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之事處理完畢後,接下來便是推廣新作物的事情了。
至于是何新作物,朱由校心裏也有數,無非就是馬鈴薯跟番薯等東西。
隻不過朱由校好奇,早于今年五六月份就已聽聞徐光啓在天津試驗種植,難道現在就有效果,可以大規模推廣了?
想到這裏他便望向徐光啓,繼續問道:
“徐愛卿,朕之前就聽聞爾等跟左光鬥在天津試種新作物,解我大明之憂。現又聽葉閣老說要推廣新作物,想必定是有了一些成果了?”
徐光啓也預要向皇帝彙報這個好消息,現下見皇帝詢問了,立馬站出來躬身回複道:
“陛下英明,确如陛下所言,這些作物自播種以後收益顯著,産量很大,因此極其适宜推廣。比如甘薯,臣等在天津種植後,發現其畝産居然可達五百斤左右。甘薯喜溫,如果在南方推廣的話,産量估計會更高,預計達到九百斤左右。
另外還有玉米與馬鈴薯等作物,其畝産更高,特别是馬鈴薯,其單株可結實十數顆。哪怕是一塊貧瘠的溝地,也能産出十數石,其畝産可輕松達一千斤以上。”
雖然朱由校對這些作物的産量已了解知底,但現下又聽到徐光啓試驗如此成功,還是抑制不住的高興。
“未想産量會居然如此的高!此次徐愛卿當居首功啊,朕要重重有賞。”
徐光啓一聽連連搖頭,趕緊說道:
“微臣不敢貪功,這些新作物在我大明引進已久,臣隻不過小來試種而已。并且此次種植,主要還是靠兩個人,如若陛下欲寬宏嘉獎,還請賞賜他們。”
見徐光啓這般謙虛推辭,朱由校又是一番好奇。
“那這兩人是何人啊?還請愛卿速速道來,朕定不吝賜賞!”
“回陛下,天津巡撫左光鬥與觀政進士宋應星二人當居首功。左光鬥對于微臣試種新作物一事大力支持,而且本人還親自挽袖下田,不僅在天津試種此次新作物,還把隻适宜在南方種植的水稻移植培種到天津,如今滿田稻谷已累累成穗,食之若饴。
另一位便是觀政進士宋應星,微臣原想着此人隻是前來觀摩學習的。卻未想到此人對于農桑之事十分熟手,不曾嫌困苦淤髒,多次下田親自打理田畝,悉心記錄稻苗其生長特征與習性。使得朝廷對這些新作物的種植習性了如指掌,對以後推廣這些作物極其有幫助。”
左光鬥與宋應星!
聽着這兩個人,朱由校恍然乎連連點頭。尤是宋應星,作爲未來巨著《天工開物》的作者,他自然知道此人的本事。
但他從未曾料到這人會這麽快就給自己驚喜,但徐光啓的話還沒有說完,隻見他接着說道:
“在這裏臣忍不住要多一句嘴,這個宋應星是全才,之前朝廷讓畢懋康統領通州火器作坊,主持燧發槍的研制。其中需要制造精細鐵片與彈片,這雖然可以制造,但也困難重重。
隻是沒想到宋應星也對手工織物也有了解,居然根據他之前在南方看到的水利工具,制造出了水力鍛錘,讓冶鐵的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寶泉局也準備應用,會大大提高鑄币的效率。”
“好,好,好。”
朱由校聽到以後忍不住拍手稱快,他對于這個曆史上的偉人宋應星本就感興趣,現在聽到他居然發揮了如此的大作用更是拍手稱快。
“既然其功勞如此大,那朕也不吝賞賜。傳旨!任宋應星爲工部軍器局員外郎,白銀一百兩,錦緞三匹,以示恩典。”
徐光啓聞言頓時點頭稱是,臉上也露出滿意之色。皇帝這麽做,真不枉費自己給宋應星花費了如此多的口舌。
論功行賞的事情一了,衆人又回到了要推廣新作物的話題。既然新作物這麽好,那自然是要好生推廣才行。這時就見葉向高接過徐光啓的話茬,繼續講述新作物的好處來。
“陛下,如果要說産量而言,這些作物跟水稻、小麥、高粱等作物相比,也隻是稍勝一籌而已,并沒有非常大的優勢。臣認爲其最大的好處在于,其不與水稻、小麥等作物争地,可以山坡、山溝等貧瘠的地方種植。
而其中玉米,耐寒耐旱,可在全國種植,馬鈴薯喜幹燥氣候,不耐濕澇,可在北方,特别是西北、遼東種植,番薯喜熱,可在南方種植。”
葉向高說的對,不與水稻等主要作物争地,是馬鈴薯等新作物最大的好處,這樣就可以把以前難以利用的土地給利用起來。
不過饒是知道有這麽大的優勢,朱由校也知道推廣這些作物沒有這麽容易,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雖然馬鈴薯、玉米、番薯等作物最早在嘉靖年間就有了,但現在還沒有推廣開來,說明無論是在推廣還是百姓的接受度方面,都是有一些難度的。
朱由校想到這裏,就稍微思考一會,然後緩緩說道:
“既然效果這麽好,那朝廷可以大推廣。但朕也憂慮一件事,那便是每每朝廷的政令,一旦傳達到下面就很容易被扭曲。
現在朝廷說要推廣新作物,等傳下去估計就變成了要強制推廣了。因此推廣的時候一定要讓百姓自願原則,如果他們要耕種的話,朝廷可低價或者免費提供種苗,方便他們種植。
如果百姓不願意耕種,那就千萬不要強制,不然很容易激起民憤,對推廣新作物反而不利。另外朝廷也要允許百姓繳納賦稅的時候,如果主糧不夠,可以自願用馬鈴薯或者番薯等物,來少量代替主糧交稅,如此百姓的積極性定會大大提高。”
在朱由校看來,要讓百姓自願種也是很難的。
由于他們沒有多少積蓄,因此他們的試錯成本高,本身都沒啥錢,種植這些沒見過的作物還沒有經驗,萬一失敗了那本錢也就會虧光,到時候就麻煩了。
還有就是,在他們看來種植這些作物無利可圖,因爲朝廷交稅又不交這些,因此種了也無用。
因此朝廷隻要允許百姓可以拿馬鈴薯或者番薯來代替交稅,再加上免費或低價給農民提供田苗,他們的積極性定會大大提高,至少不會那麽抗拒了。
唯一憂慮的就是朝廷收到這些糧食以後,把這些東西用出去即可,不過這個朱由校心中已經有些法子了。
“陛下,此事在理,到時候百姓的積極性定會大大提高。”
在場衆人對此倒不是很意外,也是紛紛贊同,隻要糧食産量提高,朝廷收上來一些番薯等作物也自無不可。如此的話不用強制,百姓爲了減輕壓力,會紛紛嘗試耕種,一舉兩得。
由此重設預備倉,推廣新作物的提議就這樣被通過了。同時朱由校也同意了内閣撥款五十萬兩用于新作物推廣的奏議,但也把再撥款五十萬兩用于重設預備倉之用。
因爲在他看來,預備倉本就是地方職責,隻不過現在疏于管理,導緻這個制度荒廢了而已。現在再把這個政策重新撿起來,繼續上地方官府去做就是了,如果還要中央花錢,那着實有些說不過去了。
并且他心裏清楚,這個錢如果撥下去,肯定會有貪污的事情發生,他可不想讓這個錢打水漂。
但他也不是一味的拒絕,爲了更好的讓地方官府推行此事,鼓勵富裕的本地富戶捐出糧食到本地的預備倉。
他也同意了内閣的請求,同意百姓納粟入監與納糧減刑。
這三個說白了,就是如果你有餘糧,那就可以通過向朝廷捐贈糧食,就可以獲得監生的資格,到時就可以入國子監學習;作爲官員來說,也可以通過納糧減輕一些刑罰。
“納粟入監與納糧減刑自古以有之,我朝也多有推行,但這很容易造成監生糜爛,人數過多,對科舉不利。另外納糧減刑也可助長不法之徒肆意妄爲的氣焰。
但現在爲了設置預備倉,這種事情也不得不爲之。因此這兩個事項的名額一定不能多,朕看就一共五百個名額吧,門檻最低必須納三百石爲宜。”
朱由校現在就怕下面的官府胡作非爲,一邊說着一邊繼續叮囑道:
“另外等政策推行下來以後,内閣要多派禦史去地方巡視,對于肆意利用納粟入監與納糧減刑的特例,肆意妄爲,或者濫冒名額者,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聽着皇帝這話,在場衆人也不敢反對,紛紛點頭稱是。
“趙南星,這件事情就交給你戶部去做了,無論是推廣新作物,還是重設預備倉,還是對官員設置預備倉的成果進行考核,都是明後幾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件事情你們戶部一定要重視起來,切不可掉鏈子。”
趙南星聞言立刻點頭稱是,這種利國利民的大事,他是萬萬不會掉以輕心的。
“還請陛下放心,這件事情如果做不好,到時候請陛下第一個治臣的罪!”
聽到趙南星這麽說,朱由校就放心了。
這件大事一了後,後面内閣确定的明年花銷的項目就簡單了許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