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度,其實不算是一個壞制度,起碼他各司其職,讓上層的政治格局比較明确,中下層的官吏知道自己該幹什麽。
但三公九卿制度,在某些皇帝的眼裏,它就是束縛自己權利的一個東西。
比如說漢武帝。
西漢初期,大漢新建,在三公九卿制度的幫助下,大漢休養生息,慢慢的從秦末戰亂中恢複了過來。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發現,三公九卿制度嚴重限制了皇權,不利于他推行中央集權,對匈奴發動大規模作戰。
因此從漢武帝時候開始,就對三公九卿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漢武帝的目的就是要加強中央集權,把所謂的“外朝”和“内朝”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漢武帝本人早期還是很雄才大略的,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把内外朝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罷黜了給自己增加掣肘的太尉等官職.但到了漢武帝執政的後期,這種中央集權的弊端也出現了。
随着漢武帝本人越來越好大喜功,不停的對外用兵,導緻國力衰弱,丁口損失嚴重更要命的是,因爲漢武帝一手掌控着朝政,隻要漢武帝本人不悔改,就沒有人能限制住漢武帝手裏的權利。
後來漢武帝終究是沒有把自己的一世英名給葬送了,及時醒悟,下了輪台罪己诏,重新開始休養生息,這才保住了大漢朝的國運。
到了後來,漢宣帝繼位後,意識到這種制度的弊端,又一次對三公九卿制進行了一次改革,在保證皇帝權威的情況下,避免出現漢武帝晚期的情況,對漢武帝改革後的三公九卿制又做出了一些調整。
再之後,漢哀帝時期,丞相這個統領百官的外朝職位遭到了罷黜,導緻外朝和内朝不再有明确的區分,三公九卿分别掌握朝政,輔佐皇帝,大漢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沒有丞相輔政的時代.這時候的三公九卿制,其實已經跟最初的三公九卿制完全不一樣了。
再再之後,經過西漢末期的動亂和東漢的統治,所謂的三公九卿制,已經變得名存實亡了。
随着曹操重設丞相,開設丞相府,大權獨攬,所有的朝廷政務,全部是由丞相府來決斷的,丞相府的佐官,比朝廷的三公九卿的話語權都要大。
所謂的三公,已經變成了一種沒有實權,榮譽性質的職位,而九卿,早就成了清水衙門職位,根本沒有任何實權,也沒人願意去當。
大漢的官制,到了不改根本不行的地步。
隻是,這裏面的重點是,是重新恢複漢初的三公九卿制,還是重新設立一個官制,取代三公九卿制。
有一說一,三公九卿制本身沒有問題,但劉備真的願意重設太尉,丞相,禦史中丞這樣分散皇帝權利的職位麽?!
劉備可不是劉禅,現在的季漢也沒有到“危急存亡之秋”,劉備不可能會選擇把權利完全集中在諸葛亮一個人的身上,以圖政權實現平穩過度的。
盡管劉備依然信任諸葛亮,相信諸葛亮的能力和人品,但諸葛亮可沒有那麽強大的權利欲.曆史上如果不是爲了北伐,諸葛亮也不會選擇讓“宮中府中,俱爲一體”。
所以官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臣屬們需要讨論,劉備的主觀意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公九卿制度對皇權是存在約束力的,但這個還沒有統一的亂世,劉備集團又身處偏遠之地,如果不能集中所有的資源來做事,沒事兒還要内朝,外朝之間來回扯皮的話,那别說北伐,穩定内部政局都會很辛苦。
但官制這個東西,一般制定下來後也不好輕易變動,如果再重現漢武帝晚年時期的狀況,恐怕大部分當臣子的人都不願意見到。
因此,對于官制的改革,劉備集團北部的争議是非常的大的。
有些人主張回到三公九卿各司其職的狀态,雖然會限制皇權,但至少可以保證朝局穩定,不會因爲出現個别“庸弱之君”導緻時局動蕩。
但有些人卻認爲,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到将來天下一統了,再進行官制改革也來得及。
兩方吵的非常的厲害,雙方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想法,其中也不乏劉備本人意志的體現。
而劉備集團中,文官位置靠前的幾個人,都在權衡利弊,誰都沒有輕易站隊。
法正也好,龐統也好,劉巴也好,其實對這個官制的改革都覺得非常的棘手,一方面要照顧到劉備的意志和情緒,另一方面也要顧慮到蜀中和荊州豪強們的利益,因此他們輕易也不敢表态。
畢竟以他們的地位,一旦表态了就代表着站隊,是劉備不能忽視的一股力量。
至于諸葛亮.諸葛亮真不存在什麽表态不表态的問題。
别人也許不清楚,以爲諸葛亮是半個荊州人,肯定是代表荊州世家豪強利益的,但真正接觸過諸葛亮的人,其實都知道,諸葛亮是堅定不移的站在劉備這一邊的。
諸葛亮考慮的,其實非常單純,就是想制定出一個既能符合劉備利益,又能對現在政局平穩有幫助的官制出來。
所以嘛諸葛亮拉着張溪,聊了很久。
爲啥找張溪?!
因爲張溪是颍川人啊,跟荊州和蜀中世家之間的聯系都不多,不可能跟他們存在什麽利益糾葛。
其次,就張溪弄出來的那一堆玩意兒,不論是造紙術還是印刷術,又或者是嶽麓書院,根本就是在挖世家的命根子.更别說還有個諸葛亮都不太敢直接動用的殺手锏——科舉制。
張溪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站到世家一邊的,所以找張溪商量,才能讓諸葛亮得到最大程度的啓發。
然後吧.諸葛亮又後悔了。
說真的,有時候諸葛亮真的很想跟張溪好好的聊聊,看看這個家夥的腦子裏到底都是些什麽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跟張溪說官制,這家夥居然能給你叨叨出一堆玩意兒來。
可問題是,張溪說的這些玩意兒,大多數都是一些浮于表面,非常淺層的東西。
比如張溪曾經建議諸葛亮搞什麽“三省六部制”,但張溪卻無法完全說清楚“三省六部制”具體該怎麽運轉,又該怎麽加強皇權的同時,還能限制皇權。
張溪隻記得各省各部的職能,但你要說遇到具體的事情該怎麽去運作,張溪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了。
其實到這裏還好,畢竟這個“三省六部制”聽起來跟三公九卿制有點類似,都是各自劃分職權,不過是限制了三公和九卿的權利,隻給了他們負責具體事務的責任,卻沒有給他們相應處置事務的權利,各省各部主官的直接負責對象依然還得是皇帝,算是拆分了相權,但加強了皇權.諸葛亮到這裏還是能理解,并且深有啓發的。
可諸葛亮就不該多嘴,問一句萬一皇帝年幼無法理政該怎麽辦。
真不怪諸葛亮,誰讓東漢的娃娃皇帝實在是太多了,到了那個時候,基本都是外戚或者宦官幹政,釀成相當嚴重的後果。
制定官制嘛,肯定要未雨綢缪的。
諸葛亮主要是擔心,再出現那種無法單獨理政的娃娃皇帝時,朝政又該怎麽運轉。
畢竟,不管是“三省六部制”還是“三公九卿制”,最終的直接負責對象就是皇帝,如果皇帝不能理政,就會給外戚或者宦官幹政的由頭。
然後張溪就給諸葛亮講了“内閣”和“尚書房”制度。
皇帝年幼無法理政,那就由群臣推舉一個官低權重的小團體,來幫助皇帝理政嘛,等到皇帝成年了再還政就是了。
而所謂的“内閣”或者“尚書房”,本身的權利全都寄托在皇權身上,他們肯定會努力維護皇權來保證自己的權利,但同樣又因爲是群臣推舉的,無法跟相權徹底剝離,必然會陷入到一種雖然位高權重,但跟群臣間有隔閡對立的情況,防止權臣的誕生。
想做權臣?!
那你得先問問百官們答不答應,同時還得問問皇帝答不答應。
張溪自認爲“内閣”和“尚書房”制度其實也不錯的,至少大明在皇帝代代是奇葩的情況下,依然能續命兩百年,而大清的“尚書房”制度也沒有侵占皇權,不管是首輔還是軍機大臣,皇帝說免就能免,根本無法有效威脅皇權。
可諸葛亮聽了,特麽腦仁都大了這都是些什麽亂七八糟的制度。
如果按照張溪的建議去執行的話,“三省六部制”和“内閣尚書房制”是存在嚴重矛盾的地方的。
内閣和尚書房基本就完全剝奪了三省的權利,會導緻這兩個部門職責的重疊,浪費行政資源,無法提高行政效率的。
因此,張溪所說的,其實就是兩種平行的制度,不過是在皇權和相權之間有些不同的取舍而已。
不聽還好,聽完後,諸葛亮的關注點不僅僅停留在官制如何保證中央政府的運行效率上了,還得多考慮一個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平衡。
所以.這些互相沖突矛盾的東西,這家夥到底是用什麽樣的腦回路思考出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