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铮抱臂,在坊學窗前,聽糜斐帶娃兒們背九九歌。
哎,娃兒們整齊的背書聲、搖頭晃腦的動作,就是賞心悅目。
咳咳,當年自己在私塾裏厮混時,可沒那麽自在。
娃兒們背的不是氣候那個九九歌,是乘法的九九歌。
九九歌的創始人失考,但《荀子》、《管子》、《淮南子》的典籍中,都能找到部分如“三九二十七”之類的口訣,也就是說,出現時間不會遲于春秋。
唐朝的九九歌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三十六句口訣。
漢朝“竹木簡”以及敦煌發現的古“九九術殘木簡”,就記載了完整三十六句的口訣。
四十五句與八十一句的擴展口訣,則是後來的版本。
至于那隻怎麽跳出井的青蛙、表演單腿站立在兔子籠裏的雞、喪心病狂進水加出水之類的複雜題型,根本沒在範铮的考量範圍。
要搞學術研究,那是國子監算學的事,不奉陪。
九九歌對于坊學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有點高,特别是鐵小壯,背得磕磕巴巴的,不時惹同窗竊笑。
每個讀書的時代,總有那麽一個學霸驚豔了同窗,有那麽一個學渣讓大家少吃家裏的竹筍炒肉。
範铮眼裏帶着笑意,想着自己當初背九九歌,是挨了幾戒尺來着?
當時先生是收了力的,可自己依舊一肚子委屈。
沒辦法,這是人生必須經曆的痛苦,隻要糜斐注意力度,該抽也就抽了。
何況,鐵小壯那牛犢子似的身體,挨兩下不痛不癢的,就是有些丢臉。
加減法,大差不差,他們還是學會了,再加上有算盤輔助,當真發揮了互補的作用。
學算術要削木棍兒?
不用,算盤基本取代了這個功能。
别說,算盤與基礎的數學加減組合起來,學習進度那叫一個快。
現在的甄邦,從一加到一百,居然隻用了七十息!
捂臉,範铮的曆史記錄,也就是六十息。
咳,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加百子是一個算盤基礎練習題,雖然簡單,也是有标準的。
大約,九十息内加完就算合格了,四十五息内加完那是高手,步入三十開頭的,那是高手高高手。
這門技藝,還容不得作假,即便你明知道答案,可手法一亂,該出的結果都會蕩然無存。
在大家都趕每一息的氛圍下,你還想蓄意偷懶,得贊你一聲狠人。
範铮并沒有給他們太大的壓力,隻是将九十息的标準公布出來,結果一百五十三人,被這條線卡了一百餘人。
倒是巫亹、巫桑兄妹的過關,讓範铮微微驚訝。
想不到巫悶山粗枝大葉的,一雙兒女倒有找精細糧吃的潛質。
不合格的,繼續練呗。
沒奈何,有人的手指頭,天生比腳趾頭還遲鈍,伱能咋辦?
不是人人都天生适合吃那碗飯的,懂嗎?
更多的人,是靠後天以勤補拙,生生堆上去的。
所以,爲什麽分個三六九等,有時候真不是歧視,實力達不到你能怎麽辦?
“下課了!每人一碗熱騰騰的灞橋丁丁湯餅!糜先生,有你的一碗!”
不差錢的樊大娘,帶着夥計,挑着熱氣騰騰的湯餅過來。
湯餅,就是唐朝面條的稱呼,饅頭、包子類的,則統稱蒸餅。
丁丁湯餅,是因爲這面條是剪短了才下鍋的,不是尋常湯餅那種長長的形狀,一般是加豬肉末、姜、蔥、蒜等料調和,再摻上一些時鮮蔬菜。
灞橋丁丁湯餅,則是當地一絕,據說漢高祖劉邦屯兵灞上時,曾經去品嘗過的。
唐朝民間的肉食,豬肉才是主流。
至于說貴人不吃豬肉,則是訛傳了。
周八珍裏有炮豚這道菜呢。
朝廷祭祀的等級,依次爲:太牢、少牢、特牲、特豕、特豚。
最後兩個全是豬吧?
也可能,特豚是指河豚?
特牲是指牛,可少牢是羊、豬,太牢是牛、羊、豬。
貴人們不是不吃豬肉,他們吃的,是衛生的方法養出的豬。
至于某些資料上說養豬養得污穢的事,當然是有的,但不可以偏概全。
在飼料收集困難的時代,養豬靠放養才是主流,甚至到了後世,一些山區的豬依舊是放養,兩年才能勉強出欄。
放養的豬,需用走路覓食、保持活潑性,必然沒劁過,狠起來能吃蛇。
自然,這樣的豬肉腥騷味難免重了一些,就得靠姜蒜秦椒之類的調料壓一壓味了。
注意了,此時的秦椒,指的是關中出産的花椒,蜀椒也類同。
後世的辣椒,此刻要麽還在南美那疙瘩呆着,要麽在深山老林裏,連大象都辣哭。
能成爲人類調料的辣椒,且需要人工培育、改良。
很多野生植物,要成爲人類種植的作物,需要一定時間的馴化、改良。
即便如此,豬肉對于普羅大衆來說,依舊是主要的葷菜。
關鍵就兩個字,便宜。
範铮不帶客氣的,自覺盛了一碗,稀裏嘩啦地連湯汁都喝幹。
“好吃!還是當年的味道!”
嘿嘿,範铮小的時候,饞嘴得緊,時常到樊大娘那裏蹭吃喝,湯餅隻是家常便飯。
樊大娘哈哈一笑:“愛吃就好!就怕你當官了,嘴也變刁了。”
範铮笑道:“什麽官啊!就是平白多領了十五貫多俸祿而已。甄邦這小子,算盤打得不錯,就是不去當個流外官,憑這一手手藝,好歹也能當個上等的賬房先生。”
樊大娘樂得大笑,絲毫不顧一個賬房先生與她家境誰高誰下。
或許,這才是爲人父母應有的心态,管他子女成就高低,隻要肯走上正途,那就是天大的好事。
“甄行咋樣?”
樊大娘樂了一陣,關切地問。
範铮斟酌了一下:“單論技藝,甄行落後于甄邦。可安排同窗、維持弱小、調解紛争,甄行很有威望喲。”
“那就成!不管日後學成啥樣,人不能走歪。”
樊大娘一人塞一個雞子,樂呵呵地收碗箸。
怕這幫皮猴子摔爛碗,樊大娘專供他們的碗,都是巫悶山打磨出來的木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