史上兩處地方對埃及第二王朝法老數量的分歧。
人們習慣于将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合在一起,稱爲埃及前王朝時期。
-----------------------------------------------------------
地中海東部的克裏特島,是愛琴海上最大的島嶼,産生了歐洲最早的文明,稱爲克裏特文明。克裏特文明是愛琴文明(古希臘文明之前的文明,又稱爲邁錫尼文明)的起點,尤以富麗堂皇、結構複雜的宮殿建築聞名。
BC6000年,克裏特島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代表爲克諾索斯将近6米厚的地層,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制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顯示了從底層到頂端持續的技術發展。
這一文化層的結束标志爲對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鋸齒狀裝飾的引進,還發現了以其單色顔料對其主題的複制品。
從BC6000--1600年之間共經曆了九個克諾索斯地層或者文化時期,我們可以貫穿其中觀察到一種非常鮮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藝術的全方面的發展。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裝飾的組織、形式以及内容逐漸發展。
壁畫藝術起碼在晚期顯示了同樣有序的發展;而對于宗教,我們至少可以說沒有突變的迹象,從統一的自然崇拜通過各個正常的階段直至晚期發展出拟人神。沒有迹象表明有傳入的神祇或宗教理念。
BC3000年,大量埃及人從埃及渡海來到克裏特島,成爲克裏特島的統治民族,亦即克裏特島,無論外來還是本地土著都是黃種人。也就是說克裏特文明事實上是古埃及文明的子文明。(古埃及文明是蘇美爾文明的子文明、埃蘭文明是雅利安文明的子文明。而蘇美爾文明和雅利安文明都來源于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源于亞特蘭蒂斯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源于印度古大陸文明,而印度古大陸文明和南極洲文明都是三眼族文明的子文明。這裏對各文明作一簡要回顧。詳情見前面相關章節)。
克裏特文明是一種航海民族的文明,之前的文明大都屬于農耕文明,與埃及保持着密切的接觸(米諾斯王朝時期除外)。
克裏特的水手們在埃及和克裏特之間進行過相當可觀的商業貿易。
克裏特文明早期的陶瓷制品以線狀的螺旋、三角、曲線、十字、魚骨紋等爲特征。
克裏特文明以及随後的邁錫尼文明貫穿始終一直有武器、食物、水、裝飾品等各式物件同屍體一起埋葬的傳統。采用洞穴或坑式,死者在裏面同各種日常和奢侈品物件一同埋葬,置于棺材或小室内或隻是簡單地包裹起,沒有火葬。
早期墓葬形式爲直立的石頭所砌的墓葬腔,有時候也位于岩洞中,下葬之後腔室被土所掩埋。後來出現了公墓式的骨頭坑,容納許多遺骸。在埋葬前人們先将血肉從骨頭上煮去,或将其置于孤立的腔室内讓其腐爛,然後再将骨骸收集。腔室則重新利用。至于棺材一般尺寸很小,裏面的屍體蜷曲,膝蓋頂着下颌。它們多見于開挖的地室或是坑中。
後期,一種圓頂墓(tholos)或稱“蜂窩墓”(bee-hivetomb)變得常見,有時候它們完全是挖掘而成,有時呈穹頂狀。墓葬形式是平平地拱起的腔室,由一個水平或略微下傾的通道從外部連接,通道的兩側逐漸合攏。出現葬禮器具,如彩繪赤陶制的棺材。
整個地區的早期宗教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主要特征包括如對主神的崇拜,他們寓居于自然界的主要形象中(太陽、星辰、山嶽、樹木等)并掌握着豐産的秘密。這種崇拜經曆了一段無偶像(aniconic)時期,從那衍生出了神物,比如石頭、立柱、樹木、武器(雙面斧或盾牌)等等。
這段統一王朝出現之前的時期也可稱之爲克裏特前王朝時期,屬于紅銅時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