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劉備都沒有想到,自己僅僅是下了一道诏書,人往漢中那麽一戳,結果孫權那邊就急不可耐的先動手了。
有些事情呢,就是這樣,一旦平衡被打破,哪怕隻是一些表面的平衡被打破,也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劉備這一下诏讨賊,曹魏的注意力,兵力調配,糧草運輸,全都往西側關中而來,東吳那邊一看曹魏開始往西調動糧草和兵力了,直接就動手了。
本來雙方就是在戰備狀态,誰先動手都不奇怪。
但劉備依然看不起孫權——這小子都當了皇帝了,怎麽做事還是這麽的沒有德行?!
還要不要一點臉面了?!啊?!
難道“師出有名”這四個字,孫權就真的一點都不在意的麽?!
還是說,東吳的人,上到皇帝,下到名将士卒,除了玩偷襲外,就不會其他的打仗方式了?!
不管怎麽說吧,陸遜和周瑜在徐州的兩連擊,确實牽扯了一部分曹魏的兵力,畢竟東吳打完下邳可就能把觸角深入兖州了,這點曹魏是絕對不會容忍的。
現在真的說不好,曹丕是要先聚兵關中,還是要先東進青徐了。
劉備也趕緊的抓緊時間,準備進兵關中的事情,争取趁着東面孫曹戰事沒結束前出兵,這樣可以讓曹軍兩面不能兼顧。
戰略方面,劉備一到漢中就跟四大謀士們商量過了,龐統提出的戰略,劉備沒有意見。
劉備這個人,也許别的稍微差一點,但就看人這一項,絕對是當世頂尖的存在。
法正和龐統兩個人,軍略出衆,當世少有匹敵之人,就是性格太急,好用奇計,制定戰略不太穩妥。
諸葛亮和張溪兩人,各項能力都挺出色,爲軍爲政皆可,然性格偏于謹慎,用兵講究穩紮穩打,從不弄險。
這四個人,用兵風格不同,但若能互補,制定出來的戰略,當世基本無人可以抗衡。
因此,經過四個人商議後,龐統提交的戰略劉備直接全盤接受了,剩下來的事情,就是調兵遣将,安排各處領兵出征的人選了。
按照龐統的戰略構想,褒斜道和隴山道,都是疑兵,但這個疑兵,可不能糊弄事兒。
必須讓長安的曹真真的認爲,大漢的軍隊會從這兩個地方殺出來。
因此,這兩處的領兵之人,也需要好好考慮一下的。
隴山道方向,趙雲作爲統帥,不管是從軍履曆還是官職,其實也不差,但其實吧,從威懾力來說,隴山道方向最合适的主帥其實應該是馬超。
龐統也曾經提議過用馬超爲帥,畢竟馬超縱橫雍涼這麽多年,還曾經割據過關中一段時間,曹真一旦聽說馬超興兵來犯,肯定會嚴陣以待的。
但法正,張溪,諸葛亮全都反對了這個提議,堅持使用趙雲爲帥。
理由其實很簡單,三個人都信不過馬超。
馬超今年才四十多,讓他當雍州刺史就已經是非常破格大膽的了,你還讓他率領一路人馬縱橫雍涼.是真的不怕再造一個涼州軍閥出來麽?!
再一個,馬超這個人,性格脾氣非常的暴烈,而且一激動很容易上頭,尤其要命的是,這人一上頭,誰都勸不住就算委屈點趙雲擔任馬超的副手,到了關鍵時刻,趙雲也勸不住馬超的。
萬一戰場上有個變故什麽的,導緻北伐一路大軍潰敗,就靠一個趙雲,根本收拾不了殘局。
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馬超放在雍州繼續防備西北羌胡,讓趙雲爲帥,這樣穩妥一點。
不管從政治還是軍事角度來講,趙雲爲帥的選擇更好一點。
起碼趙雲用兵慎重,縱然不大勝也不會大敗,威懾力上也許差一點,但曹真想要阻擋住趙雲的穩紮穩打,恐怕也沒有那麽容易。
龐統也不是沒有政治頭腦的人,既然三個人都反對了,他也沒說什麽,四個人彙合成統一建議,建議劉備使用趙雲爲隴山道偏師統帥。
劉備想都沒想的就答應了。
趙雲嘛,除了二弟關羽外,劉備最放心的人就是趙雲了,比對張飛都放心.畢竟咱們的三将軍的脾氣也不好,劉備對張飛領軍,有時候還挺擔心的。
至于褒斜道方向,那都不用問,肯定是劉備禦駕親征,不僅劉備,連張飛,黃權,張溪,龐統等人,都要全部出現在褒斜道,給曹真造成一種大漢主力要出褒斜道的假象。
要是人去的少了,曹真免不了要琢磨,還有那個誰誰誰,這個人到底幹啥去了?!
現在大漢的軍中,名聲在外的大将就那麽幾個。
關羽坐鎮荊州,這個是張遼要頭疼的事情,曹真不用太擔心。
除了關羽外,剩下的大漢名将在曹真眼裏也就那麽幾個人.張飛,馬超,趙雲,張溪,黃權等等。
這些人全都去向明确的話,那曹真真的不會去擔心大漢這次北伐還有其他路線可走,這樣才能爲兵出陳倉道提供機會。
至于領兵進攻陳倉道的将領,倒是有些争議。
幾大名将都不能随意調動,那麽就隻能從中生代裏尋找一個可以擔此重任的人了。
候選人其實也不多,就隻有吳懿,魏延,寇封三個人而已。
其餘類似張翼,馬忠,陳式,高翔,王平,馮習,張南,李嚴等人,不是能力還需要鍛煉,就是各有所用,不能輕易調離。
吳懿用兵中規中矩,少出差錯,這種突襲任務必須保證主帥時刻有清醒的頭腦,臨機做出正确的決斷。
用吳懿,可以不用擔心有大敗,但同樣的,吳懿用兵中正,需要大膽突破的時候,可能會有所猶豫。
寇封用兵就突出了一個莽字,用兵敢打敢拼,關鍵時刻他真的敢上,而且往往效果很不錯。
用寇封,可以保證突襲的速度和威脅性,但同樣的,寇封這人一上頭就容易腦袋熱,做事不夠冷靜,一旦遇到那種冷靜的守将,很容易被人利用。
至于魏延嘛.說起來很搞笑,最推薦魏延擔任這個領軍将領的人,居然是張溪。
在張溪看來,大漢的中生代将軍裏面,魏延是獨一檔的存在,這種又需要莽,又需要冷靜應對的任務,交給魏老匹夫簡直是再合适不過了。
魏延這個人雖然莽,但并不像寇封那樣容易上頭。
而且作爲寇封的兄長,張溪很清楚寇封的短闆在哪裏——寇封打仗,就是三闆斧:莽一下,停一下,再莽一下。
用完這三闆斧要是沒用,敵人不上當,那寇封就沒轍了。
但魏延這人莽歸莽,他到底是有頭腦的,也善于自己思考.子午谷之謀雖然扯淡了一點,但人家至少獨立思考了,看着也像那麽回事兒。
因此,雖然跟魏延不合,但國事當先,張溪還真沒有跟魏延較勁的意思,果斷的提出讓魏延擔當重任。
隻是這個人選吧,諸葛亮有些猶豫。
諸葛亮倒不是不相信魏延的能力,諸葛亮是擔心魏延會不會半途不按套路出牌,因此壞了整個北伐的戰略。
畢竟魏延是真的會自己思考的人,當初那個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印象太深了諸葛亮是真的怕魏延又突發奇想,中途改變戰略,從而影響整個戰略部署。
其實領兵攻取陳倉道,最合适的人選應該是張溪,其次合适的人選就是張飛。
但這兩人都沒法動,這倆要是不出現在褒斜道口,曹真就得犯嘀咕。
這麽一想的話,中生代的将軍們,能擔當這個重任的人,也就隻有魏延了。
思前想後很久,諸葛亮最終沒有在魏延的任用上設置阻礙,任由張溪推薦,最後交給劉備定奪。
劉備還能怎麽選,肯定是選魏延呗。
吳懿雖然穩妥,但魄力不夠,寇封雖然莽,但沒人輔助肯定不行而且劉備實在有點不放心上庸郡的孟達,也有點不敢把寇封從上庸郡調走。
那就魏延呗。
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出身,一直是劉備刻意培養的嫡系自己人,忠心肯定不是問題,這些年經過一番磨砺也是成長了不少,現在缺的就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已。
不管從能力還是親近關系,劉備都想要培養魏延.劉備知道自己老了,也知道關羽和張飛都老了,也是時候趁自己還有精力的時候,爲下一代鋪點道路了。
因此,劉備立刻派出使者,秘密召魏延回漢中,委以重任。
隻要等魏延回到漢中,那就可以讓各路軍馬出發,西出關中,進軍長安。
而在劉備等到魏延回關中的這段時間荊州方向,關羽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北伐。
在襄陽誓師後,關羽帶領十幾員将領并五萬荊州軍,再次北出樊城,進犯新野。
曹魏新野守将,曹純之子曹演領兵主動後撤,撤到鄧縣彙合張遼。
關羽重新占據新野,以新野爲前進基地,再次向宛城發起進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