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烨接到了命令之後,立刻趕往甘肅,勸降在蘭州的肅王。
其實在東南大軍占領陝西後,蘭州的肅王就陷入到了長期的焦慮中,不斷向明廷派出使者請求救援。
但是明廷如今這個局勢是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能力來支援遠在蘭州的肅王。
肅王府内,肅王看着手下的謀士們,眼中露出絕望的神色。
身爲宗親,肅王自然是不願意投降的,但是蘭州的情況又和其他地區不一樣,肅王這個話事人的位置靠的是肅王幾代人在蘭州的威望,但是論影響力肅王府隻是影響蘭州的一股力量,并不是絕對性的力量。
蘭州這個地方,其實很早就被明廷放棄了。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基本上失去了西北地區的影響力,陝西地區已經是明廷在西北影響力的邊疆地區了,甘肅基本上屬于一個羁縻統治的狀态。
如果用大唐來舉例子,此時蘭州的漢人勢力,更像是大唐時代在西域的歸義軍,它在名義上是屬于大明,名義上的首領肅王更是大明的宗室,但實際上因爲處于羁縻統治的邊疆地區,所以屬于一種半自治的狀态。
明廷能夠給蘭州提供的支持有限,也就是能夠允許蘭州的商人在大明邊疆交易,軍事上和政治上基本上都是肅王和蘭州地方實力派商量着辦。
這也是肅王府不同于大明其他的宗王,肅王一脈在蘭州一直都不是和其他明廷宗室一樣當米蟲,也不是在封地内鋪張浪費當米蟲,更沒有殘害百姓,而是将自己的收入補貼到蘭州的建設中。
在漢到唐的時期,西域是一片富饒的地區,從酒泉到蘭州這一帶的隴右地區是水草豐沛的農牧混合地區,又能産戰馬又能種糧食,擁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但是到這個時代,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一切還是因爲地理因素和自然環境的變遷。
在那個時期,路上絲綢之路是繁華的商路,一系列的正确靠着這條絲綢之路,加上隴右的富饒農耕地區,割據多年。
東漢末期的馬騰韓遂,魏晉南北朝的前涼後涼,這些地方政權也能支撐多年,有的國祚甚至要比中原地區的割據政權還長。
因爲在蘭州這個地方,如果出一個敗家子,不建設城防那真的就要沒了。
當代肅王朱弼桄,他本來就是愛好文學的文士,在東南崛起後,他迅速看到了新軍的價值,在蘭州開設工坊設立貿易站,靠着西域貿易積累了一些财力,創辦了蘭州新軍。
不過朱弼桄也就到此爲止了,如今的西域已經和大唐時期不同,基本上失去了割據的能力。
彼時整個西域沿線,也星羅棋布的分布着一系列的西域國家,龜茲、月氏、樓蘭這些城邦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漢武帝派遣張骞出使西域,就是爲了能拉攏這些西域國家一起對付匈奴。
西域星羅棋布的城邦大部分已經消失不見了,有一部分是消失在戰亂中,更多的則是因爲沙漠的擴張,導緻這些西域城邦賴以生存的綠洲崩潰,比如樓蘭古城就已經被荒漠覆蓋了。
路上絲綢之路越來越難走,曾經水草豐沛的隴右地區也在逐漸荒漠化,無法負擔大量的人口。
中原在西北邊疆一直在向東收縮,從塞外的張掖武威,逐步收縮到了蘭州,而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明廷對于甘肅地區也隻能羁縻統治了。
肅王朱弼桄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别說肅王府隻是蘭州諸多實力的共主而已,就算是肅王府在蘭州說一不二,蘭州也沒有和中原對抗的實力。
想要割據一方,那也要有這個實力才行,蘭州是沒這個實力的。
在半年前,肅王朱弼桄曾經見過一名向西而行的東南的使者。
這個使者名字叫做高務觀,自稱是明廷前首輔高拱的兒子,高務觀在蘭州停留了一段時間,還曾經和朱弼桄面談過。
朱弼桄對這個東南的軍官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高務觀并沒有向朱弼桄勸降,也沒有任何恐吓的話,隻是向朱弼桄描繪了一個圖景。
高務觀描繪的圖景是,中原重歸一統,新的帝國會徹底解決北部草原遊牧民族的問題,那個商品富足的中原帝國,會重新啓動西域的路上絲綢之路。
那時候駝鈴會響徹在西域上,連綿不絕的商隊會跨越沙漠抵達蘭州,在這裏滿載貨物離開。
高務觀提到一種名爲鐵路的交通工具,他描繪這種交通工具會連接南北東西,讓江南的貨物如同水運一樣迅速送到蘭州,然後再通過駝鈴送到中亞和歐陸。
這樣的場景讓當代肅王朱弼桄也心動了。
隻不過高務觀隻是留下了這幅圖景,就繼續帶着人往西域方向而去了。
接下來就是河南和陝西陷落的消息,這些消息都讓肅王府内的氣氛更加的緊張。
蘭州沒有人願意打仗,特别是到了這個情況下,蘭州近百年的積累可能會因爲一場戰争而徹底毀滅,就如同這千百年在絲綢之路上逐漸消失的古老城邦一樣。
這樣的情緒在朱華烨代表東南進入蘭州城後達到了最高潮。
朱華烨的爹在被嘉靖流放鳳陽皇城之前是山西的奉國中尉,和身爲王室的肅王一脈根本沒有任何交集。
雙方的血緣關系也已經是非常淡薄了,但是東南願意派出朱華烨來和肅王談條件,已經讓人看出了東南的誠意了。
肅王自然不可能看不出這份誠意,他大張旗鼓的打開城門迎接了朱華烨,緊接着就是肅王府長達一日的密談。
沒人知道朱華烨到底和肅王談了什麽,也不知道東南到底開出了什麽條件,但是随後肅王府就宣布,無條件的放下武器向東南投降,蘭州宣布歸義!
得到了消息的熊況隻能歎息一聲,本以爲能在蘭州撈上一份軍功,現在看來是沒戲了。
熊況帶領的軍隊迅速控制蘭州城,蘭州一戰沒有打就成功易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