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當初指劃的金陵大學校園是5000畝,緊挨紅山東側向西放射成一個不規則的梯形,校園東西南北縱橫都超過5裏。
相比起來,旁邊的紅山才隻是千餘畝大小。
如此大的空間,别說現在,再過一些年,容納個幾萬師生都綽綽有餘。
因爲暫時空餘很多,朱塬就把《大明月刊》的編輯部設置在了這裏,另外還附帶一個印書局,集合了金陵原有以及大都而來的各種印刷相關工匠。不僅負責印刷《大明月刊》,接下來,金陵大學的各種教材,也會由印書局負責。
乘坐小轎來到位于校園東南的印書局大院,提前得到通報的《大明月刊》編輯部主簿沈器和印書局大使張青已經迎了出來,二者一個正八品,一個正九品,沈器負責編輯部的日常管理,與《水浒傳》裏某位好漢同名的張青則是印書局頭目。
诶~
說起《水浒傳》,就不得不再提起其中的某個奇女子,潘金蓮,号稱古今第一淫婦。
嗯……
潘姐兒:達達莫急,又有人念俺了,奴去燒個香!
再說沈器和張青身邊,還有讓朱塬意外的自家緻用齋掌櫃陸倧。
等幾人見禮過,朱塬沒急着和陸倧說話,一邊走向院内,一邊問道:“怎麽回事?”
“大人,是兩個購書的商家,恁地也不看看這甚麽地方,爲了搶着買書,竟是吃了豹子膽,在咱們這兒鬧将了起來,”走在朱塬右側的張青躬身對少年平章簡單介紹,又接着道:“本是要一頓棍子打出去,聽聞大人要來,下官就讓人把他每捆了起來,聽候大人發落。”
說着進到院中。
朱塬一眼就看到如同上刑場般被反捆雙手跪在地上的兩個中年男子,一胖一瘦,兩人都沒了冠帽,衣服上還有片片髒污,很是狼狽。
眼看朱塬被衆人簇擁而來,知曉這少年身份的兩人都立刻撲倒在地。
胖子拖着響亮的長腔首先哀嚎出聲:“大人,饒命啊~~~”
瘦子倒是冷靜,磕了頭,勉強撐着爬起,對朱塬道:“大人,小的一時失态,願百倍賠償書局損毀,隻求大人寬恕則個。”
朱塬看着兩人的不同反應,沒有答話,隻是道:“解開吧,又不是殺人放火,沒必要捆成這樣。”
朱塬吩咐,旁邊幾位身形健壯的印書局匠人立刻開始給兩人松綁。
張青邀請朱塬進屋,被拒絕,便殷勤地親自搬了一張大椅過來,跟在朱塬身邊既顯眼又不太有存在感的麻袋姑娘熟練地從轎内取了一張虎皮褥子給自家大人鋪好。
這邊朱塬坐下,一旁得了自由的兩人又向朱塬磕頭緻歉。
“這是小事,不過,打架終究不對,不許再有下次,”朱塬擺了下手,聽着兩人明顯更松緩一些的感激,示意道:“起來吧,我隻是好奇,過來問一些事情。先說說你們自己,叫什麽名字,哪裏來的?”
兩人起身。
瘦子一邊整理着身上的青色綢襖,一邊先開了口:“大人,小的譚渠,江西饒州府人氏。”
“饒州啊,最近還聽人說起,宋時最大錢監就在饒州,嗯……叫‘永平監’。”朱塬說着,又想起來:“景德鎮也在饒州,對吧?”
譚渠點頭:“不敢欺瞞大人,潭氏現下雖居府城鄱陽,但卻出身景德,家中世代燒瓷。”
這倒是巧。
朱塬不免好奇:“你們家燒哪種瓷器,水平怎麽樣?”
“大人,凡青瓷、白瓷等類,譚家皆有燒造,因屬民窯,倒是比不得官家,”譚渠說着,頓了頓,還是補充道:“然則,譚家自宋時起傳承二百餘年,倒也有些特别技藝。”
“怎麽說?”
譚渠略微挺了挺身子:“大人,譚家可燒紅釉。”
紅釉?
聽名字,很容易理解,應該是紅色瓷器。
對于這個時代的瓷器,朱塬能想到的就是元青花。
見譚渠說起自家能燒紅釉時很有些得意的模樣,朱塬想了下,才發現,記憶中瓷器的顔色,青白爲主,或者還有藍綠,但,紅色的瓷器,似乎……不多。
嗯。
何止不多,簡直是稀罕。
看來真是絕活。
于是更多了些好奇,随口道:“抽空送來幾隻我看看,如果真好,就幫你們譚家揚一揚名。”
譚渠聞言一愣。
這朱塬……
送五百年國祚的世外高人,隻是一年就已名揚天下,當下不僅官至從一品中書平章政事,還被皇帝陛下認了宗親……
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竟然要幫他們譚家揚名?
随即又反應過來。
即使對方不幫着揚名,能與這樣一個權勢通天的大人物結交,别說送幾隻瓷器,就是把家産送給對方一塊,都是值得。
譚渠越想越激動,手腳都有些微顫,強忍着沒有跪下,深深一揖道:“小的會盡快給大人送去。”
前些日子去明州洽談海貿生意,恰好帶了幾隻紅釉瓷器當樣品,因爲太珍貴,隻舍得送出了一半。
恰好。
要不然,還得趕緊去信到江西,這一來一回少說半月,萬一平章大人沒了興緻,或者幹脆把事情給忘了,那可就成了譚家的大損失。
兄長總說自己不夠大氣,太喜歡斤斤計較。
看這次……
若不是自己留下了那幾隻紅釉瓷器,如何能趁熱打鐵?
朱塬能看出譚渠的激動,也明白自己大概又犯了個小錯,卻無所謂。
瓷器的事情之後再談,朱塬沒忘自己爲何過來,轉而道:“既然你譚家是經營瓷器的,應該挺富裕,爲何來這裏,嗯……是采購《大明月刊》的吧?”
譚渠下意識想要反駁一下少年平章關于自家‘富裕’的說法,想想還是沒有畫蛇添足,隻是道:“譚家也有經營書肆生意,小的恰到京師,見了近日大人主持這《大明月刊》頗受青睐,就想着順道采購一批帶回江西販售。”
朱塬也明白過來。
傳續兩百餘年的地方大族,顯然不會再隻依靠單純的瓷器營生,若是他……也肯定會分散一下家族産業過于集中的風險。
嗯。
用後世商業術語來說,這叫‘多元化’。
這麽想着,朱塬接着問道:“要采購多少?”
“這印書局隻餘七百冊,小的打算全買,”譚渠說着朝一邊的胖子示意:“不曾料到這位何兄也要全包,争執之下,我二人一時失态,慚愧,慚愧,還要再謝大人寬宏。”
七百冊。
朱塬第一感覺,放在這年代,大概不算少了,看向張青:“一共印多少冊了?”
第一期《大明月刊》這個月初雕版付印,朱塬一開始關注了一下,做出安排,最近就沒再多問。
因爲期待不高。
畢竟畢竟一本雜志,不能說剛剛發行了創刊号,立刻就萬衆矚目,成了輿論先鋒,指哪打哪,望風披靡。
傳媒平台的影響力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因此,雖然近期也感受到周圍各色人等都關聯到了《大明月刊》,但朱塬還是特意和老朱解釋過。
不能急。
至少也要等個三五年,等百官萬民都習慣了這本雜志的存在,也習慣了其中的消息,才能考慮其他。
張青的聲音打斷了朱塬快速閃過的思緒:“大人,總計已是印了31600冊,多數雕版已是反複清潔修繕,實在無法繼續,若要再印,隻能刻新版了。”
超過30000冊了啊。
朱塬再次意外。
前些日子還問過銷售狀況,這邊回複不錯,但,現在看來,這何止是不錯,都有人爲了采購這份雜志打起來……這顯然是非常不錯。
之前可沒料到。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朱塬的印象都是,書籍難賣。
因此,朱塬最初的安排,預計兩三萬冊的印量,大半都要免費發放。
現在的情況,實在讓人意外。
随即轉向一旁神情還有些畏縮的胖子:“對了,你呢?”
“小的何三,來自杭州……”何三說了句,想想剛才譚渠與眼前這位天大人物相談甚歡模樣,頓時生出強烈危機,撲通又跪了下來,扯着嗓子道:“大人啊,若這書帶不回去,東家可要發落俺的啊。”
朱塬:“……”
周圍幾人見何三模樣,表情裏都是玩味。
這胖子……
明明一個結交朝廷重臣的機會放在眼前,卻抓不住,竟還惦記着自己那不到百貫的小生意。
暴殄天物。
再看人家譚渠,轉眼就已搭上,這才是明白人啊。
譚渠見何三如此,雖然剛剛兩人還拳腳相向,此時卻都有些替他惋惜,自己動作卻不慢,連忙道:“大人,這書小的就不要了,讓給何兄罷。”
朱塬點頭,又示意面前何三:“聽到了,起來吧。”
何三卻沒起來,下意識道:“大人,東家讓俺采辦一千冊,這隻有七百……不夠哇。”
朱塬再次無語。
你這‘得寸進尺’,讓人一點被冒犯的感覺都生不起來啊!
不過,朱塬随即也發現了問題,再次轉向張青:“不是隻有700冊了嗎,他要1000冊,怎麽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