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渡方向的魏軍進攻兵力高達七八萬,而鞏縣的魏軍卻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毫無必要的堅守待援這不能不讓人多想。
諸葛亮也曾經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預判出現了問題,魏軍的進攻方向還真的不是在虎牢關,或者司馬懿是真的相信他兒子有率領七八萬人,攻破孟津渡,直擊洛陽的能力。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要怎麽應對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諸葛亮認真的考慮了以後,還是覺得不太可能。
第一個原因,還是老答案,諸葛亮不認爲司馬懿會把突破的希望交給别人,自己安心的給别人打佯攻。
無他,單純是司馬懿不放心而已。
這些年,曹魏的軍事人才确實凋零的很嚴重,尤其是老一輩的名将相繼逝世後,中青年一輩的将軍們沒能及時的頂上來。
而随着曹真,曹休這一輩人僅剩的幾個人才相繼病逝後,曹魏方面真正能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突然的就剩下了兩個人。
一個,是司馬懿,另一個,是郭淮。
而郭淮的情況很微妙,他雖然有能力,但卻并不被曹叡看好,因此一直不得重用,如今也隻是在颍川郡,負責輔佐陳泰守衛颍川。
河東方面,就隻有一個秦朗,一個司馬師還算有點戰陣經驗,但你要指望他們突破孟津渡的防守,甚至攻破洛陽.諸葛亮隻能說,司馬懿要真這麽想,就太小看自己了。
另一方面,從戰略的布局上來說,雖然突破了孟津渡之後,魏軍可以直逼洛陽北門,但隻有一路突破,并不足以對洛陽形成太大的威脅。
洛陽終究是堅城,如果諸葛亮在孟津渡被突破後,直接叫回魏延所部三萬人,以四萬多兵力退守洛陽的話,哪怕司馬懿有二十萬人圍攻,諸葛亮都有信心能守住洛陽一段時間,等待援軍的到來。
因此,諸葛亮不認爲司馬懿會用這麽直白和強硬的方式來攻取洛陽,他應該還是想要盡可能的分散洛陽守軍,然後親率大軍突進,直取洛陽。
而如果是出于這個目的的話,攻破孟津渡,對曹魏來說,并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造成孟津渡局勢緊張,迫使自己從洛陽分兵救援孟津渡,應該才是司馬懿最終的目的。
這也就能解釋,爲什麽司馬懿要讓王淩堅守鞏縣隻要鞏縣不失守,就還能吸引魏延所部兵馬,如果放棄鞏縣後撤的話,魏延所部鐵定不能前突到虎牢關去的。
所以,諸葛亮判斷,司馬懿大概率是要用添油戰術來支援鞏縣,換取諸葛亮用添油戰術往孟津渡增調援兵。
這是諸葛亮再三思考後的判斷,但這個判斷,并不能幫助諸葛亮跳出現在的戰陣局勢。
畢竟,他司馬懿是真的添的起油,而諸葛亮可沒有這個兵力可以往孟津渡增派足夠的援軍。
哪怕明知道孟津渡不可能輕易失守,但萬一張翼和黃權守不住,退出孟津渡的話,那魏軍顯然也不會放着孟津渡不占.孟津渡失守,後面很多的北伐戰略都沒法直接展開了。
所以,孟津渡還是要救,但同樣,也必須想辦法,跳開司馬懿制造出來的戰陣局勢,想辦法找回戰場主動權。
但,并不容易。
畢竟曹魏對反攻洛陽的計劃赢準備了快一年了,所有的預設戰場和戰略态勢都是圍繞着洛陽來謀劃的,除非諸葛亮放棄洛陽,或者是重新開辟第二戰場,否則很難跳出司馬懿的戰略布局。
放棄洛陽是不可能放棄的,而開辟第二戰場,諸葛亮手頭也沒有足夠的兵力。
思來想去,諸葛亮最終還會決定,抽調弘農郡的王昶領兵去孟津渡救援,而自己這邊分出向寵帶兵五千人去守函谷關。
鑒于函谷關的特殊地形,向寵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讓向寵一定要注意函谷關北側河道,必須在河道當道紮營,以防萬一。
這麽做,其實就等于是暫時放棄了弘農郡的防守,收縮兵力屯兵洛陽。
至于東側圍攻鞏縣的魏延,諸葛亮下令讓他加強進攻,務必對鞏縣持續造成威脅,如果可以,最好是搶在司馬懿增兵鞏縣之前,徹底攻破鞏縣。
雖然諸葛亮也知道這種可能性不大,畢竟對手是司馬懿,應該不會給自己這樣簡單破局的機會.但試總是要試一下的。
最後的後手,諸葛亮往南陽派出了軍使,告知在南陽集結兵力的張溪和徐庶洛陽現在的戰況,如果可以,諸葛亮希望他們能盡快的完成集結,帶兵發動北伐。
隻要北伐正式開始,攻克颍川郡進入兖州後,就等于是開辟了第二戰場,而且是逼得司馬懿不得不放棄進攻洛陽,回軍防守的第二戰場。
諸葛亮的想法,随着軍使的軍報一起,傳遞到了南陽郡的宛城。
在這裏,張溪和徐庶兩人正在盡快的集結兵力,準備北伐的各種事情。
諸葛亮的軍報一到,張溪和徐庶經過一番簡單的讨論,很快就明白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
但,要立刻發動北伐,現在還有些困難。
如今的宛城,隻有十二萬兵馬聚齊。
荊州襄陽郡和東三郡的郡兵,是跟着張溪一起北上的,這時候已經抵達了宛城,而關中的五萬郡兵和兩萬南軍也因爲離的不遠,在宛城完成了集結。
但秦州,涼州的總計七萬兵馬,還在過來集結的路上,并沒有抵達。
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在宛城完成集結的士卒,全都是步卒,一個騎兵都沒有。
如果提前發動北伐的話,這點兵力去進攻颍川郡也許是夠了,但想要進入兖州或者河東作戰,沒有騎兵,還是很危險的。
因此,張溪和徐庶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是不是稍微分工一下。
徐庶繼續在宛城等待大軍集結到位,尤其是秦州和涼州的騎兵,一定要催促他們盡快抵達前線。
張溪則提前率領五萬步卒,前往支援洛陽,避免洛陽遇險。
張溪琢磨着,他反正是要跟徐庶分兵的,徐庶的主要進攻方向是颍川,而張溪是要領兵去河東的,先一步出發,其實也不影響北伐大計。
而且,張溪率領的都是步兵,速度慢,雖然出發的早幾天,但騎兵速度快啊,隻要抓緊時間随後跟上,也許不需要多少時間就能趕來洛陽彙合.這樣既能兼顧救援洛陽,也不會耽誤北伐。
徐庶琢磨了一下,覺得現階段也隻能先采用這樣的方式應急,也就同意了張溪的做法。
就這樣,張溪帶着三萬東郡郡兵,兩萬南軍提前出兵,前往洛陽。
統軍主帥不用問,肯定是張溪,而随軍的将領張溪認真的考慮了一下,決定帶上了柳隐,孟達,傅肜三人。
南軍那邊是自有統帥的,姜維,文欽,毌丘儉都在軍中,不需要張溪去操心領軍将領的問題,張溪主要負責的,還是東三郡郡兵方面。
而東三郡,其實主要統帥是寇封寇封對張溪不選自己選孟達,多少有些委屈和不滿。
但,一方面,寇封需要留下來統帥剩下的兩萬襄陽郡兵,協同徐庶作戰,另一方面真要從純粹的軍事角度去講的話,孟達在能力上,可比寇封要強上不少的。
再加上張溪既然受人所托,答應了李嚴,自然也會兌現承諾,故此帶上了孟達。
至于柳隐,那沒啥好說的,既是張溪的舊部,同時又是擅守的将軍,等到反攻河内郡後,張溪也需要一個擅守的将軍來守住河内渡口,保證自己的後路。
而傅肜.張溪選他是真的沒啥特别的用意了,純粹是現在在南陽集結的将軍中,傅肜算是來的比較早的,也是能力最出衆的一個。
相比于什麽陽群,丁立,李輔之類的将軍,張溪肯定選擇更加善戰的傅肜。
就這樣,選好了領兵将領,整頓好軍糧軍械,張溪在接到諸葛亮戰報的五天後,提前出兵,北進洛陽。
而近乎于此同時,司馬懿也放棄了繼續在虎狼關觀戰的做法,領兵前突,支援鞏縣。
畢竟,諸葛亮現在在洛陽的守軍,隻有五千人了.戰機已經出現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