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等十五人來到了梁山泊之後,竟然發現了一個廢棄的山寨。
不過這肯定不是《水浒》中的山寨了,山寨被廢棄了很久,還有火燒的痕迹,應該是以前曾經有人上山做賊,後來被官軍搗毀了。
李舜臣一行人就在梁山駐紮了下來。
很快李舜臣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山頭,就是大大有名的梁山,他的面色非常複雜。
《水浒傳》成書于元末明初,不僅僅在大明,在整個東亞都是聲名赫赫。
李舜臣在朝鮮就讀過《水浒傳》,自然知道梁山泊的故事。
自己好好的東南正規軍,怎麽就上了梁山呢?
木下藤吉郎就比較沒文化了,他沒有聽過梁山的故事,但是聽了李舜臣的解釋,他眼睛一亮說道:
“我們在明廷就是反賊,反賊上梁山不是正好嗎?”
李舜臣嘴角微微抽搐,木下說的似乎沒毛病。
接着木下藤吉郎說道:“要不我們也打出梁山的旗号?替天行道?如今山東有不少流民,我們就用這個旗号召集百姓上山拓荒?”
李舜臣愣了一下,木下藤吉郎這個辦法似乎不錯?
自從明廷在山東進行堅壁清野之後,整個山東流民遍地。
山東官府也害怕再出一個宋江,在梁山泊附近派兵把守,驅趕在梁山泊附近開荒的百姓。
但是現在的梁山泊,已經和宋代不同了。
在宋代的時候,梁山泊是一片汪洋大澤,水系縱橫,有山有水易守難攻,所以才成爲著名反賊基地。
但是随着時代的變化,梁山泊的水位降低,曾經的汪洋大澤成了一個個小水泊,梁山本身并不高峻,這裏的地形也不如宋時險要了。
雖然不如宋時險要,但是明廷官府對于逃入山中的流民,也是無力清剿的。
而官府不入山清剿,還有一個原因是梁山在東平州、壽張縣、汶上縣、東阿縣、郓城縣之間。
梁山是五縣交界的地方,可以說是五縣共管,也可以說是五縣都不管。
木下藤吉郎上山打獵的時候,就經常遇到躲在山中的流民。
他很自然的向李舜臣建議,在梁山中招募流民。
李舜臣想了想,最後還是同意了木下的建議,不過他也害怕被明廷清剿,沒有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隻是默默的招募流民。
可沒想到,李舜臣這麽一行人在梁山中開始招募流民,很快就有大量的流民沖入梁山之中。
剛開始的時候,李舜臣還有點擔心,怕自己的名氣大了引來明廷官府的清剿。
可是很快李舜臣就發現自己多慮了,明廷官府根本沒有注意到他們這夥人。
這下子李舜臣放下心來,很快梁山中就積累了好幾百人。
衆人帶領這些流民們種植糧食,維修山寨,搭建房屋,梁山的名氣更是在附近從傳開,又吸引了不少流民向這裏聚集。
李舜臣将殘留的破舊山寨改爲“聚義廳”,又從流民中選出三十六名流民頭目,在梁山上劃分區域各自開荒狩獵,整個梁山更加秩序井然。
可是接下來的劇情,突然變得魔幻起來。
而今天李舜臣召集衆人在聚義廳開會,卻是因爲山下的明廷官府終于注意到了梁山上的這股力量。
郓城縣的蔡知縣聽說了梁山上聚集了上千流民,被縣尉鼓動想要立功,終于有了動作。
蔡知縣派遣縣吏上山,想要诏安李舜臣等人。
李舜臣隻覺得非常的魔幻,自己好好一個朝鮮人,在東南參了軍,然後又在明廷的山東上了梁山。
現在明廷官府竟然派人來向自己诏安?
話本中的劇情也沒這麽離譜吧?
面對上山诏安的縣吏,李舜臣隻能召集衆人商議,要怎麽處理。
加上李舜臣在内的十五人,是梁山的核心,再加上三十六名流民頭領,齊聚在聚義廳中開會,還真搞出了點聲勢。
不過這些流民頭領都穿着破破爛爛,大部分人都瘦的皮包骨頭,大部分人在之前就是到處乞讨的流民,其實也不過是紙老虎罷了。
李舜臣坐在頭把交椅,木下藤吉郎和其餘十四人分别坐在兩側,而三十六名流民頭目因爲梁山上沒有足夠的椅子,隻能席地而坐。
如果不是因爲這聚義廳氣派,還以爲是丐幫開會呢。
李舜臣清了清嗓子說道:“郓城縣派人诏安,大家怎麽看?”
木下藤吉郎首先跳出來說道:“肯定不能接受诏安啊!”
“二當家說的對!”
“不能诏安!”
剩餘的東南新軍士兵還沒發話,首先是那些流民頭目喊了出來。
這些流民頭目可是太了解明廷官府的做派了。
這一路上不少流民聚集起來自保,各地官府都用出同樣的套路,先是假意诏安,然後将流民頭目一網打盡,然後将流民擊散。
隻要沒有人帶頭,這些流民始終鬧不出太大的聲勢來。
這些流民好不容易在梁山有了立錐之地,自然不願意再下山。
李舜臣看了看四周,他當然不可能接受大明官府的诏安,這次開會不過是試探流民頭目的意見。
他立刻說道:“既然如此,那就将那郓城縣的縣吏帶上來!”
被派上梁山的縣吏姓黃,他是郓城縣兵房的書吏,蔡知縣需要有人上梁山诏安,黃書吏不幸抽中了簽,帶着蔡知縣的诏安文書上了山。
等到了梁山,看到梁山秩序井然,守備森嚴,黃書吏的心更涼了。
他不是沒見過聚集在一起的流民團夥,但是這些流民團夥都是普通百姓,根本不成氣候。
但是梁山上這幫人,又是修建山寨,又是分田地拓荒,俨然是要在梁山上長住的樣子。
等到黃書吏被人帶進了聚義廳,更是雙腿不停地打顫。
正坐在中央的李舜臣,雖然看起來年輕,但是眉目之間滿是英氣。
分坐在李舜臣左右的梁山“頭目”,一個個都挺直腰闆,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流民,反而比濟州城内的那些明廷新軍還精銳。
而坐在聚義廳中的流民頭目,在黃書吏進入聚義廳之後,就狠狠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食肉寝皮,黃書吏隻覺得脊背發涼。
自己真是太倒黴了!這梁山上根本不是普通反賊!
黃書吏小心翼翼的對着李舜臣一拜,說道:“郓城縣書吏黃堅,見過李大當家。”
李舜臣沒有說話,隻是盯着黃書吏。
隻看到李舜臣下首,一名長得很滑稽,如同猴子一樣的反賊突然拍了椅子扶手站起來:
“你這官府走狗,見到我家哥哥竟然不跪!”
黃書吏吓得噗通一聲跪下來,在場的流民頭目都覺得解氣,紛紛哈哈大笑起來。
黃書吏早已經忘記了自己的任務,隻是不停的磕頭說道:“好漢饒命!好漢饒命啊!”
李舜臣瞪了一眼木下藤吉郎,這才說道:
“黃書吏起身吧。”
黃書吏小心翼翼的看了一圈,最後還是跪在地上。
李舜臣說道:“你上山是奉命來诏安的,不過弟兄們的态度你也看到了,回去禀告你們縣太爺,我們梁山不接受诏安!”
黃書吏聽到這話卻是一喜,聽這年輕頭領的意思,是準備放自己下山傳話。
好歹這條命是暫時保住了。
可是黃書吏又苦着臉,自己的任務就是上山诏安,如果完成不了任務,返回郓城縣肯定要倒黴。
他看着李舜臣說話和氣,鼓起勇氣說道:“大當家的,我們縣太爺是真心要诏安諸位好漢,在縣裏預備了糧食和土地,隻要諸位下山,都能分到上好的田地!”
黃書吏這自然是信口開河了,郓城縣哪裏有土地分給梁山上的流民,他隻是想要将李舜臣等人诓騙下山,然後埋伏在梁山邊上的縣衙衙役民團就能一擁而上,将李舜臣這些頭目殺死,其餘的流民就能驅散了。
李舜臣說道:“哼!我饒你性命,好言好語與你說,你還要诓騙我等下山,來人啊!将這奸詐小吏推出去祭旗!”
黃書吏吓得面無血色,再次開始磕頭說道:“好漢爺爺饒命!好漢爺爺饒命!”
兩名新軍士兵押住黃書吏,李舜臣厲聲問道:
“你們郓城縣到底有什麽打算,你一五一十的說來!”
黃書吏此時隻想要活命,隻好将蔡知縣的布置一五一十的說出來。
在場的流民頭目聽完,各個都是咬牙切齒。
他們本來就因爲明廷的堅壁清野政策而失去土地,一路上又被欺壓,好不容易在梁山上安頓下來,堂堂大明知縣竟然還準備用這麽下作的手段對付他們。
這些流民頭目中對明廷官府最後一絲信任也消失了,隻剩下咬牙切齒的憎恨。
李舜臣突然計上心頭,他對着黃書吏問道:
“你且将郓城縣的布置一五一十的說出來,本當家的饒你一命!”
黃書吏剛剛猶豫了一下,又看到如狼似虎的流民頭目,直接将蔡知縣的布置全部說了出來。
“将他押下去!”
李舜臣将黃書吏關押起來,緊接着開始派出手下,打探梁山下郓城縣的布置。
果不其然,郓城縣的衙役和團練聚集在梁山下的阮家村裏,由郓城縣的尤縣尉帶領,就等着将李舜臣等人诓騙下山,就将他們一網打盡。
李舜臣将計就計,第二天直接讓人下山通傳,自己等人願意接受诏安。
蔡知縣聽到消息大喜,讓阮家村的伏兵做好準備,隻等到李舜臣等人下山就撲殺他們。
李舜臣下山了,卻帶上了從梁山流民中挑選的百名青壯,他們直接奇襲了阮家村。
郓城縣的衙役和團練雖然武器裝備要比梁山好漢們好上不少,但是尤縣尉是本縣豪強子弟,靠着帶領家丁支援官府,才被蔡知縣保舉爲縣尉。
他本來就是纨绔子弟,被梁山好漢們的突然襲擊吓到了,根本不敢組織反擊,直接帶着親信就想要從阮家村逃跑。
衙役頭目阮勇是阮家村本地人,作戰意志要比尤縣尉強多了,好歹帶領衙役和阮家村的青壯反擊。
李舜臣這邊,除了連隊中的新軍袍澤是精銳有武器之外,這些流民手上隻有竹竿,而且身體瘦弱,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衆。
兩邊都是菜雞,菜雞互啄下,最後還是靠着木下藤吉郎沖入阮家村,打亂了阮家村口的防禦,讓李舜臣找到機會開槍擊中了阮勇。
随着阮勇倒下,阮家村的抵抗徹底崩潰,李舜臣立刻帶人沖進了村子,将尤縣尉一行人抓住。
不過李舜臣并沒有搶劫阮家村,而是将尤縣尉和阮班首等官吏帶上梁山,然後将黃書吏放回了郓城縣城。
等到黃書吏死裏逃生返回郓城縣,将縣裏衙役團練大敗的消息告訴蔡知縣。
本來縣衙中聽戲的蔡知縣,吓的丢掉了手裏的折扇,連忙着急縣衙諸人開會。
等到黃書吏向縣衙衆人說明了情況,蔡知縣連忙看向四周問道:
“尤縣尉和阮班首被俘,若是梁山賊攻打縣城可要如何是好?”
郓城縣中,張縣丞和蔡知縣一向不對付,他立刻站起來說道:
“大老爺,我們應該立刻向濟州城内的朝廷新軍求援!”
蔡知縣猶豫了一下,黃書吏立刻說道:
“萬萬不可!”
蔡知縣看向黃書吏,黃書吏立刻将李舜臣放他時候交代的話說了出來。
“大老爺,根據屬下觀察,梁山賊俘虜了尤縣尉後就退回了梁山,還放歸了屬下,并沒有攻打縣城的意思。”
“此時不宜将事情鬧大啊!”
蔡知縣立刻冷靜下來,他是郓城縣治安的第一責任人,縣尉被俘,向濟州府求援,郓城縣是保住了,但是他的官位就保不住了。
他看向張縣丞,這家夥果然包藏禍心!
這張縣城是濟州府同知的小舅子,早就觊觎自己的位置了!
蔡知縣看向黃書吏,立刻說道:“你們且先去布置城防,黃書吏留一下。”
等到衆人散去,蔡知縣這才對黃書吏說道:
“梁山賊還有什麽言語讓你帶來?”
黃書吏立刻說道:“那梁山頭領李大當家的,是個深明大義的人物,他讓我給大老爺帶個話。”
蔡知縣立刻豎起耳朵。
黃書吏看了看左右,确認沒有人偷聽,這才說道:
“李大當家說了,隻要縣裏提供糧食,他們保證不攻打郓城縣。”
“可以讓梁山好漢們去其他縣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