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城北門。
蜿蜒隊伍從北門魚貫而出,如長龍般沒入了北邊天際。
京營開拔的消息早已在遼陽傳開來了,原本朝廷這般調兵遣将本就是兵家常事,遼陽軍民并不在意。
畢竟遼東的戰事太多了,他們如同家常便飯一般早就習以爲常了。
但今日卻跟往日迥異,沿路觀望京營北上的百姓多了許多,把沿街道路都給塞滿了,并且還有不少百姓正在趕來的路上。
許多人想一睹京營的風采。
畢竟這幾年以來,他們可是見識到了建虜兵力的強悍。
而京營作爲天子親兵,卻能夠以一支偏師的兵力抵擋住建虜一萬人的兵馬。
當這個消息傳來後,很快便成爲了遼陽城中茶餘飯後的談資。原本還有些人不屑,覺得定是朝廷虛報戰果。
但建虜與科爾沁等部落的俘虜被押送至遼陽後,所有的質疑全部煙消雲散,甚至隻有感歎與不可置信。
因此京營既然出發,那定是要看熱鬧的,好好瞧瞧朝廷的這支精銳。
隻是雖說有人看熱鬧,但道路兩旁的卻的人卻沒有“看熱鬧”那般的喜慶歡笑,臉上大多是凝重之色。
原因無他,他們大多人之所以過來看京營出發,全是因爲昨晚在遼陽城中傳瘋傳的一個風聲。
那便是建虜的“屠遼令”。
昨晚消息剛傳開的時候,許多人還嗤之以鼻,覺得這個消息根本是無稽之談。
因爲在以往的傳聞中,老奴可是遼人的大善人,對遼人甚是優待。
傳言隻要遼人前往建虜,不僅免費給地,還免費給工具糧食,還免賦稅,更沒有地主家的分成。
如此好的條件着實吸引了不少遼人前往建虜,并且也讓許多遼人深信不疑。
如此情況下,“屠遼令”裏說老奴不僅要強迫遼人交出口糧,還默許女真人屠戮遼人,減少吃飯的口糧,這怎麽能讓他們信服呢。
隻不過很快此事就被驗證了。
第二天一大早,遼東都司衙門的人就在城中各處張貼告示。
告知建虜屠遼令的事情,并且也說朝廷不忍如此,決定讓京營大軍提前開拔,一定不讓建虜得逞。
朝廷的诏命直接把這件事情證實了,也讓遼陽城中的人,特别是遼人震驚不已。
他們怎麽都不信努爾哈赤怎麽會這般惡毒,怎麽會想要肆意屠戮遼人呢。
隻是事實擺在眼前,他們也隻能相信。有些親族在建虜的遼人更是頓感無助,他們也無能爲力,隻能祈求佛祖保佑親族平安無事。
而更多的遼人則是來到了北門,觀望京營朝沈陽開拔。
看着緩步前進的精銳士卒與一輛輛克虜炮從眼前走過,他們心中頓時有些心安,原本對朝廷的信任感多了幾分。
陳良弼騎馬從北門而出,看着周邊觀望的百姓,他就知道昨天的建議奏效了。
努爾哈赤昏招頻出,爲了糧食,決然想出掠奪遼人這個昏招,真的是給了他們機會了。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他這一招不僅激怒了遼東将官,導緻其求戰心切,還給了朝廷出兵最合适的機會與理由,更是讓朝廷有機會能安撫、拉攏遼人,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爲此他還特意讓京營從遼陽城中而過,并囑咐京營士卒都打起十萬分精神,還把克虜炮上面的油紙全部拿開,目的就是讓這些遼人見識見識朝廷精銳的厲害,樹立信心,現在看來效果确實不錯。
這不由讓他心情好上不少,這時他微微瞥了一眼其身後的一個身材魁梧的将領,見他臉色暗淡,不由地說道:
“和順參将是烏拉部的人?”
身後的将領聞言拉住缰繩,上前拱手道:
“啓禀總督大人,末将确實是烏拉部的人,萬曆年間烏拉部被努爾哈赤襲擊,末将輾轉多地,所幸被賀總兵收留爲親兵,最後被楊巡撫賞識,提拔爲參将。”
聽着和順的介紹,陳良弼也忍不住點頭。
大明将官拉攏鞑人爲官并不是什麽新鮮事,但這個和順卻身份有些特殊。
他可是海西女真中烏拉部的嫡系血脈,女真人中海西女真跟大明關系最好。其中海西女真的葉赫部更是爲大明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烏拉也也是如此。因此他對和順的好感頓時高了不少。
“好得很,走之前楊巡撫給我說起過你,說你作戰勇猛,上次黃台吉入侵遼東,要不是你及時趕到,趙率教等人怕是危險了。此事我定要上奏陛下,爲伱請功勞。”
“多謝總督大人提攜。”
和順自然也知道眼前這位是北京來的大人物,是大明皇帝跟前的紅人,就連楊巡撫跟熊總督都要對其禮讓三分。見他這般給自己承諾,自然喜不自勝,立馬抱拳感謝。
“我還聽說和順參将所掌的一營人馬大多是歸順朝廷的建虜士卒。你們既然歸順朝廷,朝廷自然一視同仁,不會有所偏頗。隻不過這次努爾哈赤的做法确實人神共憤,誰也受不了。
因此我怕底下士卒不明就裏,說不定會有沖撞你們的,如果有這等情況,你盡管給我說,我一定嚴加懲處,絕不姑息。”
和順聞言心中也是微微歎了一口氣,當昨晚聽到這個消息後,他跟西泰他們就想到這個結果。
他早就跟建虜決裂,得知努爾哈赤的“屠遼令”後,不僅沒有驚慌,反而感到震怒。隻有西泰與紮克等從建虜投靠過來的降人才恐懼異常。
隻不過他們都是聰明之人,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要表忠心,越要奮勇殺敵,千萬不得露出不滿,不然定會被遷怒。
“總督大人不必擔憂,我定會約束好我營中将士,定不會讓他們惹是生非。說實話,當看到老奴的所作所爲,我也想起了當年其屠戮我烏拉部的情景,心中也是憤怒異常,恨不得立刻上馬請戰。
因此卑職鬥膽向總督大人請戰,到時候我願爲先鋒,爲朝廷效命,爲我部族報仇。”
聽到和順如此“懂事”,陳良弼更加滿意了。
暗道果然如楊漣所言,和順對朝廷恭順異常,以後可堪大用,跟楊漣的籌劃也可以緩慢推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