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制度是一個新鮮事物,哪怕四大職權部門都覺得這事兒有必要推行下去,但畢竟牽扯的範圍太廣了,一旦要推行就是全國推行,上下需要協調的地方太多了,必須慎重。
而慎重的結果,就是要不停的讨論。
不僅要完善這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任何制度都不能生搬硬套的,必須符合當前的情況才行,這點不僅僅是張溪,諸葛亮等人也非常的清楚。
還要設置出一些過渡手段,慢慢的讓中央各部乃至地方習慣這樣的制度,不能猝然實行,否則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麽去做。
而要執行這個預算制度,目前大漢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人。
就像簡雍訴苦說的那樣,最需要實行預算制度的工部,卻連真正能寫出合格預算報告的人都沒有幾個,而全國工程又這麽多,各種工程門類繁多,把工部所有識字的人派出去制定預算報告,這個人手也不夠用。
而地方上就更别說了,他們連什麽是預算報告都不知道,更别說寫這個預算報告了。
所以,這事兒,必須要推行,但不能着急推行,還是得一步一步的來。
而怎麽一步一步的推廣,這些事兒,還是得需要好好讨論一下的。
别的人也就算了,張溪和劉巴這倆始作俑者,肯定是要一直伴随着整個讨論到最後的。
因此章武二年元旦,張溪大年夜才正式放假,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祭祖過年,過了年初五就又被諸葛亮給抓到府裏去,繼續讨論這個預算制度推行的問題了。
這真的是閑着閑着,閑出事兒來了.早知道就不該這麽多嘴跟劉巴扯那麽多。
最後扯皮了半天,還是張溪提議——如果實在覺得現在全面推行有些冒險的話,那咱們就在成都的北邊畫個圈吧,弄個特區出來吧。
嗯,漢中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呢。
漢中那地方已經收回來好幾年了,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慢慢在恢複,但耕地卻慢慢的在荒廢.這裏正是需要大力發展和改造的地方。
漢中這地方,一旦要大力開發的話,需要修建和修繕的工程數量會非常的多,不僅要修建各種水利設施,還有軍事設施和各城城牆等等,一大堆的事兒要等着去做,正好用來試運行這個預算制度。
再加上現任漢中太守是黃權,這是一個文武雙全,品性端正的人,由他來統籌推廣這個預算制度,應該能讓人放心。
至于這個人才不夠的問題.張溪突然想起來,南中那邊不是馬谡在試運行科舉呢嘛?!
這也已經快三年了,第一批科舉制的人才,應該選出來了吧?!
把這些人調一批去漢中當佐吏,輔佐主官推行預算制度,這人手不就有了麽?!
而且這些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不管在南中還是在漢中,隻是去當佐吏而已,不像察舉制出身的官員,一做官就是有品級的,大部分都是一司主官,這樣應該也不至于引起世家大族的警覺,覺得這是在搶他們的話語權和飯碗。
而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證這些佐吏也有足夠的上升通道,不至于一直隻能當佐吏,這樣科舉制的實行,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讓朝廷上有寒門子弟的一席之地,到最後用科舉制取代察舉制,就會變得順理成章了。
諸葛亮也沒想到,張溪提出了預算制度還嫌不夠,還把這個預算制度跟科舉制進行了關聯.特麽這事兒啊,又麻煩了。
但諸葛亮思來想去,覺得張溪說的也許沒錯.馬谡在越巂郡幹了三年多,不僅大力開發越巂郡鐵礦區和金礦區,給大漢提供了大量的鐵器和金器,同時他主持的科舉,也選出了三十幾個能力不錯的年輕官員。
這些官員馬谡暫時都安排在越巂郡内,要麽是府衙内擔任佐吏,要麽就是在煉鐵工坊擔任主簿,都是低級别官職。
但這麽多的人,馬谡一個越巂郡太守也安排不下的,而且這些人有時候幹的事兒都非常的重疊,有種人浮于事的感覺,不僅馬谡不滿,這些科舉出身的士子們也很不滿。
爲此,馬谡已經幾次三番的給諸葛亮寫信,請求諸葛亮幫忙安置這些科舉出身的低級官員.再不安置,可就沒有人願意來考這個科舉了。
畢竟考上了也沒有出路,那還不如在家繼續讀書遊學好了,甚至投靠世家門下,說不定都比去考科舉要有出路的多。
科舉人才出路的問題,也到了諸葛亮必須要認真思考的時候了。
諸葛亮思來想去,隻能選擇認可張溪的建議。
讓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去當佐吏,一不會引起世家們的注意,二也是給了這些科舉出身的人一線希望,能繼續把這個科舉制給維持下去。
再說了,科舉制出身的人,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看他科舉的成績,就能知道他擅長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
科舉制的本身,是分科取士,馬谡在南中設立的科舉,根據張溪的建議,沒有弄的那麽複雜。
如果你覺得你學富五車,啥都懂,可以去考進士科,如果你覺得伱經學造詣很深,可以去考明經科,如果你覺得你算學能力不錯,可以去考明算科,如果你覺得自己懂得法律,可以去考明法科。
在張溪的建議下,馬谡一共就設置了這四科取士:進士,明經,明算,明法。
這些人擅長哪一個環節,從他的出身就能看的出來。
現在諸葛亮大手一揮,在這四科内各抽掉一半人手前往漢中,組建漢中預度部,歸漢中太守府管轄,專司漢中各府預算制度的實行。
同時調任楊儀爲預度部主事,主持預度部日常工作。
對于這個人選,張溪其實提出過反對意見的。
這個所謂的預度部主事,現在看來隻是漢中太守府下面的一個部門主事,級别不高,撐死算是一郡主簿的概念。
但你等到将來,一旦全國推廣預算制度的時候,這個預度部就會變成一個标杆,這個預度部主事的地位肯定也會水漲船高,甚至一躍成爲朝廷大員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你讓誰去做這個事兒不好,你非讓一個氣量狹小的小人楊儀去做這個事兒?!
諸葛亮對此則是歎了一口氣,然後反問張溪:你在咱們的人裏面劃拉劃拉,能找到比楊儀更加适合這個職位的人麽?!
然後張溪就無語了。
楊儀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算學和統籌學,他處理北伐大軍糧草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劉備回到漢中還特别召見了楊儀,對他提出了嘉獎。
這個人是有才的.但他真的沒德。
可再沒德又怎麽樣,楊儀的才能擺在那兒呢,諸葛亮那意思很明顯,就算不分派系,你從荊州派,益州派,元從派裏都去找,能找到比楊儀更合适的人,那我就撤回任命好了。
張溪找不出來,真的找不出來。
能有一個劉巴,已經算是上天留給劉備最好的禮物了,如果沒有劉巴主持季漢的日常經濟工作,恐怕就劉備那個征讨頻率,哪怕蜀中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也禁不起劉備這麽折騰。
而現在劉巴是戶部尚書,本身事情也非常的多,壓力非常的大,你再讓他去主持漢中預度部,那真的是嫌人家命太長了。
劉巴今年已經五十多了,也不算年輕了,這個年紀處理這麽多的事情,本身就已經非常的艱難了。
而且張溪記得,劉巴好像也不算太長壽的樣子,起碼跟鄧芝,廖化,宗預這些人沒法比的。
楊儀就楊儀吧。
但張溪還是不放心的建議諸葛亮,一定要好生的看着點那個楊儀,畢竟這貨其實跟魏老匹夫差不多,都不是能跟人好好相處的主,再加上氣量狹窄,别在預度部這麽重要的地方,惹出什麽亂子來。
對此,諸葛亮也隻能是長歎一聲,告訴張溪,其實這些他都知道。
說白了,還是季漢的人才儲備太少了。
雖然經過了諸葛亮近十年的布局和努力,又是發行紙張,又是推廣雕版印刷術的,但整個蜀中,依然還是世家大族的力量占據上風,寒門學子的數量依然不多.隻能是退而求其次,用其才而不用其德了。
諸葛亮心裏很清楚楊儀是個什麽樣的人,但凡有的選,諸葛亮也不想用,但現在實在是沒得選啊。
楊儀這個人,論品德和才能,确實不讓人放心,但單論才能,把他放到預度部的位置上,是最合适不過的。
至于将來再說吧。
實在不行,就讓某個天天閑着沒事兒幹,能有時間從兵部溜邊到戶部去閑逛的家夥,多承擔一點事情好了。
大家都在殚精竭慮的,就這小子天天在家陪老婆孩子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