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蘇美爾人王表的排列非常講究:他們似乎認爲人的壽命超過60是不正常的,說明當時蘇美爾人的壽命普遍不長,在《蘇美爾王表》中幾年換一次國王是家常遍飯,而如果執政年限都超過60年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而朝代即使再興盛,也不大可能超過360年的兩倍,通常取360以内的數字。
而這與中國的曆朝曆代的年限形成有效對照,即使年代最長的周800年,可是其實後面動亂就不用說了,而且基本可以劃分爲兩個朝代(東周和西周)就與王表隐含的意思相符了,而封建社會時期就更是如此。
這并不是說采用了360進位制了,某一個朝代的年代就一定比沒有360進位制的年代少。主要是其中蘇美爾人都認爲國王就是神,所以總是用某種規則使得其在位的年數往大裏說,多大呢,比如基礎計時單位爲3600年,夠吓人的了吧!
而實際上這些都是吓唬人的,你可以直接把36000年這麽大個數字看做280,爲什麽呢?
蘇美爾人的60與360進位的換算極其複雜。與一般紀年法不同,其以除法爲主,數大的不一定比數小的大,其中牽扯如同幹支一樣的循環計數方法。加上其中還混雜有對60與360的混用體系,加上對整除倍數與餘數的取舍規則等等。
簡單地說:36000/36=1000,1000-360X2=280。
在蘇美爾人看來36000年與1000年以及280年在360紀年法中是一樣的。
同樣如果是18000/36=500,500-360=140即同樣的計算方法。
但是如果不被整除怎麽辦?
比如說某朝代已經執政2500年,則适用360紀年法,将2500/36不能整除怎麽辦?
那麽直接取餘數,即2500-360X6=340,即爲餘數,那麽實際該朝代實際執政年限爲340年,而不是2500年。
同樣的辦法在60進制和360進制中實際年限可能不同。比如:
某君王執政顯示500年,則因爲人的壽命有限,所以隻能适用60進位制。
則其實際執政年限爲500-60X8=20年。
而另一個君王執政顯示400年,則實際執政年限爲400-60X6=40年。
所以執政500年的前者比後者的400年實際執政少了20年。
小數上比如400這個數字在60進制和360進制中沒有分别。
但是如果是2500這個數字前面已經知道其=340。
但是如果将2500這個數字用60進位制去計算,結果會大有不同:
2500在60進位制中也不能被整除,所以取餘數爲2500-60X6X6=340,但是這是360進位制的方法,60進位制需要進一步取餘數,即以60以内爲餘數結果。最終得到結果40年。即2500在60進位中與40的意思是一樣的。
當然對于單個數來說,比如3、5這樣的單數對兩者都一樣。
120這個數字用在60進位制中120/6=20,81這個數字81-60=21。79=19。59=59。
所以看來看去也就59這個數字比120這些數字都大。那麽60是不是比59大,不一定。
60/6=10,所以實際上60這個數字在60進制中也是不确定的,其意義需要與曆史真實或者相關資料進行對照,以判斷到底取10還是60。要知道《蘇美爾王表》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10這個數字的。其一定被以60的面貌出現過。
前面看到36000這個大數,我們計算後得到的結果是360進位制中=1000-360X2=280,但是如果按照60進位制的整數算法(注意有餘數和整除的計算方式完全不同,整除需要一直整除到出現餘數爲止,60進位制除數是6,360進位制除數是36):36000/6=6000/6=1000-16X60=40。
同樣是36000年在360進制制中=280年。但是如果說某王執政不是36000而是36001年,這怎麽計算呢?
因爲不能整除,所以直接取餘數,即36001-60X600=1,即36001與1年的意思相同,但是如果這是表述的是某個朝代,那麽就不可能是1年那麽短,那麽也簡單,隻需要将1+360=361年,即該朝代執政361年,但是如果是某王執政,或許一年就死了也不一定,當然長壽活到61也可能,但121這樣的事情就太玄幻了,好像也就曆史上黃帝和帝堯曾經執政100年才死,黃帝的情況傳說遠多于實質,而帝堯死的時候已經交班快30年了,基本處于退隐階段。實際執政也就70年。不過這也說明遠古時期,中國人的祖先壽命高于蘇美爾人,這或許是《黃帝内經》得以産生的原因。當然這是題外話。
了解這些紀年方法包括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也就離真實曆史很近了。當然真實的曆史除非穿越時空,沒人能夠清楚,現代人隻是希望能夠無限接近曆史真實也就夠了,即使不能,退而求其次,找個能夠解釋一切事情的理由也是一種對待曆史的方法。
所以蘇美爾王表的算法,我看就是如此,相信也不會有哪個人跳出來說我親眼看到他們是這麽算的,所以作爲學術探讨,相信還是可以的,筆者通過這種方法,将蘇美爾文明的曆史階段與各個曆史記載完美契合。
本人發表的這些年代的公元紀年成果就是個人對蘇美爾王表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