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皇後站起來遞給紹武帝一杯參茶,
“陛下所慮自然有理。”“
但若無糧食入北地,北地民亂難平呀!就算平定了,未來三五年内百姓可能降而複叛,北地怕是不得安甯呀!”作爲大魏皇後,她自然也擔心着國事。
紹武帝一口喝完參茶,才笑看着樓皇後道:“所以朕才同意讓那兩個丫頭去剿匪。”
樓皇後眨眨眼,想着丈夫的話,頓時了然。
“還是陛下老奸巨猾!還要算計兩個小姑娘。”她笑着打趣道。
本她來還想着除了免稅和從外調集糧食之外,還能有些其他方法安撫北地,眼下聽紹武帝這麽一說,似乎不用從外調集糧食也行?
兩人三十多年夫妻相濡以沫,邵武帝當然不會在意老妻的打趣。
其實他也是無可奈何,他不想給北地百姓送糧嗎?當然想!
他想算計兩個還不到十八歲的丫頭嗎?當然不想!
但他也知道,他是帝王,有些事不能憑自己想或不想就去做或不做。
眼下的大魏,才進行統一戰争不過兩年,大魏的糧倉,存糧不多呀!
雖然大魏在陳國搶來了無數錢财,但糧食還真不多,因爲這東西,存不住,
而且吃光了,就隻能等一年,地裏才能長出來!他是皇帝也沒法子讓地裏馬上長出糧食來。
而且作爲一個國家,國家糧倉裏不能沒有存糧吧,不然遇到突發事件,比如東胡侵略,要派将士去抵擋吧!
今年大魏北地受災嚴重,那麽在大魏北方的東胡受災一定比大魏更嚴重,按照東胡人沒吃的就向南劫掠的尿性,今年的胡寇入侵是絕對免不了了的,
而且邵武帝估計,今年胡寇入侵的規模還小不了,所以他留在糧倉裏的糧食得做爲抵抗胡寇入侵的軍糧,不能派發給北地受災的百姓。
因爲一旦用兵,糧倉裏就必須要拿出糧食來。這年頭,甯可餓着百姓,不能餓着軍隊呀!餓着軍隊的後果可比餓着百姓的後果嚴重多了。
那麽北地百姓肯定也是需要糧食安撫,安撫北地百姓糧食從哪裏來?
糧食從世家大戶身上來!
北地受災,國家無糧,百姓無糧,但世家豪族的倉庫裏有呀!
而且還有很多,非常非常多!比北地所有百姓的糧食加起來都還要多,完全可以供北地百姓吃一年的多!
但可悲的是,作爲皇帝,紹武帝他不可能直接下旨讓世家豪族把糧倉裏的糧食拿出來赈濟百姓,人家沒有這義務。
要是他敢這樣強來,那北地造反的就不是那些無糧可食的平民百姓,而是有糧有兵有人的世家豪族了。
但沈青君和魏雯可以讓北地世家豪族心甘情願把糧食拿出來呀!
爲什麽?瞧瞧着兩姑娘背後都有誰,梁國公沈平南和魏國公魏書江。
北地豪族不願意把糧食給皇帝用來赈災,那是因爲糧食給皇帝多半白給。
但如果是在沈青君和魏雯領兵平叛中,他們把糧食拿出來供大軍平叛用,卻可以獲得梁國公和魏國公的人情。
世事就是如此滑稽,皇帝都打不開的世家豪族的糧倉,臣子卻可以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打開。
所以樓皇後才說紹武帝老奸巨猾,當然這是夫妻間的打趣,
而紹武帝這個主意,樓皇後是支持的。
并且在紹武帝的這場“算計”中,沒有那一方會吃虧,
皇帝一方不用打開自己的糧倉,能留下足夠的軍糧抵禦今年一定會來的東胡……
沈青君和魏雯兩人收獲平叛的功勞,沈家和魏家可以拓展人脈……
北地世家豪族能借機與大魏兩大開國國公、帝後重臣、國家權貴搭上關系,以後仕途更好走,
紹武帝爲什麽忌諱臣子通過舉薦關系形成巨大的關系網,因爲舉薦也不一定是好事,收益者不少,當然被牽連者也不在少數!
大魏的“保舉連坐制”,将保主和舉薦人的關系連得非常緊密的,在大魏,保主很多時候要承擔連帶責任,大魏律明确寫着:“舉官犯贓私罪、舉官失實、舉官不當、舉非其人、不如舉狀等,保主連坐。”一言以蔽之,即以薦舉行爲發生爲前提,凡是舉主在薦舉前後,被薦舉人出現違背薦舉原則的行爲,保主都應爲此承擔連帶責任
紹武帝登基之初就在《薦舉賢能诏》中強調,若地方官員爲朝廷所舉薦的官員失當,則須“罪加一等”,
原話是“諸州所舉,十有一人,聯載懷仄席,引入内殿,借以溫顔,密訪政道,莫能對揚,相顧結舌……宜并放還,各從本色。其保主以舉其非人罪,仍加一等。”
什麽意思,就是不僅要追究你舉薦不當的罪名,你的舉薦人犯了什麽罪,保主罪加一等。
樓皇後也經常強調,“如其政不能舉,行且有遺,豈獨敗齡厥躬,必将坐其保主。”
……
言歸正傳,對于百姓而言,世家豪族搬出糧倉裏多餘的糧食,北地百姓有糧可食,不會餓死。
此一舉四得,在這場算計中,誰也沒吃虧。
這就是陽謀!這就是帝王術!
聽到妻子的評價,紹武帝頗爲自得。
沒法子,臣子個個都是老狐狸,世家個個都是貔貅,不見兔子不撒鷹,在這種情況下,君王就需要老奸巨猾!老謀深算才行!
這也是邵武帝能下定決心放棄李顯的原因,他不夠奸滑聰明,鬥不過成精了的臣子和世家,
不要以爲臣子天生就對君王忠心耿耿,不要以爲臣子不敢算計君王!
事實是,君王手段不夠,會被臣子耍得團團轉,甚至成爲傀儡!
“梓潼放心,朕也沒打算讓她們兩完全解決北地缺糧的問題,頂多讓她們撐上幾個月而已。”
紹武帝道:“今年北地受災,但江南可沒有,江南的秋糧,就要豐收了,屆時秋糧入庫,糧倉豐盈,北地之難自解,北地也就熬過去了。”
這時有一太監入殿,遞給紹武帝一張紙條,紹武帝看後,“世間臣子都如沈家如此安分守己,朕就沒有那麽多的煩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