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一樣,張之極也正在和家人一起吃着團圓飯。
作爲京營的最高将領,他已經很久沒有親自帶兵出征了。
但此戰非同尋常,陛下的重視程度即使相對于曾經面對建奴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自知任務繁重的他,今晚也沒有飲酒,簡單的陪家人閑聊幾句後便回到了自己的書房,沖了杯茶,開始思考明日開拔的一些細節問題。
“公爺,宮裏來人了,說是陛下要見您。”
一個聲音将他從發呆中拉回現實,張之極愣了一下,随即便放下茶杯站了起來。
走到門口時,管家正躬身站在門旁。
“人在哪?”
“回老爺,正在府外等候。”
“命人備車。”張之極道。“知會夫人一聲。”
“是,公爺。”
不多久,張之極來到了乾清宮,見到了一身常服的朱由檢。
“見過陛下。”
“免禮,坐吧。”
君臣二人已是相當熟悉,都沒有客氣。
朱由檢命人給他拿了瓶飲料,就直接開口了。
“家裏都安排好了吧?”
“回陛下,已經安排好了。不過也沒什麽特别要安排的,又不是第一次遠征。”
“這倒也是。”朱由檢點了點頭。“此次進攻倭國,有海上力量做先鋒,你前期并不需要做什麽。但登陸之後,你們就要打起精神來了。倭國人狡猾而奸詐,你一定要注意,不要輕信他們任何人說的任何話。他們總會在弱勢的時候低三下四,但稍微有些機會便又露出獠牙,背後咬伱一口。基本就是養不熟的狼,這點你得注意。
不但如此,還要約束好自己的下屬,一切以命令行事,不能擅作主張,更不能對這些人心生憐憫。這點,你要銘記在心。”
“是,陛下。”
張之極點頭應是,心裏卻是有些奇怪。
這話陛下說了不止一次了,怎麽臨近出征,又把自己叫過來說這事兒。
自己早就記住了,不就是對他們狠一點,該殺的殺,該埋的埋,多簡單?
“哈哈,朕是不是有些啰嗦了。”
似乎是猜出了張之極的想法,朱由檢笑着說道。
“值此中秋佳節,萬家團圓之際,陛下仍心憂國事,乃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福,不是啰嗦!”
“哈哈,你啊。”朱由檢笑着指了指張之極。“京營将士中,有許多出生内陸,不識水性,恐怕到了海上會難以适應。前日朕命人送去的藥可以緩解暈船的症狀,你自行分配便是。然後.”
朱由檢滔滔不絕,事無巨細,隻要是他能想到的,全都安排了個遍。
張之極靜靜地聽着,不時再補充幾句。
君臣兩人聊着天,一直到亥時,張之極才離開皇宮。
一夜無話。
第二日一大早,天還未亮,朱由檢便起了床。
等他乘坐禦辇來到德勝門外的時候,京營士兵們已經全部集合完畢。
八萬人。
靜靜地站在城外的空地上,沐浴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之下。
隊伍整齊,甲胄鮮明,離老遠,就能感到陣陣的肅殺之氣傳來,蟲鳴鳥叫在這一刻都銷聲匿迹,似乎也被這肅殺之氣驚擾,而躲藏起來。
這些都是在戰場上見過血的士兵,良好的夥食和長期不間斷的訓練,讓他們的精神面貌看起來十分激昂。
當朱由檢的禦辇踏出德勝門的那一刻,所有士兵全都單膝跪地,伴随着甲胄的碰撞聲,叩見他們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
整齊劃一的聲音在京城的上空回蕩,驚醒了附近林中的宿鳥,也警醒了城内外房屋中熟睡的嬰孩。
“衆将士平身!”
朱由檢的聲音,通過城頭的音響傳了出去,跪倒的将士們全都依照他的命令站了起來,勢如波濤。
接着又是一陣整齊的謝恩,所有将士便全都肅立在原地,等待着朱由檢的訓話。
朱由檢來到臨時搭建起來的台子上,環顧四周之後,朗聲開口道:
“記得上一次送諸位出征,還是在六年前。彼時的大明,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境地。關外有建奴禍亂,關内災害不斷,流民四起,民不聊生,聚衆造反之事,時有發生。這一切,有天災,也有人禍。
眼下六年過去了,朕不敢說讓大明的每位百姓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正有越來越多的人脫離饑餓的折磨。有人說朕是昏君,獨斷專權。也有人說朕是明主,任用賢臣。
無論别人如何說,大明的疆土都在不斷地擴大,滅建奴,收蒙古,複台灣,占呂宋。這些年,朕聽了太多歌功頌德溜須拍馬之言。說朕遠超秦皇漢武,那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但今日,朕想告訴你們。這些功勞,在你們,不在我。
是你們,在戰場上一次次的沖鋒陷陣,才打下這偌大的疆域。
是你們,日夜操練,不畏寒暑,才練就了強健的體魄,無懼任何強大的敵人。
也是你們,在面對強敵時,悍不畏死,勇往直前,才保住我大明的百姓不受異族的蹂躏。
今日,你們将再次踏上征途,代表大明,代表朕,代表萬千百姓,去到新的戰場上去征戰,去征服那個曾經趁大明虛弱時不斷挑釁的倭國。
朕,爲你們送行,希望你們凱旋。也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凱旋。
大明!威武!”
“大明威武!!!”
排山倒海般的呼聲再次響起,氣氛已經達到了最頂峰。朱由檢看向了一旁的張之極,對他點了點頭。
張之極會意,大聲喝道。
“開拔!”
八萬将士有條不紊地離開,朱由檢站在高台上目視着一切。
京營的士兵維持在十萬左右,這八萬士兵出征之後,還有兩萬留守。
以現在大明擁有的武器裝備和疆域來說,沒有任何人能攻下京城。
或者說就算能夠來到城外,也會被城牆上部署的火炮和重機槍輕而易舉地擊退。甚至連城都不用守,直接就出門打仗去了。
不過這一切根本不可能發生罷了。
也正因爲如此,張之極才會毫不猶豫地帶着這麽多人遠渡日本,到他國征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