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在廚房忙碌着,陳二合帶着陳安,拎着東西去了陳大升家。
和子嗣稀少的陳二合不同,陳大升一共生了六個孩子,四男兩女。
眼下這個朝代,父母在就不會分家,所以陳大升一家二十幾口人,擠在十一二間屋子裏。
陳大升一向很疼陳二合這個弟弟,就算婆娘不滿,他也頂着壓力,每個月接濟窮弟弟一二。
現在好了,陳二合拎着城裏的稀罕物上了門,陳大升這個大伯還沒開口,熱情的大伯娘就出了門子,笑臉相迎,從院子到堂屋這段路,把陳安誇出了花。
陳大升看到自家婆娘這番作态,心裏暗爽,叫你總嘲諷我弟弟是打秋風的,如今說不出口了吧。
陳二合在大哥家沒有久留,說了幾句話,就拉着陳安走了,他也不是來炫耀的,就是想叫自己大哥在大嫂跟前,以後可以擡起頭了。
回家的路上,陳二合心裏那叫一個美,這是他第一次得了大嫂的笑臉,平日裏,大嫂總陰陽怪氣的罵大哥,被爛泥扶不上牆的弟弟拖累,這麽多年,不知耗了多少米糧,怕不是要養個白眼狼出來。
靠着兒子揚眉吐氣了一把的陳二合,笑了一路。
油燈靜靜地立在桌上,閃爍着溫暖的黃光,一家五口人,借着昏黃的燈光,吃了一頓豐盛大餐。
柴氏邊吃邊哭,陳安連忙安慰她,幫她擦掉眼淚。
“鐵娃,你捎回家的錢,我和你爹一文都沒花,等攢夠了錢,再給你娶個媳婦。”柴氏高興地說。
六七歲的陳小桂已經能聽懂娶媳婦是啥意思,她還知道村裏有後娘的小夥伴都慘得很,她不想有後娘,但她又不敢說話,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盯着陳安看。
陳安歪頭看向小女孩,感受到她不安的情緒,笑了笑,對柴氏說:“娘,我不打算再娶了,我有桂妞和墩娃就夠了。”
親耳聽到爹說不娶了,陳小桂心裏高興壞了,連嘴裏的肉都更加美味了。
陳二合和柴氏一向都是聽兒子的,見兒子發了話,他們也不再勸,隻要孩子平安健康,他們就心滿意足。
一頓飯吃的和和美美,就是夜裏鬧得動靜大了些。
長期不吃肉,一下子吃了太多的代價,是止不住的跑肚。
陳二合、柴氏、陳小桂和陳小墩,猛然間吃了太多葷腥,腸胃受不住,拉了兩天,吃了點草藥,才好了一點。
...
接下來的幾天,陳安在地裏幹了幾天農活,雖然體會過種地的辛苦後,她不再向往田園生活,但是不幹不行。
她總不能坐在一邊,眼睜睜看着孱弱的陳二合和柴氏下地,而她無動于衷吧。
到了初三那日,陳安帶着兩個娃子,去隔壁大通村趕了趟集。
大通村是個大村,村裏人多,經常有貨郎挑着扁擔來賣貨,還有賣豆腐賣油的,一來二去,形成了一個集會。
村裏的集市是土路,和鎮上的石闆路不能比,但來往的人卻不少,相鄰的幾個村,都借着這個集市或買或賣。
集市雖不大,卻充滿了人間煙火。
陳安一手牽着陳小桂,一手抱着陳小墩,逛得津津有味,給倆孩子一人買了根糖人。
陳小桂和陳小墩隻見别人吃過糖人,自己拿在手上還是頭一遭,喜得不知道怎麽是好,直到糖人快化了,才舍得吃一口。
人流越來越多,陳安怕有人販子,一手抱住一個孩子,順着人群,往前走去。
一直從頭走到了尾,順便割了塊五花,買了幾根排骨和大骨頭,時蔬和果子也買了一些。
逛完集市後,陳安準備帶着兩個娃回家時,身後傳來一聲“姐夫。”
聲音很小,若不是陳安耳朵尖,隻怕這兩個字就随風飄走了。
她不知道是不是在喊自己,回頭看向說話的人,思索了一瞬,便認出了眼前人,“李有福?”
“是我呀,姐夫,桂妞,墩娃,不認識舅舅啦?”李有福驚喜的看向兩個孩子,怎麽看都像自己姐姐,心裏高興,摟住外甥,親了又親。
“小舅!”陳小墩一點不認生,聲音洪亮,喊得李有福喜得不見牙。
李有福抱住孩子,笑得燦爛:“俺爹叫俺中秋去看看外甥,真巧,沒到中秋,俺就看見外甥了。”
說罷,他又從身上摸出幾文錢,給孩子買糖吃。
李有福穿的衣服整潔幹淨,隻在幾個易磨損處打了補丁,腳上穿着草鞋,衣裳洗的發白,卷起毛邊,年紀輕輕,已經長了幾根白發。
臉曬得黝黑,身體瘦的像麻稈。
一眼瞧過去,便知道這個少年,過的是什麽窮苦日子。
陳安在街尾買了幾包糕點、糟豬頭、煎魚燒和二斤酒,好說歹說,讓李有福帶回了家。
少年濕潤了眼眶,自家姐姐走了幾年了,姐夫卻一直未娶,他覺得姐夫肯定對姐姐情深義重。
他拎着吃食和酒,腳步沉重,回到了家,陳安的一番作爲,惹得原主嶽父嶽母哭了一場。
這邊陳安回到了家,三言兩語便說服了陳二合和柴氏,将地租給了陳大伯,然後帶着行囊跟陳安進了京。
爲了坐的舒坦點,陳安包了陳大河的驢車,上了驢車,陳二合十分糾結,又挂念自己的幾畝地,又希望跟着兒子去城裏享福。
一時間,情緒難以拿捏。
倒是柴氏和兩個娃子,穿着新衣服,樂呵呵的坐在驢車上,眼中對京城充滿無限遐想和憧憬。
卯時出發,一路順着官道直奔汴京,還沒到午時,便進了京。
陳大河将他們送到了昭化坊,陳安等人下了驢車,和陳大河告别。
到了昭化坊,離陳安租的屋子就不遠了,他抱着墩娃,提着包裹,走在前面。
陳二合提着行李,柴氏牽着陳小桂,三個人下了驢車,腿腳直打哆嗦,根本不敢看向兩邊的街景,緊緊跟在陳安身後。
唯恐在這座豪華都城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