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選擇暫時不翻臉,拖延時間,也是有原因的。
六月的時候,曹魏方面再次派了蔣濟南下,而這次的目的,曹魏方面不再像上次那樣遮遮掩掩,而是直截了當的向東吳方面提出,兩國建立攻守同盟,共抗蜀漢。
曹魏方面的意思很簡單,之前你東吳在一邊猥瑣發育,甚至幫着蜀賊一起夾擊我大魏,這些大魏都可以不計較,但現在,蜀賊勢力獨大,如果你再繼續這麽坐視旁觀下去,等到蜀賊占據河洛,進取兖州之後,東吳和蜀賊,可就直接接壤了.難道東吳真的覺得,蜀賊會對青徐之地不動心?!
如果蜀吳兩國還是以前的同盟關系,那蜀國可能還會遵守同盟約定.可惜,現在的東吳和蜀國,已經不是同盟關系了,距離開戰也不過隻差一步而已。
再加上之前東吳連續數次進攻荊州的事情,難道東吳以爲蜀賊不想報複回來?!
在荊州作戰,東吳水軍強盛,蜀賊還會投鼠忌器,但在中原之地,你東吳能扛的住蜀賊的進攻麽?!
眼下連大魏都已經丢失了洛陽,隻能退守兖州,如果再這麽放任蜀賊肆意擴張下去,東吳最後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兒去。
蔣濟在跟孫權見面,陳述了厲害後,終于是說服了孫權,決定跟曹魏建立同盟關系。
但這裏面,還有一些小細節,需要跟曹魏方面協商。
因此,在八月,也就是鄧芝出使東吳前沒幾天,孫權派出了自己的使者,前往邺城,拜見魏帝曹叡,商議具體合作細節。
而孫權的條件,其實有兩個。
一個,是孫權希望曹魏主動退出汝南,同時把沛國,彭城國交給東吳方面。
另一個,是孫權希望兩國互相交換質子,以保盟約之成。
這兩個條件,随着孫權的使者傳達到大魏朝堂,瞬間就直接炸鍋了。
曹叡腦抽抽了,才會答應這麽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裏,彭城國倒不是什麽大問題,畢竟曹魏本來就是半放棄的,而現在也已經被東吳占領了,口頭承認屬于東吳,劃分疆界,雖然丢人了點,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結果。
但東吳還要沛國,那就屬于是蹬鼻子上臉了。
而且,這裏面還有一個更加惡心人的地方.沛國這地方,是東漢時期的稱呼,到了曹魏這邊,沛國早就不存在了,這地方改名了,叫谯郡。
爲什麽?!
因爲曹操出身于沛國谯縣。
曹丕在代漢自立後,特意把沛國改爲谯郡,治所就設立在谯縣,并且設立爲“陪都”,從地位上來說,谯郡其實跟洛陽是一個地位的。
也就是說,東吳叭叭一張嘴,不僅要拿走大魏五都之一,而且這個地方,還是大魏太祖武皇帝的老家伱說曹叡能答應這種事兒?!大魏群臣能答應這種事兒?!
沒直接翻臉,出兵淮南,都已經算是大魏群臣們克制的結果了。
而孫權其實也知道這地方他要不來,而且谯郡的地理位置而言,其實對東吳現在的占領區,并沒有太多的戰略價值,但孫權還是主動加上了這一塊.孫權其實就是想要告訴曹魏,如今兩國之間,結盟不結盟的主動權,是在我東吳手裏的。
沒辦法啊,雖然是曹魏主動派蔣濟出使東吳,提議雙方結盟的事情。
但問題是,整個大魏朝廷,從上到下,甚至包括出使東吳的蔣濟,都對東吳有種迷之看不起。
真的,如果不是現在局勢崩壞到這個地步,但凡有的選,曹魏整個朝廷都不想跟東吳拉上什麽關系。
無他,這個勢力的做事方法,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
因此,即使是局勢所迫,蔣濟不得不出使江東尋求結盟,也知道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态度但有些時候,情緒上來了,總有種控住不住的感覺。
因此,在跟蔣濟和孫權密談天下局勢利弊的時候,孫權能明顯感覺到,蔣濟雖然表面上很尊重自己,但言語間,總有一種“你不懂,我教你”的感覺怎麽感覺怎麽别扭。
如今可是你大魏被人打到家門口,能丢的都快全丢了.這種時候你來求助我東吳,怎麽還一副“老子是老大”的架勢呢?!
孫權很不爽這點,雖然也因爲局勢所需,孫權可以答應跟曹魏結盟,但結盟的主導權,必須是掌控在自己手裏的。
因此,孫權讓使者加入了謀求劃割谯郡的事情,目的不是真的要這麽一塊地方,而是要告訴曹魏,現在要急着結盟的人,不是我東吳,将來結盟了,主導權也應該在我東吳的手裏。
但很顯然,孫權有點低估了谯郡在大魏的地位。
洛陽這個地方,曹叡丢了,可以說政治失分非常的嚴重,但以目前大魏的底子,還不是損失不起其實性質跟曹丕丢長安差不多。
但谯郡要是丢了,還是以這種屈辱的劃割給他人的方式丢了,那對曹叡來說,可就是要命的事情祖宗之地你都能輕易的劃給别人,這個天下,還有什麽是不能丢的?!
曹叡真要敢答應東吳的這個條件,都不用大魏群臣有什麽二心,曹魏宗族内部隔天就能直接聯絡宗親大臣,闖宮廢帝了。
開國不過十餘年啊,曹魏宗族們還都在呢,還沒到大家都忘了自己的出身地的時候。
爲此,孫權派出的使者,差點直接被群情激奮的大魏群臣給趕出朝堂,最後還是陳群站出來,以兩國交兵,不辱其使爲由,給暫時保了下來。
不過陳群也明确告知東吳的使者,如果真的有心結盟,那就換個條件來談.要谯郡?!孫權怕是真的糊塗了吧!!!
嗯,這是陳群的原話,而且是當着東吳特使的面直接說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魏上下,确實不怎麽看得上孫權。
東吳使者也沒想到曹魏朝廷的反應這麽大,也沒有功夫去追究陳群當着自己的面直呼東吳至尊之名,是不是有失外交禮節使者隻能一面在館驿閉門不出,平息曹魏敵視情緒,一面趕緊寫信給東吳至尊,請求至尊更改條件内容。
而孫權接到這封書信的時候,正好是鄧芝來訪東吳的那幾天。
孫權也沒想到曹魏那邊對谯郡的反應這麽大.這一個不好,感覺結盟的事兒就要黃了的意思。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對跟蜀漢翻臉的事情有些猶豫不決的孫權,這下更不敢跟蜀漢立刻翻臉了。
再加上這時候張昭告訴孫權,蜀漢那邊恐怕也沒有做好立刻翻臉的準備,不用擔心蜀漢會立刻發動戰争,因此孫權才決定,一面對蜀漢用緩兵之計,安撫鄧芝,一面告知在邺城的使者,可以去掉谯郡,但彭城國的條件,不容更改。
有了新的和談條件後,魏吳兩國的結盟和談,才算是能繼續下去。
但到了第二個條件上,曹魏方面,有開始有了争議了。
雙方互相交換質子,這倒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兩國結盟,互相交換質子是很正常的。
但問題是曹叡沒有兒子!!!
雖然吧,雙方交換質子,大多都不會直接交換嫡系繼承人,但從曆史上看,質子在某種特殊時期,在結盟國的支持下,回國争奪王位成功,也不是沒有先例。
再加上孫權那邊已經确立了太子孫登,算是已經有了明确的繼承人,國本比較安定。
但曹叡這邊一直沒有兒子,他的繼承人問題,曹魏内部都有不少的争議.交換質子,确定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萬一将來曹叡一直沒有生下嫡系繼承人,而這個交換到東吳去的宗室子弟在東吳的支持下,在曹叡駕崩後回國争奪皇位那不是很容易就能引起國内的動蕩嘛。
所以,這個問題,曹魏内部還是有不小的争議的。
但這個事兒,其實也不是什麽不得了的事情.實在不行,就找一個跟曹叡血緣關系比較遠的宗族子弟,到東吳去當質子。
雖然依然還是有風險,但同樣,如果東吳那邊的太子孫登出了點什麽事情,其實曹魏也一樣握有反制的手段。
就這樣,經過内部的一方讨論後,曹魏方面,派出了宗室子弟曹範爲質子。
曹範這個人吧,很有意思。
他是太祖武皇帝的親孫子,生父是彭城王曹據,但是呢,因爲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整早亡無後,就過繼給了曹整,繼承家業。
你要說他的身份吧,是太祖武皇帝的血脈,跟曹叡是沒出五服的兄弟,身份相當的高貴。
但你要說他重要吧曹整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就過世了,而且即使是生前,在曹操的衆多子嗣中也不顯眼。
說白了,就是一個身份還算高貴,但其實在大魏朝廷内部沒有任何派系支持的宗族子弟而已。
這樣的人擔任質子,哪怕将來真的有一天在東吳的支持下回國奪權,至少在大魏内部,也不會有人響應他的。
危險性降到了最低。
當然,孫權那邊也不傻,孫權派出的,是他的親侄子孫泰。
而這個孫泰,他的父親是孫權的親弟弟孫匡,可他的母親,還是曹氏宗族女,當年赤壁之戰前,兩家聯姻的結果。
兩邊都各有心思,但不管如何,兩邊就質子交換,締結盟約的事兒,終于是達成了一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