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信完畢,呂通鬼使神差地張開雙臂高喊道:“恭請鎮北王改朝換代稱帝登基!”
說完,伏下身體向韓逍遙行五體投地大禮。
他這話頓時說到鎮國軍将士的心坎上了,尤其是武将,這可是擁立之功啊!
韓世忠反應最快,當即單膝跪下:“請王爺順應軍心民心,立國稱帝!”
郭藥師、陳亮、張覺、蕭幹馬上跟随着韓世忠半跪請願。
随着周圍大批鎮國軍将士半跪,呼聲越來越大,傳到稍遠一點的鎮國軍隊伍中,甚至直接言之鑿鑿:鎮北王韓逍遙已經在皇宮登基坐殿當皇帝了。
歡呼聲随即向全城蔓延。
南熏門外,萬千将士之中,韓逍遙不動聲色地考量着完顔兀術的言辭。
對方說的沒錯,無論曆史軌迹還是當下的時空,迂腐昏聩到極緻的大宋朝廷,确實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刻。
放眼九州,這個華夏之主,單純以實力衡量,除了韓逍遙也沒有更适合的人。
所有人都清楚,即使金軍不南下不廢除二帝,幾年過後,韓逍遙也會順利成章地接收最高權力。
但韓逍遙很清醒,完顔兀術更不會蠢到以爲推動韓逍遙稱帝,就會收獲自己的善意,雙方将來就能和睦相處。
這封來信的深層次原因,就是要把韓逍遙推進神州這個大泥潭,讓他無暇分神對付女真。
首先,得國不正。女真人廢除二帝把江山送給韓逍遙,看起來是錦上添花,但如果韓逍遙貿然稱帝,在世人眼中這就是變相的“兒皇帝”,得不到民衆的認同,更會留下洗刷不掉的污點。
其次,内部争鬥。改朝換代意味着權利的再分配,不僅原有當權者會與新權貴發生沖突,就連新權貴内部也會産生矛盾,矛盾激化到最後就會變成巨大的裂痕,就連韓逍遙也無法抹平,這就是真實的人性。
再次,耗費精力。韓逍遙一直以拯救蒼生爲己任,以前治理燕雲已經捉襟見肘,陡然将泱泱華夏四百軍州丢到面前,沒有原先維持的朝廷系統,一直忙到沒喘氣的管委會肯定手足無措,要想理順政治,沒有十年八年根本看不出眉目。
僅這三點,就足以給新帝國帶來難以扭轉的隐患,遑論征伐女真?
那麽,不稱帝是不是百利無害呢?韓逍遙不這麽看。
首先,儒家思想設定“天地君親師”排位,皇帝比父親長輩的地位更崇高,因而這個時代注定“國不可一日無君”,失去皇帝也就意味着被天地遺棄,将會在普通百姓心裏引發難以想象的恐懼。
其次,肯定導緻群雄并起禍亂神州的狀況,例如,西軍各個将門,各地山匪豪強,甚至王公貴族等,曆史驗證,隻要有一線可能,誰都想嘗一嘗五鼎烹的滋味。
再次,名不正則言不順,沒了皇帝,韓逍遙就會淪落到地方軍閥的尴尬位置,光是與各軍州交涉就能耗盡管委會與鎮國軍所有的精力。
等了片刻,沒聽見任何指示,韓世忠偷偷看了一眼韓逍遙。
隻見對方略略低首若有所思,雖然不想打擾,可考慮到将士們迫切的期待,更擔心遲則生變,韓世忠決定幹些什麽。
最後把心一橫,悄悄解開身上的披風,咬破手指當場寫起了請願血書,周圍将士沒法寫字,但紛紛咬破手指在空白處摁上血指印。
不大會功夫,韓世忠舉着血迹斑斑的披風再次喊道:“我等恭請王爺立國稱帝!”
這下,終于驚動了沉思中的韓逍遙,看着韓世忠又好氣又好笑,但也能理解對方的心情,于是下馬接過“血書”。
看過之後搖了搖頭,衆人不明所以之際,韓逍遙環顧衆将士接着說道:“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現在金寇依然肆虐華夏,億萬黎民流離失所,這個時候何談立國稱帝?”
郭藥師這時搶先說道:“趙宋得國不正且昏庸腐朽,而王爺仁德世所共知,正該順應天命登基稱帝,以令國泰民安!”
衆人又是一輪積極勸進,韓逍遙擡擡手,待衆人平息才說道:“諸君切記,爲帝者上承天命下應黎民,故此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韓逍遙一人鎮國軍一家之天下,若因敵酋隻言片語便稱帝立國,與石敬瑭何異?”
這下大多數人都不吱聲了,誰都知道,一旦沾上“兒皇帝”的名号,必然留下千古罵名!
蕭幹此時已經猜到韓逍遙的顧慮和謀劃,便退而求其次,高聲說道:“王爺說的自然在理,我等亦是心悅誠服。但趙宋朝廷均已廢除,國不可一日無君,卑職提議于東京暫設國務院府,以便統領九州共禦外寇,亦可廣邀八方賢達來京城共商國是。”
衆人紛紛看向韓逍遙,而韓逍遙眉目舒展,反問衆人:“諸位以爲如何?”
方才衆人勸進韓逍遙直接反駁,現在的詢問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大部分人雖然不太理解,但都判定蕭幹說的應該符合韓逍遙的心意。
“本該如此!”
“嗯…那國務院府又該如何設置?”
蕭幹已經有了完整思路,正常情況可以杜絕流言蜚語。
“卑職以爲,可邀請東京城内德高望重的各界賢達,共同推舉合适人選組閣攝政。”
韓逍遙忽然想起,這不就是政治協商嗎?
有意思!
“正好符合天下人天下的理念,就這麽辦吧,辛苦蕭師長代爲統籌!”
衆人還都不太明白國務府院和組閣治政的概念,但一句話就把籌辦組閣的大權交給蕭幹,可見他的話已經打動了韓逍遙。
蕭幹心中一動,忙拱手應道:“卑職必定鞠躬盡瘁!”
韓逍遙則帶着鎮國軍将領商議追擊金軍的計劃,同時安排軍隊逐街逐巷地整頓維持東京以及周邊的秩序。
蕭幹看到呂通,便走過去問道:“東京地面我不熟,邀請賢達籌辦國務府院之事,不知呂侍郎願否相助?”
呂通開心了,不用死,還能撞到籌辦國務院府的重要事務,隻要立穩腳跟,自己将來很可能更進一步。
“蕭師長爲國分憂,若能有幸共襄盛舉,下官義不容辭!”
蕭幹點點頭,呂通是禮部侍郎,對于東京上上下下知根知底,爲了盡快促成韓逍遙名正言順地攝政,像這樣的地頭蛇暫且先用着吧。
于是,呂通草拟了一份二十餘人的賢達名單,王公貴族、文官武将、富商名士,甚至連僧道隐士都羅列其中。
“下官隻列出東京城内原有人員,至于鎮國軍中還請蕭師長示下。”
蕭幹很滿意,至少呂通不笨,将總名單的人數留給自己決定。
當韓逍遙最後看到名單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名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