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沉醉了一下滿院子的美好,叮囑寫意幾個安排後續,朱塬還是要開始下午的工作。
吳祯趕到,運糧計劃就要加速。
到了外院自己的辦公室,朱塬第一個喊來了前太倉市舶副提舉常報,詢問并催促全新市舶法令的拟訂進度。
這些日子,常報一直在根據朱塬的要求,通過收集唐、宋、元等各朝的市舶相關法律,還有朱塬參照前世記憶提出的一些建議,草拟全新的大明市舶法。
因爲前世的經曆,朱塬很清楚,想要促進一項産業的發展,最基本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立法。
把規矩立起來,有法可依,且不能朝令夕改,人們才能放心地去投入,去發展,去壯大。政府也能從一項穩定發展的産業中收取賦稅,并将一部分賦稅轉爲繼續支持相關産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大緻讨論一番,朱塬要求常報三天之内将法令初稿完成,剛剛打發走對方,姚封又來找。
造船廠麻料不夠了。
桐油、石灰和麻是這年代木制帆船必備的三種材料,基本都是用于填縫和防水。
朱塬離開金陵第一天,在那艘巨舟上就了解過這件事。
造船過程中的木料縫隙,先要用揉撚很碎的細麻絲填補粗縫,外層再粘上石灰與桐油的混合物,相應混合物還會用于封閉鐵釘釘眼,通過隔絕避免鐵料生鏽。最後,還會再刷一層防水桐油。
那麽,有沒有更好的材料做這些事?
有!
問題在于,從朱塬曾經一個商人的角度,非常簡單兩個字。
成本!
就像離開金陵第一天在巨舟上通過一個老船工了解到張士誠曾經用大食海商萬裏迢迢帶來的瀝青刷在船底用于防水那樣。
老船工不知道價格。
不過隻是想想,一桶瀝青,經過萬裏轉運,大概也抵得過一艘小船的造價。
因此,桐油、石灰和麻是沿海居民千百年來總結而出的最經濟實惠且原料最易取得的造船解決方案。
這也是朱塬在那天日志裏感慨自己對當下造船工藝無可置喙的原因之一。當前條件下,古人在造船領域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朱塬以後來人眼光覺得古人想不到的,或許,隻是在現有成本允許範圍内做不到而已。
朱塬與姚封讨論過後,拟出了兩份公文,讓人送出。
第一份是知會沿海州縣,務必繼續将庫存的麻料送來明州,不得推诿拖延。
這年代,麻其實也是稅收的一種,各地州縣都有儲備。
第二份給金陵。
希望老朱傳令給長江流域各個州縣,同樣将自用之外還能結餘的庫存麻料沿長江而下送來明州。至于其他行省地區,太遠,或者陸運不便,隻能放棄。
朱塬還與姚封商讨公開收購麻料的可能性。
畢竟當下手裏有錢,接下來還會有更大一筆進賬。
讨論結果,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
問題還是成本。
這年代,物流體系非常落後,因此,如果想要廣泛收購麻料,就必須派出足夠多的人手穿州過縣,再一番搜集轉運,最終送到明州,一斤麻的價錢可能要抵得上一斤棉花了。
因此還是通過官府征收更加便捷。
不過,兩人倒是又初步确定了另外一個想法,打算推動沿海州縣加大種麻規模,就像之前已經确定在明州各地河岸路旁大規模種植油桐一樣。
這兩件事又有不同。
油桐不會占用耕地,營海司自己就可以拍闆。
麻會。
這就需要得到金陵的許可。
其實最近朱塬也在逐漸完善另外一個想法,若随後要執行,需要的麻料數量将會非常龐大。因爲麻料不僅是造船材料,還可以用于制作纜繩和編織漁網。
明州這邊突然缺麻,就是因爲朱塬之前挪用了一部分用于編織大型漁網,讓自己從金陵帶來的千料海船嘗試出海捕魚。
這一方面是爲了給各處忙碌的士卒民夫加餐,另一方面,恰好也關系到朱塬一直在醞釀的那個想法。
朱塬和姚封這邊說着事情,又有吏員來報,明州知府陶黔親自押着一批鐵礦到了船廠岸邊。
兩人便一起趕往城西。
鐵料,同樣是造船必備。
還是出于成本考慮,鐵料來源最好就近。
朱塬通過詢問,得知明州西部山區有黃鐵礦,質量一般,但好在距離剡江不遠,剡江是甬江上遊一段支流,先彙入奉化江,再在明州府城與餘姚江彙合,變成甬江,直入大海。
因此,相關鐵礦開采後可以順水而下運來定海。
這件事還有個小插曲。
根據朱塬提議,朝廷才剛剛發布禁止随意開礦的法令,那怕地方官府有所需求,也必須知會中書獲得批準。
朱塬能便宜行事,但還是守規矩地爲此特意走了一番流程。
陶黔親自押送過來第一批黃鐵礦的同時,還帶來了一些煤石樣品。朱塬看過之後,别說用來煉鐵,連通過烘烤加速陰幹造船木料的想法都徹底打消
那煤石質量實在太差,根本不能算煤炭,隻能算勉強可燒的石頭。而且開采也沒有臨近剡江的黃鐵礦方便。
還不如就近伐木來用。
說到底,依舊是成本。
就像烘烤木料。
旁觀者大概會想,不就是柴火嗎,滿山坡都是啊,砍來用不就得了?
問題是,砍柴也是有成本的。
這年代柴火就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商品,還有專門砍柴爲生的樵戶。即使朱塬可以動用民夫,民夫不是永動機,也要吃飯,同樣是成本。
朱塬與姚封仔細合計過。
建造烘窯,每一座窯洞堆料不能太多,否則受熱不均勻,按照一洞十料木材計算,小火慢烤,每天消耗十捆木材,每捆木材10文錢,木料不同烘烤時間也不同,平均算兩個月,60天,那就相當于每一料木材,增加了600文的開支。
這還不算木材本身開采運輸的成本。
同時也沒有考慮因爲火候掌握不當導緻木料幹裂報廢的損耗部分。
因此,還不如直接按照平均每料1000文的價格從民間收購。
總而言之,任何一件事,如果太折騰,把一塊豆腐做成了肉價錢,哪怕短期可以權宜,也不能長久。
朱塬要的是長久,是可持續,是良性循環。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标準的商業思維。
任何生意,如果總是賠錢,遠期也沒有大回報的可能性,那就不能做,因爲肯定做不長。
朱塬正在操作的很多事情,恰好都屬于标準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多一個人,就多一份成本。規模做到非常大,通過高效的管理或許有一定的成本降低,但有限。
更不要說這年代的人力成本,基本隻是管飯的程度,還怎麽壓縮?
克扣口糧倒也确實是古代工程官員的一種主要發财之道。但,除非朱塬不怕餓極了的士卒民夫把他拿去煮了,或者事發之後被老朱抓去煮了,否則,沒法再低。
處理完船廠的事情,已經是傍晚。
朱塬就近趕往城東碼頭與華高和吳祯彙合,兩位大将見到他,先恭賀了他的生辰。
聞造那麽大陣仗地從金陵返回,其他人或許了解不到内情,華高肯定不會無視。
華高知道了,吳祯自然也就知道了。
朱塬笑着作揖回禮,請兩人不要聲張。
還許諾,今年太忙,明年如果有暇,再操持宴請一下大家。
說起生日,朱塬一直沒有多少感覺,前世最後一些年的生日,基本都成了商務交際,經常一場大醉後就是第二天天亮。
很快轉向正事,初步了解吳祯帶來這兩萬水軍的大緻情況。
兩萬人,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自江陰的天興衛官兵。
大概八千人。
最初接近一萬,一路南征,戰損了兩千。
至于天興衛,最初是天興翼。
當年渡江之後,老朱改各軍爲‘翼’,設翼元帥府,麾下統領爲翼元帥。
華高就曾擔任過秦淮翼元帥,統領水軍。
再說天興衛,最早是老朱爲了守禦江陰設置的天興翼,與耿炳文統領的永興翼隔着太湖南北相望,構成抵禦張士誠的東部屏障。
翼改衛之後,天興翼、永興翼就變成了天興衛、永興衛。
張士誠平定,之後一段兩人沒有與朱塬明說,朱塬也能猜出來。
萬事周全到聖人一樣的吳良大概率被剝成了光杆,封爲蘇州衛指揮使,上萬久經戰陣的天興衛精銳被老朱派給了吳良弟弟吳祯,與湯和一起南征。
到底還是吳氏兄弟統領,也不會顯得老朱過河拆橋。
這次,吳祯又将天興衛帶來了明州。
預計後續也會成爲海軍嫡系。
兩萬人的另外一部分,大概一萬二,其中六千方國珍舊部,六千當初帶去南方的浙東民夫。
這部分士卒民夫沒有明确衛所編制,屬于鄉兵序列。
朱塬記得之前了解過,南征軍一共帶走了方國珍水步兩軍降卒兩萬三千人,算上民夫,超過三萬。這次隻回來一萬二,哪怕還有一部分被湯和帶去了北方,或者也有留在南線的,但,期間戰損了多少,可以想見。
這也是慣例。
歸附軍不狠狠損耗一下,讓他們徹底沒了退路,難免出現反複。
然後是朱塬最關心的船隻。
不算那些附在大船上用于海上接敵或登陸作戰的快槳輕舟,上規模船隻一共379艘,其中兩千料以上大船29艘,千料級别大船77艘,其餘273艘都是千料以内海船。
朱塬計劃淘汰所有500料以下海船,畢竟遠洋航行,船隻體量太小也不安全,剩餘的,根據初步估算,理論上總載量爲26萬石。
實際有多少近期簡單維護就能出海,還要接下來詳細檢查評估。
這些事情,朱塬從城東碼頭一直與兩位大将讨論到城内的華高府邸,晚飯都是在談事情過程中簡單用過。
直到戌時末,何瑄跑來提醒自家小主子該休息了,在吳祯也是第一次見到朱塬身邊宦官的震驚中,朱塬才起身返回隔壁自己的大宅。
來到内宅正房前,下了肩輿,這次寫意幾個妮子沒有出來迎接。
卧房裏亮着燈。
進門,迎上的是下午臨走時指給青娘當侍女的暖娘,脫下外衣來到卧室,紅燭下,青娘不知何時爲自己備了一身大紅,拘束又期待地坐在床邊,低眉垂首,豔麗萬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