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崇祯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還不是這個,而是領文武百官,把這半年來殉國的忠烈送進忠烈堂。
忠烈堂就在太廟之前,神宮監邊。大殿門口兩側的柱子上貼着一副對聯。
上聯:忠肝義膽,爲國捐軀昭日月。
下聯:英名長存,忠魂不滅耀乾坤。
橫批:精忠報國
大殿中央隻是一塊墓碑,上面刻着八個字:大明忠烈永垂不朽。
随後,兩側皆可通往偏殿。在偏殿上,則按照兩京十三省的布局存放英靈事迹。每個英靈的資料,都能查出來。
此時,崇祯皇帝就領着皇後以及太子皆諸皇子皇女,内閣輔臣以及六部九卿在忠烈堂門口,其他文武百官因爲站不下,就都在承天門内外列隊。祭奠的規格,基本上都趕上祭奠太廟了。
對此,就有臣子提出了異議。覺得皇帝和皇後還有皇子皇女都要參加,是不是太重了!
聽到這些奏報,崇祯皇帝毫不猶豫地駁斥道:“沒有大明忠烈的精忠報國,哪來皇家子弟的衣食無憂!心懷感恩,此乃做人之本份!”
此時,雖近午時,卻無陽光,是個陰天。風吹旗動,咧咧作響。除此之外,雖站滿文武百官,卻是寂靜無聲。
崇祯皇帝立于忠烈堂前,面對皇家子女,文武百官,慷慨激昂:
“自古華夏,英雄輩出,忠烈堂中,皆我英魂。朕每念及此,心生敬仰,特設立此堂,以祭祀爲國盡忠之烈士。大明存在一日,則皇帝親祭,香火永存!”
“自大明開國之始,每當國家面臨危難之際,總有忠烈之士挺身而出,他們或執戈奮戰,或運籌帷幄,或以身殉國,展現出了大明兒女之忠肝烈膽,精忠報國之心。”
“……”
“願忠烈們在天之靈得以安息,願大明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每個人都在認真聽着,想起大明朝開國以來,确實好有幾次都很危險。皇帝被俘,敵人兵臨城下等等,但是每一次,都有忠烈之士挺身而出,救國家于爲難之中。正是因爲有他們這樣的人,所以大明才能存在于今日!
金戈鐵馬聲中,忠烈之救亡圖存,甚至舍生忘死……
想象這樣的場景,就連太子朱慈烺都覺得有些熱血沸騰,恨不得自己也能奮勇殺敵,橫掃天下!
崇祯皇帝說到最後,便又大聲說道:“今日忠烈堂初設,忠烈進堂,朕以奴酋祭奠忠烈!來人,帶奴酋!”
聽到皇帝旨意,列于兩邊的錦衣衛校尉便大聲喊道:“帶奴酋!”
“帶奴酋!”
“……”
聲音一聲聲地傳遞出去,于是,就見一個金錢鼠尾的人被兩個錦衣衛校尉架着,從文武百官中間經過,一直拖過承天門,拖到忠烈堂前。
文武百官們,皆是驚訝。
他們确實聽說了,皇帝活捉了一個奴酋,好像是建虜那邊自稱爲什麽和碩英親王,是建虜最大的幾個人之一。
這樣的人能被朝廷活捉,真的是難以想象,更不用說,竟然還是被當今皇帝親自活捉!
真的是太厲害了!
不要說他們,就說阿濟格自己,他怕是做夢都沒想到過,他的死法,會是被明國活捉,然後用來血祭!
此時的他,腿部的傷口也在發膿,昏昏沉沉的,也不掙紮,不知道在想什麽?或許,是後悔想撿便宜,竟然去和明國皇帝單挑了吧?
随着儀式進行,阿濟格這個建虜的親王,就在忠烈堂前被斬首,首級祭奠于忠烈堂上。
等儀式結束之時,崇祯皇帝又宣布,凡忠烈堂上的忠烈,其直系親屬免役,稅賦也隻用交朝廷規定之正稅,也就是田稅。
接下來,才是論功行賞。
根據救援甯武關,救援保定,攻打真定,救太原以及宣府之戰和昌平之戰的功勞簿,分别給出獎賞。
京營幾個總兵,戰死的賀珍追封宣城侯,其子降爵襲宣城伯。
周遇吉加封爲忠勇侯,賀贊,甯龍,劉九卿,魏師貞,馬科也加封爲伯爵,皆無世襲。
另外,蘭陵營參将劉蘭玉升爲副将,從京師百姓和教坊司中擴招蘭陵營。
禦前直屬标營參将金振孫也升爲副将,同時從各軍中擴招禦前直屬标營。
其他有功将士,皆有升遷或者賞賜銀兩和糧田不等。甚至連保定守将那邊,也都有封賞。
一時之間,全軍将士盡歡顔。
不過相對而言,留守京師的封賞就少了。特别是唐通,好歹是南征北戰,打多了戰事,結果就看着馬科等人,這些當初和他一樣的總兵,都已經封爵了,他心也急,也想着随駕出征才好。
不止是他,包括其他将士,也都想着和皇帝出征。
除了這些之外,傷殘的将士,崇祯皇帝也親自安排,先安排人教他們如何做事,然後安排到京師各大衙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領取一份俸祿。
比如門房,衙役等等,以前是勞役那種,現在變成了有俸祿的差事。
戰死将士的撫恤,也讓周皇後親自負責,通過之前的錢莊發放。
軍隊的換裝,統一軍服,軍械,護甲等等,兵仗局和軍械所打造出來的,也全都換上。
總之,崇祯皇帝班師回京之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着軍隊展開的。
另外,到這時候,他才想起有個人一直被關在大牢中,于是立刻派人釋放,文華殿内召見。
崇祯皇帝見來人胡子頭發全都白了,和原本印象中的形象已經老了很多,不由得連忙起身,親自過去扶起跪拜的這人,感慨地說道:“以前是朕聽信讒言,也未能用卿之長處,是朕之過也!”
來人一聽,頓時大爲震驚,連忙又想跪下去請罪,同時說道:“是罪臣領兵無方……”
崇祯皇帝扶住他,沒讓他再跪,看着他說道:“卿于治河爲朝堂諸卿之最,朕有一重任要托付于卿!”
這個人不是别人,姓張名國維,字玉笥,東陽人。天啓二年中進士,崇祯十五年時,任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臨、通四鎮兵,護漕運。降農民軍李青山部,晉兵部尚書。崇祯十六年時,建虜橫掃京畿之地,直達山東濟南,他所領八總兵皆被建虜打敗,被劾解職下獄。
他的本事,其實不在帶兵打仗,而是治理河道,積累了數十年治水之經驗,并寫成刊刻了一部七十萬字的《吳中水利全書》,是我國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學巨著。
在原本的曆史上,崇祯皇帝也念其治河功,讓他官複原職,并兼右佥都禦史,馳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饷諸務,隻是出京師十日後京師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在這個位面上,崇祯皇帝于原本城破之前一個月就匆忙湊集軍饷,拼湊軍隊趕去救援甯武關,就把他給忘記了。也是回來之後,才想起來大牢中有這位,就把他放了出來。
這個張國維,在原本曆史上也是殉國的。
此時,連忙垂手而立,恭聽旨意。
說真的,他在大牢裏的時間,自然也聽說了外面的種種事情。
先是京師大亂,皇帝各種亂殺,當時,他以爲皇帝已經瘋了,上到國公首輔,下到其他官員,甚至連嘉定伯周奎也沒放過。再聽說皇帝親自領兵出征,他更是覺得,皇帝要完了。
再怎麽樣,他都自認爲,就學問閱曆來說,肯定要比當今皇帝更強的。畢竟這位皇帝原本隻是一個藩王而已,又沒當皇帝培養,臨時登上了帝位。并且一直在京師,從未出京師過。
就這樣經曆的人,哪怕是君王,又如何?賊人可不會慣着你這個皇帝,甚至聽到皇帝領軍,說不定更爲拼命地殺了。
因此,他是真的不看好。
結果沒想到,先後就有皇帝領兵打勝仗的消息傳來,那些獄卒還在那繪聲繪色地說皇帝如何如何神武,又是力能扛炮,又是單騎降賊将,他反正是不信的。
然而到了後來,皇帝竟然親自領兵打敗了建虜,更是活捉了奴酋。這可是已經到京師,不相信也得相信。
震驚詫異之下,張國維對眼前這位皇帝已經充滿了敬畏之心了。
此時,就聽崇祯皇帝對他說道:“朕已平定晉中、晉北的賊亂,特别是晉北,更是安排好了農事。但是朕還不放心,因此想讓卿過去治理晉地的農事,務必保證糧田收成。除非賊軍大舉進犯,否則一切以農事爲先。人力、物資等等,卿皆可優先調配,卿可能做好?”
宣府那邊,建虜也是剛破關不久,并沒有對農事造成多大破壞。當然,這也和建虜的這次入關,不是劫掠而是想争霸天下有關。因此,總體上來說,晉北農事都得以保存了的。
聽到這話,張國維倒是有把握,當即回奏道:“陛下放心,罪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望!”
聽到他還在自稱罪臣,崇祯皇帝便笑着說道:“如此,封卿爲總督晉地農事欽差,賜尚方劍,農事方面,無需上奏,準卿獨斷專行之權,地方總督巡撫皆無權幹涉。”
張國維一聽,連忙躬身領旨道:“微臣遵旨!”
崇祯皇帝還有一事要交代,就見他轉回禦座,從桌子上拿起一份奏章,然後才對張國維說道:“當年徐光啓徐卿曾上奏甘薯疏,言甘薯之益處和種法。隻是當時世人皆以爲,橘生于南則爲橘,橘生于北則爲枳。如今朕已知,此乃偏見也!卿如今負責農事,可移植甘薯去晉地,不占糧田種之,且看效果如何?”
這份奏章在後世已經失傳,但是《甘藷疏序》卻被收藏在《群芳譜.谷譜》中得以流傳後世。對于甘薯是什麽植物,崇祯皇帝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如今要處理農事上的事情,自然就不會錯過這個甘薯了。
至于玉米,土豆之類的作物,他不知道這個時候有沒有傳到大明,也沒時間去管這個,就先把已經确定的事情做起來再說。
事實上,就這農事,還是百忙之中抽空處理的。畢竟建虜大軍還在京畿之地,兵力比他能掌握的兵力還要雄厚,優先的目标,就是要擊敗這支建虜大軍才行。
張國維聽皇帝如此說,并不是一定要他怎麽樣,而是讓他不占糧田來試行,那最多是花他一些心思和時間,并不會對農事有影響,便立刻躬身領了内侍轉遞給他的徐光啓奏章,稍微想了下說道:“陛下,微臣想要一個人幫着微臣做好此事,不知可否?”
崇祯皇帝一聽,便問道:“誰?”
張國維馬上回奏道:“是徐少保之門人陳子龍,字人中,崇祯十年進士,《農政全書》便是其整理刊印。微臣以爲,其對農學定然知之甚深,可以爲臂膀也!”
陳子龍在他領軍對戰山東的建虜時,曾給他寫信出謀劃策過,兩人算是有交集的。此時聽皇帝說要他推廣徐光啓推薦的甘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這個陳子龍。
崇祯皇帝一聽,欣然說道:“朕亦想起來了,就任他爲副使好了!”
這個陳子龍,早年是複社一員,在複社被打壓之後,一直得不到重用,也被其他派系的人排擠。
這會兒的時候,他招撫浙江東陽縣諸生許都暴動有功,但是因爲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顧陳子龍的再三要求,違背當初他許下的隻要許都自縛來降,“當待以不死”的諾言,在許都率衆出山投降之後将許都及部衆六十餘人殺死。導緻陳子龍的好友和他絕交,他也就憤而上告要求歸鄉。
安排完了這個事情,崇祯皇帝也稍微松了口氣。糧食問題,可是要命問題,沒有糧食,最精銳的軍隊都會崩潰。因此,在兵事之外,他才不得不抽空處理這個事情。
此事忙完,他就問了下等待觐見的人,先點了周遇吉觐見。
周遇吉在見禮之後,立刻表情嚴肅地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夜不收已經探明建虜大軍南下,攻占了天津衛、武清、靜海一帶,并且在那駐紮了下來。”
說到這裏,他怕皇帝不明白,便又立刻提醒道:“觀建虜之動向,似乎是想切斷京師的糧草物資補給!不管是京杭運河的漕運,又或者改走海運,皆被建虜截斷了。”
崇祯皇帝一聽,有些意外。
他想過,多爾衮知道其他兩軍大敗的消息之後,或許會退出關去了。畢竟建虜就這點人馬,要在關内耗光的話,遼東還要不要了?
結果沒想到,多爾衮竟然集結軍隊反而斷他的糧道,這還真是硬拼上了啊!
要是說,能把建虜有生力量消滅在關内,那确實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現在硬碰硬的話,崇祯皇帝可沒有把握打敗多爾衮所部大軍,兵力相差了一倍左右,絕對難打。如果用勝率來說,怕是隻有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勝率而已。
換句話來說,就目前來說,崇祯皇帝也不敢把手裏的軍隊給拼掉,這也是他唯一的本錢!
想着這些,崇祯皇帝立刻讓人挂上京畿之地的地圖,走到屏風面前,就着地圖和周遇吉商量了起來。
建虜駐紮的地方,确實是京師的命門要害。
兩人商量了一下,發現面對實力依舊強大的建虜大軍,暫時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
某些時候,真的是實力決定一切。
崇祯皇帝想了一會,便對周遇吉說道:“京師的軍隊,要繼續擴編訓練,朕再召黃得功率部趕回來。還有山海關吳三桂所部,也可以考慮進行整編。”
這個對策,就是壯大自己手中的實力。
黃得功所部軍隊的底子,和周遇吉這邊一樣,是原本勇衛營的底子,并且黃得功也同樣忠于朝廷,是值得信任的。
吳三桂所部人馬有四萬,挑選出兩萬精銳是沒有問題的。剩下的人馬,還有高第那裏一萬人馬,地方軍隊四萬,隻是駐守山海關,關系也不大。畢竟要防備的建虜大軍都在關内,也有京營主力牽制,不可能去攻打山海關。
崇祯皇帝算了下,如果這麽整合起軍隊的話,應該能有八萬左右。而多爾衮的軍隊,差不多在十萬左右,也算是可以打一打了。
他正想着呢,就聽周遇吉連忙問道:“陛下,如若召回黃大帥所部,那鳳陽那邊怎麽辦?”
黃得功就駐紮在鳳陽,保衛朱家祖墳的。
要是原本的崇祯皇帝,肯定是會猶豫的。但是,作爲穿越而來的崇祯皇帝,那會在意朱家祖墳,當即便說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唯有調集兵力,打敗了建虜,才能保全想要保全的地方!”
周遇吉聽了,隻是稍微一想,便佩服地奏道:“陛下聖明!”
暫時而言,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周遇吉這邊,領旨而出,繼續派出大量夜不收,監視建虜的動靜。
而崇祯皇帝則下旨,召黃得功繞道趕回京師。
随後,他又準備寫一份聖旨,召吳三桂領兵趕來京師。
不過他這毛筆才拿起來呢,忽然又停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