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集團在日本的投資都有着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隻把日本當做組裝工廠,絕不讓任何核心技術流入日本,特别是在電子産品領域,除了日本本來就掌握的電子管技術以外。
幾乎所有的晶體管相關領域的産品,環球集團是不讓他有絲毫流入日本的可能,在日本電子廠生産的産品中,能用電子管代替的産品,絕不允許使用晶體管。
實在需要使用晶體管的情況下,也是直接從巴西采購比較落後的晶體管,這就導緻日本生産的電話、電台之類的産品質量并不先進。
美軍方面對此自然很不滿意,可現在掌握着晶體管相關工藝的公司都和方浪有些關系,不管是美國的貝爾實驗室,還是巴西的電子計算機研究所,他們早在方浪的指示下達成了貿易禁運協議,不允許将晶體管相關技術向日本轉讓。
美軍雖然很強大,但方浪代表的是财團利益,這是一群連總統面子都不給的家夥,所以,需要用到晶體管的産品,美軍隻能從美國和巴西采購,決不允許在日本直接生産。
這讓巴西的電子廠訂單急速增長,電子技術也在這些資金的支持下開始快速發展,特别是雷達技術的進步更是快得肉眼可見。電子計算機方面也是技術每天都有新的突破。
因爲方浪這種可以的針對和封鎖,讓日本的電子産品技術根本就無法像曆史上一樣,通過半島戰争,直接獲得飛速提升。也讓日本無法像後世一樣,在戰後,經濟獲得快速增長。
而在海運方面,環球集團雖然早就已經在布局日本的集裝箱運輸業,但從一開始,方浪就是不懷好心的,所以,環球碼頭公司對日本集裝箱貨運碼頭的建設進度十分緩慢。
更尴尬的是,戰争爆發前,環球碼頭公司已經将日本的幾個重要港口進行封閉改建,剛拆掉原來的裝卸設備,戰争就爆發了,這給美軍後勤物質的快速補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不過,這種手段也隻能短暫地拖住一會兒美軍援助半島的進度,并不能真的改變曆史,方浪的心裏對此心知肚明。
但他依然這樣去做,其實目的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爲戰争前期北半島的進展順利,将南半島和美軍的第一批部隊壓縮到了釜山一帶,最後美軍第二十五師都收到了死守最後防線的命令。
而方浪拖住美軍物資運送進度的目的,就是想給北半島一個機會,看看他們有沒有可能将這個美國釘在半島上的釘子給拔掉。
這樣方浪就能不動聲色地,給美國人制造一點更大的傷亡。這也算是他對半島戰争盡的一份力了。
可惜,這些隻是小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半島戰争的問題,被封鎖建造的碼頭,在美軍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加快建設的進度。
爲了延緩集裝箱貨運碼頭的建設,方浪可以算是想方設法,一堆的港機設備,從巴西運往日本的碼頭時,都是反複拖延。
不是,運輸途中遇到台風,關鍵性零件丢失,設備到了碼頭,無法迅速裝機,爲此,方浪還悄悄洩密,讓巴西最拖拉的建築公司中标,成爲了日本集裝箱碼頭的建造商。
美國佬有意見也隻能是找這個建造商扯皮,讓美國人浪費了不少時間。
最後,美軍的後勤物質運輸效率,因爲日本港口碼頭施工的問題,被嚴重耽擱,比曆史上的效率來說,低了三層不止。
而缺少物資的美軍二十五師,在抵抗北半島進攻的時候,自然也就要付出更大的傷亡,這種情況盡管讓美軍非常惱火,卻絲毫沒有任何辦法,畢竟這些事情和方家無關。
相反,方家和他們才是一樣損失慘重,畢竟,工程進度緩慢,損失的可是他們方家的生意,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長期保持,最終這些集裝箱碼頭肯定還是會完工的,至于完工後,貨運效率會提升的問題,方浪也已經想到了對應的方式。
總之方浪就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自己的層面上,盡量給美國佬添點亂,實在不行,有幾艘最先建造的實驗性質的集裝箱貨輪,直接觸雷沉沒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這種因爲戰争的原因沉沒的運輸船,美國政府可是要做出補償的。
爲了能夠更好地完成美軍的任務,環球集團還從美軍手中,直接購買了他們沒收的日本造船廠和鋼鐵廠。甚至,爲了更好地給美軍提供後勤保障,環球集團還出資将美國沒收的飛機制造廠全部收入囊中。
其目的,就是爲了阻止美軍像曆史上一樣,将從日本人手中沒收的工廠直接退還給日本政府,隻要這些工廠進入了環球集團的手上,那麽這些工廠就隻能是任由環球集團拿捏了。
相信很快他們就會成爲一些沒有核心科技的純粹代工廠,而所有的日本工人,也就慢慢隻需要從事最勞累的體力勞動就可以了。
而有了方浪這種出資購買沒收工廠的行爲,美國人再想要将這些工廠無償返還給日本人的話,就要開始認真考慮,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會不會面對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調查了。
畢竟,明明可以賣錢的工廠,你卻要免費送給日本人,你這是什麽意思,是不是你收受了日本人的巨額賄賂呢!相信沒有誰願意面對這樣的指控吧!
更何況,這些美國人沒收的工廠情況,早就被環球集團調查得清清楚楚,真正還有價值的工廠早就被環球集團買走了,剩下的這些工廠美國人就算是賣給日本人,也無法讓日本的技術快速恢複過來。
至于這些工廠會因爲重新開工而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方浪是肯定無法阻止的,畢竟做得太過明顯的話,可能就會引起CIA的調查了。
方浪收購這些可以制造和維修美軍裝備的工廠,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偷師學藝。他準備從巴西安排一些工程師過來,參加對美軍裝備的制造與維修。
既然是生産與維修就勢必會提供相應的手冊工具,而這裏面實際上就包含着很多美軍裝備的核心技術,隻要将這些東西完全掌握,再加以消化吸收,方家的軍事裝備制造技術就能夠獲得巨大的提升。
當然,也未嘗沒有給美軍添點麻煩的想法,至于怎樣添麻煩的話,就更加簡單了,安排幾個仇視美國的日本人,時不時地搞點破壞,今天炸這裏,明天炸哪裏,剛剛修好的飛機,又被日本亂民給炸了。
而承包下了日本治安工作的上帝之鞭軍事承包公司負責調查這些案件,結論怎樣寫還不就是方浪一句話的事情。
就在美軍緊鑼密鼓地調集大軍,急急忙忙地支援前線時,位于東京的聯合國軍司令部門口,一個二十多歲,右臉上帶着明顯的燒傷疤痕的年輕人,坐在一輛黑色的豐田汽車裏,眼神冰冷地看着對面的司令部大樓。
等見到一排軍用汽車駛入司令部的大門,向着裏面的辦公大樓駛去時,年輕人毫不猶豫地挂擋給油,将車跟在車隊的後面往司令部裏面走去。
前方的車隊還以爲隻是正常的車輛并沒有在意,而司令部門口的警衛見到他是跟着車隊一起進來的就更加沒有多想。
等到前方車隊的後車發現這輛不屬于車隊的車,竟然跟在他們身後進入司令部後,才感覺出有些不對,連忙刹車轉向,車上人員也伸出頭來,示意車輛停車接受檢查。
可這個時候的年輕人,哪裏會聽從對方的要求,非但沒有停下,反而直接躲避對方的攔截,向着前方車隊前進的司令部大樓駛去。
不得不說,作爲聯合國軍的司令部,這裏的防衛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一見到這裏的情況不對,馬上就有警衛的士兵圍了過來,所有人的武器都瞄準了這輛汽車,大聲示意車輛停下。
可開車的司機根本就毫不理會,反而是一臉瘋狂地緊握着方向盤朝着司令部大樓的門口駛去。警衛們見到車輛不聽警告,當時毫不猶豫地就直接開槍了。
司令部的大門離司令部大樓本就不遠,這點時間已經足夠年輕人的汽車接近司令部大樓了。
等警衛們槍聲響起的時候,這輛意圖不明的汽車已經越過了攔截他的汽車和人員,沖進了前面的車隊。
當這輛車沖進車隊後,警衛們的槍口就不得不小心謹慎起來,避免誤傷了車隊裏的美軍軍官。就是這麽一個謹慎,就讓這個年輕人抓住了機會,不管不顧地貼着車隊的車輛,将車開到了司令部的門口。
這種情況自然是吓得一衆警衛和車隊裏的美軍官員亡魂大冒,所有人都意識到了大事不好。就在一衆美軍警衛一臉驚恐地拿槍對着年輕人射擊時。
早就已經身中數槍的年輕人,瘋狂的表情中突然帶上了一抹解脫的微笑,緊接着這輛黑色的日産小汽車就直接在司令部門前化成了一團火球。
隻聽“嘭”的一聲震天巨響,剛剛還在沖向汽車的警衛們,直接被火焰吞噬,稍遠一些的警衛也被爆炸産生的沖擊波直接掀翻,倒飛出去十多米才砸落在地,瞬間失去了生命。
整個車隊更是直接被爆炸波及,三輛離爆炸車輛最近的車輛直接就被掀飛出去,直到碰到司令部大樓的牆壁被擠成一坨廢鐵,才堪堪停下。
其他稍遠的車輛也是汽車玻璃瞬間破碎,強大的沖擊波,将汽車裏的一衆美軍軍官直接帶走。這些人外表大多隻有玻璃的劃傷,但卻恐怖的七孔流血,死得不能再死了。不用說,這是沖擊波的恐怖殺傷。
而司令部大樓的一層辦公區更是一片狼藉,爆炸産生的鐵片殘骸四處飛濺,幾乎橫掃了整個一樓,大廳裏狼藉一片,根本就沒有了站立的人影。
樓上的人倒是稍微好些,隻感覺一陣頭暈耳鳴,整個人失去了平衡與方向感,站立不穩。同時被沖擊波炸碎的玻璃,讓所有人的身上幾乎都被玻璃劃傷。
整個司令部大樓的玻璃全部都被直接震碎,由此可見爆炸的威力有多大。一時間整個聯合國軍司令部就陷入了混亂。
讓美國人感到慶幸的是,還好日本人的太上皇,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這個時間正好不在司令部,不然的話,美軍的指揮系統都要崩潰了。
卻說,這位開車炸掉美軍司令部的年輕人,名叫濱日出夫,本來是一名日本士兵,曾經在硫磺島戰役中身負重傷,戰友們都留在了硫磺島上,隻有他這個早期戰鬥中負傷的家夥,被送回了本土療傷。
可還沒等他傷好歸隊,美國人的小男孩就在他的家鄉廣島爆炸了,一瞬間他的所有親人,朋友便失去了生命。
随着日本的投降,他也變成了一個家都沒有的孤魂野鬼,剛剛戰敗的日本經濟凋敝,他當然無法找到工作。隻能像個流浪漢一樣四處乞讨維生。
就這樣過了兩年,雖然,日本的情況稍有好轉,但他這樣的社會底層也隻能勉強混個溫飽。
直到1950年年初,一個和他一樣的廣島老鄉找到了他,告訴他有一個組織可以給他們這樣無家可歸的人一點幫助,他在這個人的指引下,來到了橫濱鄉下的一個簡陋貨棧裏。
這個貨棧雖然簡陋,但卻實實在在地給他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發現這裏很多人都有着和他相同的經曆,大家的親人幾乎都在兩顆大炸彈下喪生。
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自然是經常痛罵可恨的美國佬。慢慢地他的心裏對美國人的仇恨已經達到了一種根本無法化解的程度。
看着那些美國大兵肆意地在日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睡着他們的女人,對他們日本人随意打罵。他們一個個都是義憤填膺。
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吃完簡單的晚飯,像往常一樣聚集在貨場裏準備照例抨擊美國人時。
負責管理貨棧的中年日本人站了出來,将他們引到了一面牆壁前,打開一塊木闆,隻見木闆後竟然是天煌的照片。
在天煌的照片右下角,還有一張小很多的這位中年人與天煌的合影,濱日出夫怎麽也沒有想到,這個不起眼的中年人,竟然能和天煌陛下認識,還有資格站在天煌的身邊合影。這得是多大的榮耀啊!
就在他還在驚歎時,這位中年人緩緩地開口了。
“各位同胞,大家不是一直在奇怪,我爲什麽要收留并幫助大家嗎?
我想今天是告訴你們答案的時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