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老蔣也親至賀電,嘉獎前線有功将士,“經此一役,我國我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倭寇軍譽則一落千丈也。望鼓勵官兵奮鬥努力,并爲我代爲獎慰也。”
而反觀日軍一方,植田謙吉在戰後,當看到損失統計報告後,眼淚都快下來了。此次日軍的損失實在是太過慘重了,獨立混成第24旅團幾乎被全殲,第9師團也遭到了重創。雖然植田謙吉十分不甘心就此失敗,但是以當時他們在上海的兵力,加上日軍新敗,已經根本無力再發動新一輪的進攻了。
而前線慘敗,如此巨大的損失,即便植田謙吉想要隐瞞,也根本瞞不住,隻能如實的上報了日本大本營。
日本大本營在得知前線再次慘敗的消息後,朝野震驚。因勞師動衆,戰事難以速決。爲此,23日,經日本内閣會議決定,火速派遣陸軍增援。于是參謀本部決定成立上海派遣軍司令部,由前田中内閣陸相白川義則大将接替植田植田謙吉,增派第十一師團(師團長厚東笃太郎中将)、第十四師團(師團長松木直亮中将)和飛機一百多架來華,以便在上海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上海抗戰發生後,南京政府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因此在抵抗之際,一面照會歐美各國和國聯,要求“履行其條約之責任”。由于上海戰争直接威脅到各帝國主義利益,因此,迫使他們采取比對待九一八事變較爲積極的态度。正因如此,在上海戰争過程中,由英、美、法出面奔走的“調停”一直不斷。國聯理事會不顧日本代表的極力反對,20日決定将中日沖突移交國聯大會處理,并以3月3日(日内瓦時間)爲大會開會日期。
2月下旬,美國國務卿****生也再次出面警告日本,重申《九國公約》等必須維護。2月23日,美國國務卿****生以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波拉(WilliamE。Borah)的書信的形式,申述維護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及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的重要性,重申“不承認主義”的立場,表示美國政府“不能承認任何影響我們政府及人民在華權利的任何局勢,或任何該兩國所訂立的違反此等公約條款的條約或協定”。24日,美國政府将這封信轉交給國聯秘書長、中日兩國政府及英法等國。同時,美國政府還決定派代表出席即将召開的、讨論中日問題的國聯特别大會,希望促成中日雙方的停戰談判,盡早結束上海戰争。但另一方面,就在日本準備加派軍隊援滬時,****生又對日本駐美大使出淵表示,美國政府不鼓勵制裁日本的行動,尤其可見列強之陰險,一面嘴上喊着抗議日本在華行爲,一面又暗中故意放縱日本的行爲。
所謂的《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于中國事件應适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華夏9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并賦予它以國際協定的性質,使日本獨占中國的野心遭到挫折。實質上是在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的對華夏的聯合統治,加深了華夏的半殖民地位。
此時日軍新敗,在援軍尚未到達之前,沒有能力發動新一輪的進攻。而中國方面雖然全線大捷,但是在武器裝備完全處于劣勢的前提下,這樣的大捷完全是靠着戰士們的屍骨堆積出來的。此戰雖然大勝,但是中國方面的損失并不少于日軍。況且日軍有艦隊和飛機的掩護,中國方面也無力将侵入上海的日軍盡數殲滅,因此也沒有乘勝追擊。戰場上難得的出現了短暫的平靜,雙方士兵都老老實實的躲在戰壕裏,默默的****着傷口,随時準備迎接新的戰鬥,因爲所有人心裏都明白,這樣的平靜是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的。
戰鬥結束之後,第六團奉命轉移到後方進行休整。此戰第六團由于深入敵後,在各部隊中損失無疑是最大的。整個團到戰後已經僅剩下不足五百人了,而陳翔所在的一營,也再次打殘了,一個加強營到最後僅剩下差不多兩百人。可謂是損失慘重,這一刻陳翔也在次深刻體會到了,戰争的殘酷。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戰争并不是我們挑起的,而是日本侵略者蓄意發動的。我們除了奮起反抗之外,别無他發。日本的國力要強于我國,日本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也普遍高于我軍。但是這些都不會成爲我們退縮的理由,因爲我們如果不抵抗就隻能淪爲亡國奴。如果我們對日妥協,就隻能讓别人看到我們的軟弱,到時候隻能會引來更多的财狼來瓜分我們的國家,就像晚晴末年一樣。所以在面對侵略的時候,我們别無選擇,隻有奮起反抗,用生命和鮮血來捍衛我們的祖國,來保護我們的人民。
至于企圖奢望于國聯的調停,那無異于癡心妄想,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人會同情弱者,他們隻會縱容強者。所以如果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的幹預上,那無異于自尋死路。
别人的尊重,是靠雙拳打出來的,而不是靠祈求别人的施舍得來的。乞讨是隻能收獲淩辱,是絕對不可能獲得尊重的。後世新中國是如何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的?還不是因爲我們無數的革命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在朝鮮戰場上打敗了聯合****,才打出了我們的大國尊嚴,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振興國家的唯一手段就是依靠武力,隻有将那些欺辱我們的敵人全部打倒,将那些侵略勢力趕出中國,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民族的振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