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活躍的大小官員,如張益等人,全都是三楊的門生故吏。
大明以武開國,文官集團在洪武朝被朱元璋死死壓制,到了建文朝,剛剛擡頭,卻出了個靖難,朱棣的做事風格完全效仿他爹,更是讓人喘不過氣。
一直到了仁宣兩朝,文官集團在内閣三楊的帶領下,才真正開始發展壯大。
三楊之中,以楊士奇爲首,然而在正統八年,出了一件事,直接讓這位五朝老臣晚節不保。
楊士奇的兒子楊稷仗着老爹是内閣首輔,在老家吉安府泰和縣橫行霸道,欺男霸女,還鬧出了人命。
雖然事情很嚴重,可是,楊士奇作爲内閣首輔,想要将事情壓下來,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問題就在于,竟然有受害的苦主繞過了當地官員,從他的老家一路殺進京城,把案子捅到了皇上面前!
這下子,事情算是徹底敗露,楊稷被錦衣衛抓進京師,鐵證如山,楊士奇也無可奈何,隻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兒子被斬首示衆。
管教不嚴,他這個内閣首輔也沒臉再幹下去了,從此緻仕歸鄉,憂慮患病,不到一年就去和他兒子團聚了。
楊士奇隕落之後,還有另外二楊,以及他的門生故吏,仍然活躍在朝堂之上。
從資曆上來說,楊旦乃是楊溥之子,楊泰乃是楊榮之孫,兩人一個在京師,一個在江南,隻需暗中将前朝士紳聯合起來,再呼應百官響應,事情就成了一半。
另一半便在于軍權,文官把持朝政,但是無法左右軍隊。
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一段小插曲,都察院兩名監察禦史發現了端倪,準備上書告發。
于是,楊旦心生一計,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密謀,讓那兩名監察禦史下去查楊洪的虧空!
因爲兵部右侍郎吳恒已經查清楚,楊洪任大同總兵官、宣府總兵官時期,以及入朝成爲侍郎以後,手底下不知有多少虧空,一查一個準。
如此既能借助楊洪之手除去異己,又能将他拖下水,簡直是一舉兩得。
張益越聽下去,眉頭皺得越緊,一張臉黑的能滲出墨汁。
他萬萬沒想到,這些人竟然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密謀造反,更可氣的是,皇上還挺配合,帶了幾名錦衣衛就跑了。
子曰:去的時候好好的,回不來了!
“這件事都有誰知道?内閣曹公知道嗎?”
張益問出最後一個問題,因爲他必須知道事情嚴重到了什麽程度。
楊旦搖搖頭,說道:“曹首輔不知。”
“是不知道,還是你們策反未果?”
“壓根就沒有告訴他!”
“爲何?”
“他是北方人,和我等不是一條心,更何況,他已經是内閣首輔。”
言外之意,就算太子登基,曹鼐也不能更進一步。
而張益不同,他現在是次輔,可以成爲首輔,位極人臣。
楊旦的話還有一層含義,朝廷裏的官員是分派系的,從大裏說,是南北兩派。
南派又可分爲浙江派、淮西派、湖廣派等多個小的派系,不過,這些人在對付北派的時候,立刻就會團結起來。
最顯著的例子,洪武朝第一屆科舉,所有上榜的進士全都出自江浙一帶。
爲此,朱元璋隻好單獨弄了個恩科北場,重新擇取了三百名北方學子。
在朝堂之上,南北兩派一直不對付,而南派始終壓着北派一頭,自然不會待見曹鼐。
此時的張益已經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策劃者是以江浙派爲首的,前朝三楊班底的門生故吏,他們不想看到朝廷開海通商,也不想自己的土地被征稅,特别是新政以來,百姓們的生活改變很大,從而導緻這些讀書人的優越感逐漸喪失。
想當初,皇上爲了開海,曾大開殺戒。
受牽連者數以萬計,然而,最終還是遭到了這些人的反擊。
在巨大的利潤面前,沒有人願意退縮。
哪怕你是皇帝,也不行!
從今晚的談話中,他還得到另一個極爲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先帝的死似乎也和這件事有關。
那時候他隻是個小小的修編,并不知道内情。
如果楊旦說的都是真的,他們可以聯手幹掉先帝,自然也可以幹掉當今皇上。
張益默默閉上眼,如果是以這種方式改立新君,衆臣必然會團結一緻,到時候自己的話就是聖旨,比皇帝的話還要管用。
在這一刻,他突然理解了胡惟庸的心思。
在巨大的權勢面前,有誰能禁得住誘惑?
楊旦等了許久,見他始終猶豫不決,便說道:“張兄你這是何苦呢?當今天子不仁,對士紳百姓橫征暴斂,對我等官員更是往死裏打壓,扪心自問,我等值得爲此人賣命嗎?”
張益歎了口氣,道:“你這是政變,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
楊旦聽罷,反而笑了,說道:“内閣之中,曹鼐在漠北,于謙更遠,在極北苦寒之地帶兵,彭清已經下西洋了,隻剩下張兄,背後又有百官和江南士紳坐鎮,何愁大事不成?”
“在京師發動政變,你當三大營是擺設嗎?”
“三大營?”
楊旦臉上笑容更甚,說道:“隻需僞造幾封奏報,說南洋諸衛所遭遇敵國偷襲,損失慘重,然後由兵部發一道調令,神機營和五軍營明日便會離開!”
張益聽完,臉色更加陰沉,兵部尚書于謙不在,左右侍郎便可以操縱一切,無論是僞造奏報,還是簽發調令,别人都不會質疑。
他擡起眼眸,問道:“三千營在山西拉練,随時可以回京!”
楊旦回道:“三千營在漠北,不過,我們早有應對之策!”
“你說什麽?”
張益大驚失色,三千營不是去山西拉練了嗎,什麽時候去了漠北?
“你還不知道吧?”
楊旦輕蔑地笑了笑,說道:“早在皇上離開之前,三千營就化整爲零,先一步去了漠北。”
張益心中大駭,三千營去了漠北,這個消息連自己都不知道,楊旦竟然一清二楚。
豈不是說,皇上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