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報紙上的消息在京城不斷發酵,那些言官哪怕有苦也說不出,畢竟是真憑實據,他們想要辯解,也沒有辦法。有些潔身自好的人立馬跟惠世揚等人劃清界限,徹底割裂。
這真是讓朱由校大快人心,因爲昨天晚上他才回憶起來,這個惠世揚真是個三姓家奴,雖被東林點将錄裏評爲東林五虎将,看起來也是鐵骨铮臣,但實際上沒有絲毫氣節。
崇祯年間,他就因受賄被罷黜,崇祯末年,六十多歲的他,投靠了李自成,成爲了他的右丞相。
李自成兵敗後再次投降,加入滿清陣營,但滿清不給他官做,心中抱有不滿,起兵造反無疾而終。
因此朱由校回想起這個人後,對他的印象直線下滑,他現在又這般肆意攻讦,朱由校更是對他沒有好臉色,直接卷鋪蓋滾蛋爲好,他不會有一絲同情。
言官事情擺平後,朱由校的心情也好上了不少,并且朱由校還在黃棟的信中看到一個很有用的信息。
黃棟的信中提到,根據這些日子在茶館、酒樓的聊天,發現去年說開放海禁以來,順天府的商賈對海上貿易興趣很大。
但海禁畢竟太久了,許多人對于海貿不是很了解,加上朝廷政策也多有搖擺,海貿的風險也大,導緻現在許多商賈對海上貿易隻能望洋興歎,有心無力。
看到這個消息,朱由校還是比較在意的。
這些人說的也有道理,海貿确實是個風險大,利潤大的生意,沒有一定的本金真的是做不了的,特别是對于北方海禁日久的商賈來說更是如此,這讓他不得不思考辦法了。
要不參考曆史上西方的東印度公司這種例子?
朱由校想到這裏也不禁開始琢磨,在冬暖閣背着手來回踱步,讓何甯等人心裏茫然,不知道皇帝在思考什麽。
身爲皇帝,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大明海貿迅速發展,讓更多的人從其中獲利,這樣就可以爲以後的海上争霸跟殖民、拓展美洲等等做準備了。
但這些目标就現在看來還很虛無缥缈,大明根本不在乎這些,所以隻有讓大明的無論是商人,還是文人貴族都認識到其中的好處,這樣才能夠形成出海求利的風潮。
至于怎麽認識到呢,就要有示範作用了,自己完全還以王公子的身份,繼續出資,跟黃棟等京畿商人合夥組建商社,建立一個類似于東印度公司的組織,建造船隻,招募海員,再利用他的關系,負責南北海運,或者去遼東、朝鮮、日本、琉球等地貿易。
這般下來既可以發起京畿出海的風潮,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利,何樂而不爲呢,等到有利潤可圖,再通過報紙等大肆炫耀,這股風潮定會掀起來。
他越想越覺甚是可行,隻要京畿地區做起來,完全可以如法炮制,在江南,乃至南洋也跟商賈設立商社,出資讓他們做生意。
隻是有一點,現在自己投資做生意這個事情,斷不可讓文官知曉,不然連武宗開個皇店都要抨擊的性格,自己居然投資做生意,那真的是找罵。
所以要找個代理人給自己打點才行,這個人地位要高,還要适合出面擺平一些事情,至于是誰,那自己要好好挑挑了。
正想着呢,魏忠賢就帶着一些題本進來,根據朱由校的囑咐,他每天要從上書的題本裏面挑一些關于屯田、鹽政等等務實題本拿過來供朱由校禦覽批紅。
自從鄒義退了後,魏忠賢自然不敢怠慢,每日便早早的把題本帶過來,唯恐皇帝不滿意。
“放在這吧,那些貪污的言官都革職了沒?”
“收錢的言官一律革職,惠世揚也被革職查辦,内閣雖然對此事頗有異議,但現在證據确鑿,他們也不能說什麽。”
“那就好,背後誰給的錢,你還要好好查一下,對了,之前不是讓東廠跟錦衣衛聯合查李三才貪墨三大門木材一事,現在有結果了嗎?”
這件事是去年十一月朱由校囑咐的,現在已經快到二月了,朱由校想着也有一些眉目了吧。
“陛下,貪墨一事早就證據确鑿,現在隻是要證實而已,年後剛來信,說有了确鑿證據,已經按照陛下先前的吩咐遞交給了南直隸總督畢自嚴了,想必就在這段時間行動了吧。”
魏忠賢知道朱由校關心此事,所以早做了準備,對答如流。
“好的,那就行,畢自嚴在在南京也有兩個月了,想必也快有結果了。”
說着朱由校也不理魏忠賢了,案牍旁的座椅上,拿起内閣票拟的題本看了起來。
這些奏疏都是有針對性的,第一個便是天津巡撫左光鬥上書的,他跟官應震一起走馬上任,是一個實幹的能臣,在天津府搞得也有聲有色。
朝廷說要開海禁,建水師,他就在順天府招募工匠跟民工,疏通港口,還親自在天津府選址設船廠,之前還上書說,目前已經開始建造船廠了。
不過這次上書講的不是船廠一事,而是屯田一事。
這個左光鬥素來重視屯田,出身貧寒,家中并不富裕,曾有挨餓的經曆,兒時經常跟随父親在田間勞作,所以對耕種一事素來上心。
因此擔任天津巡撫後,也一直在關心此事,認爲小墾小利,大墾大利,一旦水田發展起來,即使不能完全代替漕運,至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漕運數量,所以希望朱由校能讓他試驗幾年,如果不成功甘願領罪。
他不僅說,還提出了相應對策,到任後立刻向朱由校上書了所謂的了“三因”、“十四議”的屯田主張,具體内容就是浚川、疏渠、引流、設壩、建閘、設坡、相地、池塘、招徕、力田、募富開爵、擇人、擇将、兵屯。
這等幹淨利索的建議,朱由校怎麽能不同意呢,大手一揮,還從内帑撥款額外撥出十五萬兩,讓他放手去幹,現在看來,他的這些做法慢慢有了成效。
根據題本上說的,現在他讓天津府通判盧觀象親力親爲,疏通支渠,掘地爲井,設壩攔水,下遊修坡,解決灌溉問題。
他自己也親自勘探荒地,設立屯學,利用屯學考科舉的優勢,鼓勵人們投獻土地入學,鼓勵當地屯田,現在已經有了七千多畝土地了,招募了五百戶流民,就等開春後耕種。
他目前的想法是,繼續開墾荒地,還想着把江南的水稻引入到天津耕種。
内閣的看到後也是相當滿意,票拟就是讓繼續去做,朱由校也是如此,他要的就是幹實事的人,這個左光鬥做事親力親爲,還有實效,他自然是千萬個滿意。
隻是朱由校看到他說要種植水稻的時候,心裏頓時有了想法。
他知道明末屬于小冰河期,氣溫驟降,災害不斷,現在還好一點,但是等到天啓七年開始,天災不斷,特别是幹旱席卷多年,這才導緻了怎麽也剿滅不了的農民起義。
所以如何緩解幹旱,多産點糧食是未來的重中之重,畢竟但凡給百姓一點活路,他們也不至于造反。
朱由校也想了很多,現在除了大力屯田,赈災救濟外,大名鼎鼎的抗寒抗旱,産量還大的作物,例如番薯、土豆、玉米等自然是要種起來。
雖然現在這些作物剛傳入中國,品質很低下,還遠遠不如現代那麽産量大,但是這些東西有個優點。
就是它不和稻米小麥争地,可以在山地丘陵各種偏僻的地方種植,或是零碎的小塊土地,或在房屋周圍的角落,或是在山地溝壑之中,或在在幹旱蟲災之地,均可以大量種植。
因此隻要百姓稍微種植一點,哪怕原本的小麥谷子因爲幹旱全沒了,這些閑暇時種的番薯、土豆保不齊還能救他一命。
曆史上明朝很多人都嘗試過推廣這東西,特别是番薯,曆史上徐光啓已經在天津種過了,隻是沒有進一步普及,現在他負責火器等事宜,一時走不開。
所以看到左光鬥的奏疏後,朱由校毫不猶豫的在題本上批紅。
“愛卿宵衣旰食,朕深感欣慰,水稻本南方作物如能在京畿耕種亦是大功一件,但朕嘗聽聞,海外有番薯、土豆亦名土芋、玉米或稱玉麥等作物,嘉靖至萬曆年間傳入中國。”
“傳其有耐寒耐旱等特性,不吃土地,産量頗大,愛卿可買來種植,看效果如何,工部侍郎徐光啓曾種植過此物,可以多與他通信,詢問此事細節。”
批完紅後就交給了魏忠賢,囑咐将這個題本快速下發下去吧,另外傳旨。
“左光鬥做事幹練,深得朕心,賞賜如意一個,玉帶一條,希望其再接再厲,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魏忠賢聽後,立馬領旨,心想皇帝對東林黨還真是看重,這左光鬥剛繼任巡撫沒多久就有賞賜了,但也沒多想,立刻下去傳旨去了。
第一份奏疏朱由校甚是滿意,對左光鬥也多加贊賞,隻是好的心情來的快,去得也快。
第二份京畿總督鄒元标的奏疏,頓時讓朱由校的笑意全無了。
求訂閱!求月票!求評論!
下面有書友群鏈接,想加的可以點擊加書友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