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戶部計利司書佐謝宏,确實是會稽郡人士也就是說,他很有可能就是那個曆史上向孫權提議,發行大泉當千的人。
張溪在跟謝宏攀談過後,大概也明白了,這位會稽郡人士爲什麽沒有出仕東吳,轉而來大漢當一個戶部的書佐。
一切還得從東吳的故太子,孫登說起。
當年孫權也算是對孫登寄予厚望,因此給了孫登開府的權利,讓他去組建屬于自己的班底,也就是所謂的太子賓客。
謝宏當時也是太子府的賓客之一。
隻是,當初的太子府賓客,多達數十位,很多都是大家互相推薦,到太子府混口飯吃的人,孫登真正看重的人,也就不到十個人而已。
很顯然,連羊衜那樣的大才在太子府都是一個邊緣人,更别說謝宏了。
而随着孫登的病逝,太子府的賓客基本上也就散了。
有關系,有能力的人,比如說諸葛恪,顧譚,張休,陳表等人,都被孫權招入朝堂啓用,而沒有關系,或者說能力不夠的人,自然也就自謀出路了。
羊衜算是幸運的,張溪這邊實在是沒人可選了,逮着羊衜刮彩票,還真的讓張溪刮出了一張特等獎,弄出了一個水軍統領出來。
可謝宏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
謝宏擅長的是計利,說白了就是算學和經濟事務,但是吧,謝宏到底還年輕,他不如劉巴那樣經曆過太多的實務,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謝宏的那一套經濟學,還停留在隻是想法,還沒有經曆過實際事務的考驗。
所以吧,謝宏的一些想法和說辭,多少顯得有些驚世駭俗,語出驚人了些。
再加上,這年月的讀書人,認真讀《管子》的都沒有幾個,更别說專心研究經濟的人才了。
這就導緻了一個問題——你讓謝宏去跟張昭,步骘,顧雍這樣的大佬談經濟,他們會覺得謝宏的想法太過兒戲,而你讓謝宏和差不多年紀的同齡人去談經濟,他們又會覺得謝宏完全是不知所雲。
故而,謝宏在江東,真的是混不下去。
太子孫登還在的時候,謝宏還有一份固定的工資領,将來也能有所依靠可太子孫登病故之後,謝宏就徹底失去了依靠。
謝宏本身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他在江東混不下去了,自然也要另謀出路剛巧,當初鄧芝出使東吳的時候,謝宏跟鄧芝有過一面之緣,兩人聊的還算不錯,故而謝宏變賣家産,厚着臉皮去長安投奔鄧芝去了。
而鄧芝吧,其實跟謝宏也不算太熟,兩人真的隻是見過一面而已。
但是呢,這個年代的讀書人,都講究個面子,謝宏千裏迢迢的來投奔鄧芝,鄧芝如果不善待謝宏,傳出去那也是鄧芝丢人。
再加上鄧芝的性子确實也比較寬厚,尤其是對待朋友方面,鄧芝還是比較靠譜的.既然謝宏來投奔自己了,那鄧芝還真的就向朝廷推薦謝宏出仕了。
隻是吧,謝宏也是倒黴,到長安的時機并不是很好。
那個時候,正好是六年前,諸葛亮主持吏治改革的時候,正好趕上八部巡按禦史巡查地方,從朝廷中央到地方,查出了一批昏官庸吏,以至于諸葛亮對所有新進的推薦人才,都進行了一次嚴格的考核。
謝宏在治理地方和經史子集方面,确實沒有什麽大才,他的考核成績不理想,也就是數術方面的成績不錯最終被分配到戶部計利司當一個小官。
謝宏對此,不能說滿意,但也無可奈何.畢竟他是變賣家産來的長安,已經沒有退路了。
而這六年的時間裏,謝宏也算認真工作,從一介小吏,慢慢的升到了書佐的這個職位,再熬一熬資曆的話,升到戶部員外郎,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之後能不能升到戶部右侍郎這個層級,那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還得看有沒有貴人扶持了.鄧芝可能還不夠,但萬幸,李嚴确實看到了謝宏的能力。
李嚴也是沒辦法,比起諸葛亮等人來說,他在朝廷中的資曆太淺,像什麽蔣琬,費祎,董允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諸葛亮提拔之恩,他想要在朝中立足,就必須提拔一些自己人,爲自己所用。
中高層基本都是諸葛亮的人,李嚴也不敢想,因此,他隻能是從中低層選拔人才,進入自己的人才培養庫.謝宏就是這個時候被李嚴給注意到的。
不然堂堂一個尚書令,怎麽可能去關注一個戶部計利司書佐,兩個人的級别差的太大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謝宏算是李嚴的人,這點張溪也好,諸葛亮也好,其實都知道。
但是吧,如今的大漢朝廷百廢待興,很多事情大家都還算和睦,還沒到需要争權奪利的時候,因此,隻要這個謝宏有才,那也不是不能一用。
更别說,這麽大的一個經濟戰計劃,勢必也需要李嚴的全力配合,李嚴安插一個自己人在一線掌控局勢,也非常的有必要。
就這樣,張溪在延熙十四年正月,參加完新年大朝議之後,就帶着謝宏一起回到了荊州,由謝宏和馬谡一起,開始主持這個經濟戰的計劃。
首先要做的,是在官方層面暫停和魏國,吳國兩國的貿易。
是的,就很奇葩的一個現象——雖然大漢和魏吳兩國之間都是處在交戰狀态,但是貿易方面,三國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出于非常正常的貿易狀态。
如今,大漢直接把這個官方貿易給停了。
理由也合情合理嘛,雙方互爲敵國,官方貿易停擺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麽。
但是吧,其實三國都知道,就算這個官方貿易停了,三國之間,還有民間貿易的存在,甚至有些所謂的民間貿易,根本就是披着民間商賈皮的官方走私。
所以,大漢這邊的第二個措施,就是調高了民間走私的價格.理由同樣合情合理,官方貿易都停了,搞民間走私風險太大,成本上升,提高價格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麽?!
最後吧,就是最後的殺手锏大漢的商人,打着民間走私風險極大,大量銅錢流通容易引起官府注意爲由,要求魏,吳兩國的走私貿易,全部由大漢發行的直百錢結算。
這招就有點圖窮匕見了。
誰都不是傻子,憑什麽你拿着大漢的直百錢,就要拿走我手裏價值百錢的貨物這不是擺明了坑錢嘛。
魏吳兩國,但凡從事這種民間走私貿易的人,就沒有一個人是傻子,這種吃虧的事情,他們可不會輕易接受。
但是呢,因爲如今的市場情況,跟以往已經不同了。
當年大漢國力不強,又需要連年征戰的時候,對東吳的糧食等生活用品還有硬性需要.可如今,大漢國力日漸強盛,對這些東西的需求量一直在下降。
相反,曹魏和東吳對大漢的奢侈品和日用品的需求量,一直在上升。
别看曹魏那邊偏居一隅,但是曹魏高層對精美的蜀錦依然是趨之若鹜。
而東吳這邊,雖然孫權可以下令厲行節儉,減少對蜀錦的需求量,但是,巴蜀的鹽,南中的煤鐵資源,以及影響世家大族身份地位的紙張,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省的。
習慣了這些便宜東西後,伱讓他們再回到過去那種寫字都必須用竹簡的日子,是個人都受不了。
官方貿易已經停了,這些東西本來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紙張的價格,現在已經上漲了五倍有餘了再漲下去的話,連世家大族的子弟都受不了。
因此吧.直百錢就直百錢吧,能用就行。
而且,東吳和曹魏的世家大族也不都是傻瓜,他們收到了季漢這邊的直百錢,自然也會想辦法轉嫁危機。
一部分人,是用這些直百錢,反過來支付來自季漢的商品貨款他們發現,大漢居然真的認這些錢,而且還是足額的承認。
隻要大漢認這個直百錢,那事情就好辦了,不過是一個變相的以物易物而已,自己也沒什麽損失。
另一部分人,則是想着轉嫁自己的危機,把直百錢流入了東吳的民間市場。
反正一幫平頭百姓或者是中小世家,是無法跟大世家去拼話語權的,老子說這個直百錢價值一百枚五铢錢,他就值那麽多。
大世家抛出了大量的直百錢,從民間不斷地兌換各種五铢錢,用來保證自己的利益,轉而把風險轉嫁給中小世家。
而中小世家也沒閑着,把這種危機轉嫁給普通百姓。
這麽一來,前一部分人,通過不斷地跟大漢用直百錢交易,保證了直百錢作爲虛值貨币的信用價值,而後一部分人,則讓直百錢在東吳境内,開始大規模的流通。
而随着直百錢在東吳地區的大量流通,大漢這邊也開始慢慢的放松官方層面的貿易限制,大有重新恢複兩國貿易的意思。
但根據傳聞,大漢的官方貿易,也有要拿直百錢結算的意思。
這就更加加速了直百錢的流通速度。
這下,孫權開始着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