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溪把自己的想法和擔憂,一股腦的全都倒給了諸葛亮,并且希望諸葛亮能給出一些指示或者判斷,幫助他更好的守住荊州。
但.諸葛亮其實也沒什麽好辦法。
畢竟,張溪手裏好歹還有十萬兵力可以用來調度,他諸葛亮要面對的情況,可比張溪要糟的多。
秦朗帶着三萬并州郡兵駐紮在河東郡,河内郡有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從洛陽退守過河的一萬五千原洛陽郡兵,加起來就已經有四萬五千人了,随時擴軍到五萬人,根本不是問題。
而漢軍在孟津渡方面的守衛,隻有一萬四千水陸聯軍,由黃權爲主将,向寵爲副将守衛。
雖然說有黃河天險,但水軍隻有四千,如果曹魏方面要強行渡河攻擊的話,就靠四千水軍大概率是攔不住太多魏軍的,最後還得靠一萬陸軍在孟津渡厮殺防守兵力對比超過了三比一啊。
除此之外,在虎狼關方面,司馬懿得到了夏侯霸領軍來援後,兵力也恢複到了三萬人左右,如果再加上從兖州抽調出來的郡兵支援虎牢關的話,司馬懿麾下的軍卒大概率能翻一番,達到六萬人以上。
兩方兵力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十萬,如果曹叡再從其他地方抽調河北郡兵來援的話,曹魏就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反攻洛陽了。
而大漢在司隸地區,整個河南郡和弘農郡加起來,守軍隻有四萬五千人,對諸葛亮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是,這四萬五千人中,有三萬人,是大漢最精銳的部隊。
兩萬留守洛陽的大漢北軍和一萬無當飛軍。
王平在跟随張溪南下,發現江陵戰事已經停止後,就再次北上,回到洛陽,重新統領無當飛軍,駐守在颍川郡和河南郡的邊界處。
一方面,防止颍川郡的魏軍北上,另一方面,距離洛陽也不遠,随時可以馳援洛陽守衛。
倒不是諸葛亮不想把無當飛軍留在洛陽城内,實在是.有點不好說。
無當飛軍雖然戰績卓著,戰力強悍,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南中夷人出身,少部分是巴郡賨人出身,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在這個時代的主流觀念裏,他們都是異族軍隊。
而洛陽這個地方,世家大族林立不說,就是洛陽百姓,對異族也不是太瞧得起沒辦法,兩漢時代對異族的戰績,讓大漢百姓在面對異族的時候,就是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
順帶一提,諸葛亮爲了拉攏洛陽世家大族,沒事兒給人找聯姻對象,但王平的兒子王訓,從來沒有世家表示過有興趣詩書傳家之女,豈能嫁與不知禮儀的蠻人?!
在這種情況下,無當飛軍駐紮在洛陽城内,明顯是自讨沒趣。
洛陽世家和百姓可以看不起無當飛軍,但諸葛亮不行啊,這支部隊,是他将來守衛洛陽的中堅力量,誰都可以把無當飛軍當異族看,但諸葛亮不行。
因此,爲了避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諸葛亮隻能把無當飛軍派往外地駐紮,避免跟洛陽城内的世家大族和百姓們直接接觸。
就這樣,刨去駐紮在颍川邊界的一萬無當飛軍,駐紮在鞏縣防備虎牢關司馬懿的一萬大漢北軍,整個洛陽城,現在就隻剩下一萬大漢北軍,和一萬臨時招募,操練都不到一年的洛陽郡兵了。
至于最後剩下的五千人.那原本就不是大漢的軍隊,是曹魏那邊投降過來的整編軍隊,而且也不在洛陽駐紮,而是在弘農郡駐紮。
率領這幫人的将軍,還是張溪的老熟人——原本的曹魏弘農郡太守,潼關守将,王昶。
當初諸葛亮領軍攻克洛陽,司馬懿退守虎牢關,司馬師,司馬昭過河退守河内郡後,諸葛亮在安定洛陽後,立刻傳檄司隸各處,有願出降者,既往不咎。
而當時在潼關的王昶,自然也接到了這份檄文。
洛陽失守,王昶寄希望的反攻就不可能存在了,他孤軍退守潼關,是肯定等不來大魏的援軍了。
這種時候,就算王昶想要爲大魏盡忠,麾下士卒都不一定願意。
接受檄文所說,投降大漢,算是主動歸順,大家性命無憂不說,他王昶依然還能受到大漢優待。
拒絕檄文,那麽面對的,可能就是大漢的大軍圍剿。
要是普通時期,依仗潼關城防,手頭四千人左右的部隊,倒也不是不能守.可問題是,現在潼關已經四面是敵,後援斷絕,兵無戰心了。
這怎麽可能守得住。
因此,經過再三衡量之後,王昶最終決定,接受檄文,主動向弘農郡的漢軍投降。
而諸葛亮一聽說潼關守将王昶投降,立刻派人請王昶到洛陽,親自接見。
一方面,王昶是整個司隸地區,投降大漢的最高級官員楊炳雖然是四世三公的楊氏家主,但他在曹魏的官職就是個參議郎,跟王昶這個弘農太守比起來,政治意義差的太多。
另一方面,諸葛亮還是很看重王昶的能力的。
當初張溪當雍州刺史的時候,沒少跟王昶打交道,諸葛亮自然也沒少聽張溪提起過這個王昶。
再加上當初潼關之戰的時候,諸葛亮雖然是最後到的前線,但之前的作戰過程,不管是張溪還是魏延,趙雲,都跟諸葛亮仔細描述過。
可以這麽說,如果不是王昶在關鍵時刻屢次替曹真擦屁股,力挽狂瀾,他曹真哪有機會帶兵撤入關内去!!!
後來諸葛亮主政長安期間,對潼關方面,也曾經發起過一系列的試探性進攻,但最終都被王昶一一化解掉了因此,諸葛亮對王昶的能力,有着非常深刻的認識。
現在王昶投降了,不管是政治意義,還是從人才儲備角度考慮,諸葛亮都必須親自見一次王昶。
而經過兩人的交談,諸葛亮更加肯定了王昶的能力,還讓他擔任弘農太守一職,并且帶着自己原本所部的兵馬,駐紮在弘農郡。
這麽做,諸葛亮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對于王昶這個人吧諸葛亮多少還是有點不太放心。
王昶降是降了,但王昶到底是迫于局勢,不得不降,這點,王昶在跟諸葛亮的見面中,也主動提起了。
如果有的選,王昶當然希望是能回到大魏去的,畢竟他的老家在太原,家人都在大魏的地盤内。
但現在沒得選,所以他王昶隻能投降大漢,但王昶也希望,自己能留守地方,或者繼續讓他守潼關,也是可以的。
話裏話外,王昶都是在告訴諸葛亮,他不是真心降漢,隻是不得不降而已爲此,諸葛亮隻能是讓他留守弘農,鎮守地方,不敢把他往前線調派。
畢竟是王昶是弘農太守嘛。
在當時,諸葛亮這麽做可能不是什麽大問題,但随着局勢的變化,諸葛亮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有些不妥。
随着秦朗帶兵進入河東郡,跟河東郡隻有一條黃河之隔的弘農郡必然受到威脅。
黃權的水軍再牛,他也不可能控制住一整條黃河所有的渡口,更别說黃權水軍現在總共就剩下七千人,三千在蒲坂津布防,四千在孟津渡布防。
因此,弘農郡,是有可能遭到河東郡的跨河攻擊的,而此時弘農郡的駐守将軍如果還是魏國降将的話.風險有點大。
諸葛亮是很欣賞王昶的能力,但對王昶現在的心态還是拿捏不準,所以他也在考慮,是不是要派出其他人,取代王昶駐守弘農郡。
對于這一點,張溪倒是給了諸葛亮一個建議。
弘農郡現在隻有五千人防守,本來兵力就不足,因此派去援軍是必然的。
至于更換主将,張溪倒覺得大可不必。
一來,容易傷了降漢魏人的心,覺得大漢是在過河拆橋。
二來,張溪覺得,以王昶的人品性格,他既然選擇了降漢,應該不會再輕易的降而複叛了。
你讓王昶現在領兵去對陣他曾經的袍澤兄弟,王昶也許會心有不忍,但如果是魏軍主動跨河攻擊弘農,以王昶的性格來說,他就算再不願,也會肩負起守土的責任。
王昶這點品德還是有的。
因此,張溪建議諸葛亮,往弘農派出援軍既可,沒必要再多派将軍過去。
再說了,你諸葛亮也沒有足夠獨當一面的将軍可以派遣啊。
一旦洛陽面臨大戰,鄧艾要在一線阻擋司馬懿進軍,黃權要負責守住黃河渡口,都走不開,而你諸葛亮身邊,總得留下幾個大将驅使吧。
而現在留在洛陽的将軍中,張飛的狀态,顯然是不可能再次上陣了,那麽就剩下魏延,王平二人可以獨當一面,張翼和胡奮都還欠缺那麽點意思.再分一個人去防備弘農,諸葛亮手頭的領兵将軍就更少了。
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吧。
有了張溪的這番話作保,再加上諸葛亮也确實面臨将軍不夠用的困境隻能采納張溪的意見,往弘農派出援軍。
大漢北軍和無當飛軍這樣的大漢主力軍隊是不能派出去的,這是守衛洛陽的主力。
而且這兩支軍隊派出去,交給王昶指揮,估計王昶一介降将,也指揮不動這些人。
因此,諸葛亮派出的,隻能是新招募的一萬洛陽郡兵。
但這麽一來,洛陽城内,就隻剩下一萬大漢北軍駐守了,兵力嚴重不足。
爲此,諸葛亮打算跟張溪商量一下,讓徐庶帶領南陽郡兵,來洛陽協防。
這個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