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到底是不是科學?
普利策難以置信。
他覺得這不像是《鏡報》創始人應該說出來的話。
“你……唔……咳咳……”
普利策明明正在咳嗽,卻捂住了雙耳,
他身體一直都不好,長久地被神經衰弱所困擾,經常性地失眠、耳鳴,壓力越大症狀越多,也越明顯。
過了好一陣,
“呼~”
他緩緩呼出一口積壓在胸中的悶氣,這才好點兒。
一旁的巴特勒不由得皺眉,
“陸教授,看來你不準備好好與我們交流。既然如此,抱歉,多多叨擾了。”
他直接起身,帶着一股怒氣,顯露出了上位者氣息。
這就是說一不二的人物該有的氣質。
1941年,普利策獎小說評審團選擇了海明威的《喪鍾爲誰而鳴》,普利策董事會亦同意這一決議,
但董事會負責人巴特勒對這部小說很反感,并幾乎以一言堂的姿态直接推翻了決定,以至于當年沒有小說獲獎。
至于巴特勒反感的原因,則是因爲小說在公開處刑德國人的劇情中透露出了一絲絲動搖,顯然是因爲作者海明威做不到爲了正義去無罪惡感地背負道德債務,
巴特勒認爲這是十分軟弱的表現,尤其是在1941年那個節點。
從這件事上不難看出巴特勒的鐵腕。
他轉向普利策,
“約瑟夫,走吧。”
普利策摘下了眼鏡,眯着眼擦拭一陣,随後說道:“我想聽聽陸教授會這麽問的原因。”
陸時給對方倒了一杯水,問道:“關于新聞學院的畢業生,你是希望他成爲‘記錄下事實作爲新聞報道的人’還是‘沒有新聞就自行創造新聞的人’?”
普利策:“啊這……”
自己和陸時,
一個是黃色報紙的創始人,
一個是小報的創始人。
在這種情況下,但凡有點兒羞恥心,都不可能厚着臉皮回答“記錄下事實作爲新聞報道的人”。
陸時攤手,
“如果不能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那就很難回答新聞到底是不是科學。因爲任何科學都要培養人才,否則,何來後繼?”
“唉……”
普利策不由得歎氣。
他事業很成功,但40歲就雙目失明,
即使現在,看人看物也像是在一個管子中窺視,
所以他常常覺得自己離死亡很近,總是考慮能留下些什麽,并且希望新聞記者也能和醫生、律師一樣受專業訓練。
可現在,他隻能對陸時說:“陸教授,伱的問題太赤果果了。”
一旁的巴特勒好奇,
“陸教授,對于剛才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麽呢?”
陸時想了想,說:“前者也可以、後者也可以。”
普利策:???
巴特勒:???
沃德豪斯:???
古德曼:???
在場所有人都懵了。
陸時歪着頭,一邊思考一邊說道:“高校的發展普遍有個過程,那就是從學院變成大學、從單一學科學院變成綜合大學。就比如哥大,剛開始甚至叫‘國王學院’。”
巴特勒無奈攤手,
“被殖民時期,叫這種名字很正常。”
陸時說:“當然正常。但我要講的不是哥大,而是其它學院。現在的哥大顯然已經是綜合類大學了,但美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學院,他們該如何升格呢?”
這個話題扯得有點兒遠,衆人都有些摸不着頭腦。
唯獨巴特勒是懂大學運營的,
隐隐地,他能察覺出陸時這麽問的目的,遂順着話頭繼續聊了下去,
“學院變大學,很簡單,以現有的師資爲基礎進行擴編,創建門檻較低跨專業學科,所以,有的醫學院甚至還會有法學這種專業。類似的還有管理、新聞……額……新聞?”
衆人都陷入沉思。
良久,普利策開腔了:“确實,新聞學院的門檻不高。隻需要師資、教材和場地就行了,連實驗室都不用。”
巴特勒歎氣,
“你這是美化的說法了。”
普利策一陣無語,心說,幹嘛這麽讓人下不來台?
他低聲道:“我明白,你說門檻低,其實指的是新聞專業性不強……有待提高,就如同每個綜合性大學都設有英語文學專業。”
巴特勒嘴角抽了抽,最後還是沒忍住,指正道:“新聞跟英語文學沒法比。後者的專業性極強,涉及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課程,其基礎課是語文。”
普利策:“啊這……”
忽然,他彎腰、抱頭、捂住耳朵,整套動作行雲流水,
又發病了!?
巴特勒吓了一跳,
“約瑟夫!”
他扶住普利策的手,卻發現雙手極平穩,連抖都不抖,
病明顯是裝的。
巴特勒:“……”
詭異的安靜橫亘在兩人之間。
陸時在旁邊看得想笑,趕緊岔開話題,說道:“所以說,如果哥大真的要設置新聞學院,必須要有敢爲天下先的一腔孤勇。你們把新聞升級成了新聞學,輸出的都是‘記錄下事實作爲新聞報道的人’。結果,後來者一看這專業容易搞,直接照虎畫貓弄個新聞無學出來,不停地向社會輸送‘沒有新聞就自行創造新聞的人’,想想就帶勁。”
“嘶……”
普利策倒吸一口氣,
怎麽聊着聊着自己就往千古罪人的方向發展了?
然而,他想不到,事情确實會變成那樣,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無論中外。
陸時繼續道:“當然,還要聊聊就業問題。”
巴特勒一臉不解,
“陸教授,你發展出了小報,締造了新聞業大發展的趨勢。以此趨勢來看,記者、編輯的就業前景是空前的,這一點沒什麽好擔心。而且,‘沒有新聞就自行創造新聞的人’本身也是‘沒有崗位就自行創造崗位的人’,俗稱,騙子。”
衆人哈哈大笑。
沃德豪斯說:“我喜歡校長先生的幽默。”
巴特勒說:“感謝爵士。”
他又轉向了陸時,
“陸教授,咱們繼續聊剛才的話題。”
陸時說:“首先是第一點,新聞、媒體是會不斷變化的。就比如我剛才舉的無線電廣播的例子,将來一定會對報業造成沖擊。當然,那還是很未來的事,可能三十年吧。”
巴特勒驚訝道:“未來三十年是很久遠嗎?”
陸時“額……”了一聲,不知如何回答,
作爲穿越者,他适應了現代的快節奏,媒體、潮流、傳播方式在幾年甚至幾個月就會有疊代,
所以,對他來說,三十年真的很長。
陸時說道:“總而言之,媒體是在不斷變化的,新聞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更要敏感。”
衆人一齊點頭。
陸時繼續道:“其次,要考慮用人企業。”
沃德豪斯有點兒懵,
“陸,你不是暈頭了吧?新聞學院的畢業生當然要去報社了。當然,将來也可能去你說的廣播公司。”
沒想到,陸時還沒來得及反駁,普利策就先說話了:“這個可不一定。報社……以我之前管理的《世界報》舉例,就不見得喜歡用大學學習新聞的人。”
沃德豪斯不解,
“爲什麽?”
普利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起了自己的經曆:“爵士,你很可能沒聽說過我。我是偷渡來的美國,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夫,直到後來當上律師,才算體面。這些職業經曆是苦難,但也是積累,它讓我成爲了最好的記者。”
沃德豪斯還是懵,不知道普利策爲什麽忽然自我介紹。
普利策便看向古德曼,
“你是律師?”
古德曼點頭,
“是。”
普利策問:“如果,你現在是記者,準備采訪副總統先生,你會準備什麽問題?”
古德曼摸了摸自己稀疏的頭發,
“大概跟法律有關吧?”
普利策微笑,
“Bingo!《世界報》就是這樣。如果我需要法律新聞,那麽我會招聘一個學法學的,因爲新聞是不能等的,需要上來就會的人。因爲,采訪錯過了、做壞了,沒有重來的機會。”
沃德豪斯緩緩點頭,
“确實是這樣。”
陸時說:“這也是普利策先生想要捐贈興建新聞學院卻被嘲笑的原因。大家都認爲,新聞是技能而非科學。當然,這并不意味着新聞學院的畢業生沒有就業方向。”
衆人不解,
“啊?”×4
陸時笑着道:“很簡單。新聞說到底是公共關系,對吧?企業有公共關系部門、政府也有,甚至還要區分對内、對外……”
普利策忍不住插入,
“隊内?對外?這不就成舞文弄墨了嗎?”
“……”
“……”
“……”
一陣安靜,沒人回答。
但衆人看普利策的眼神就是“你說的可真特喵的對!”。
可惜普利策的視力不好,看不到他人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問道:“怎麽?我說的有問題嗎?”
陸時輕輕嗓子,
“總之,那些才是新聞學院最大的用工單位。但,普利策先生,這是你希望的嗎?”
普利策搖頭,
“當然不!且不說這對新聞行業的損害,就說對個人,新聞學院的畢業生進入行業,将來怎麽競争得過其他學院的人?幾年時間,能力和工資都會被拉開身位的。”
陸時呵呵一笑,
“但這也有好處。至少,新聞學院的課業壓力不大,不用學高等數學。”
普利策:!!!
“這算哪門子的好處!?”
他情緒激動,眼看着臉都漲紅了。
巴特勒無奈地歎氣,對陸時說:“陸教授,你就别刺激他了。”
其實,陸時也隻是實話實說,
他穿越前是職業翻譯,妥妥的文科生,對高數和大物這種科目一點兒辦法沒有。
沃德豪斯瞄了陸時一眼,
“陸,說實話,你不像是客座教授,反而像是校監。因爲你考慮的這些都是偏管理的問題,跟學術反而關系不大。”
陸時說道:“這就是我關于新聞學院的所有想法。如果能解決,那麽,我也希望對哥大進行投資,贊助哥大成立新聞學院。普利策先生,恕我不能容你獨美于前咯~”
衆人都很驚訝。
尤其是沃德豪斯,湊上前低聲道:“陸,你若想實驗,倫敦大學聯盟有的是學校供你……”
陸時神秘地眨眨眼,
“試錯的事,咱們就别上了吧?”
說着,還不忘對巴特勒的方向巍峨颔首,随後嘴角勾起一個陰險的弧度。
沃德豪斯愣了愣,也跟着露出“我懂”的笑容。
新聞學院到底能不能成尚未可知,大英摸着鷹醬過河也未嘗不可,反正大英現在是世界中心,有後發優勢。
當然,這是陸時的忽悠,
他之所以投資哥大,隻有一個原因——
投資保值。
現在全球主要國家都是金本位,
而英國的國力極盛,沒有人質疑其信用,
這就能得出一個有趣的公式:
英鎊=黃金+英國政府信用。
所以現在的英鎊是極其有價值的。
但随着戰争爆發,各國不得不造槍買炮、集結軍隊,
正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然而國家的黃金不夠了,各國又得超發貨币,并施加政令來限制黃金流通,
于是,
一戰後,英國國内會爆發嚴重通脹;
二戰後,金本位徹底崩潰。
别看陸時現在賺得盆滿缽滿,但到了一戰,那些錢都會急速貶值,
所以他要把錢投出去。
巴特勒陷入沉思,過了半分鍾,問道:“哥大是一所私立大學。所以,陸教授,你需要一個董事會的席位?”
這麽問就相當于同意了。
陸時報以微笑,沒有回答。
巴特勒盯着他半晌,又重複一遍:“你需要一個董事會的席位。”
這次用的是陳述語氣。
陸時當然聽明白了對方的弦外之音,随後道:“如果可以,我願意捐贈十萬鎊。三年内分期捐贈。”
他一時是拿不出這麽多錢的,
但是他有那麽多暢銷書,更有《鏡報》在,不怕印鈔印不出來。
巴特勒點點頭,
“可以。”
對哥大來說,十萬英鎊不算什麽,按照五比一來算,也不過是五十萬美元。
就說普利策準備的捐款,高達二百萬美元,
巴特勒願意接受,是看重陸時的影響力,
《鏡報》創始人、
倫敦政經客座教授、
小說家、
……
這樣,也方便哥大在歐洲布局。
巴特勒說道:“當然,接受陸教授投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解決新聞學院的問題。”
陸時回道:“其實很簡單,要想新聞學院培養出來的人不是‘沒有新聞就自行創造新聞的人’,隻需要做到松進嚴出,新聞學院畢業生的成績必須足夠優異,拉開其它大學新聞學院一截。”
普利策點點頭,追問道:“那關于就業的問題呢?我可不希望新聞人無法深入一線,最後都成了賣弄文字的貨色。”
陸時說:“也簡單,隻要要求新聞學院畢業生的雙學位比率就可以了。讓他們不隻是學新聞,還要對某個專業或行業有深入了解。我覺得,80%就是個不錯的數字。”
随口一句話,讓哥大後世無數新聞學子對陸時破口大罵。
在接下來一百年,哥大的新聞學有點兒類似土木工程,
在父母眼中,它是最穩定、最賺錢、職業前景最好規劃的專業,
在學生眼裏卻隻有一個“最”——
最苦逼。
巴特勒沉吟片刻,
“好,這件事就定了。”
他已經決定,等哥大的新聞學院落成,就辦一個專業的新聞獎,
甚至連名字都已經想好了:
普利策-陸時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