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懲掾史的事情,張溪早就跟馬良和關羽通過氣了,這次不僅關羽站在了張溪這一邊,就是馬良也沒說什麽。
馬良很清楚世家的做派,也知道張溪這次要是再退讓,那就可能涉及到劉備集團的利益損失了。
而且馬良也覺得,如果這事兒是世家在背後推動的試探,未免就有點太過于喪良心了。
所以,馬良主動找到了四大世家的人,幫着張溪兩面疏通,同時着重強調了蝗蟲的危害性。
四大世家一聽說可能要鬧蝗災,當時也急了。
飛蝗可不挑誰家的糧食,它不僅吃百姓的,也一樣吃世家的啊。
一旦飛蝗肆虐,那麽世家也會遭到很大的損失。
你拿别的事兒跟張溪玩試探,四大世家沒意見,但不能拿這種事情開玩笑的。
四大世家互相問了一下,問問是哪個缺心眼的貨出的這種馊主意.結果四家都說跟自己無關。
哦,跟大家都沒有關系啊.那就讓那個蠢貨去死好了。
所以嘛,張溪處理這個掾史的事兒,别說遭遇到什麽阻擾了,連個求情的人也沒有。
而這個掾史一死,南郡諸縣的駐守掾史和縣令們都不敢怠慢,紛紛上報了自己縣内的真實情況。
事實上,這次的蝗災,有,但比起張溪想的,要小的多。
确實有蝗災的傾向,但主要集中的在江陵城西側。
比如枝江縣,孱陵縣等地,都發現了一些飛蝗的迹象,而且數量并不大。
要撲滅這兩個地方的蝗災其實不難,唯一的難點是百姓不願意去撲殺。
因此,張溪允許了兩縣動用徭役,強征百姓撲殺蝗蟲,否則就充軍流放。
孱陵縣的縣令還有所猶豫,遲遲不敢行動,但枝江縣的縣丞卻頂着百姓們的咒罵,強行征發徭役滅蝗。
不得不說,敢這麽做的人,還真的是個狠人.張溪趕緊的問問趙累,這個縣丞,到底是何方人士。
畢竟趙累曾經是枝江縣令嘛,縣丞是他的副手。
趙累告訴張溪,縣丞叫州泰,是荊州本地人,也是寒門出身,平時兩個人很聊得來。
張溪一開始還隻是覺得這位名字不錯,跟江東大将周泰的名字讀音相近.然後才反應過來,這位好像也不是省油的燈啊。
好像是曹魏那邊的人,淮南三叛中立功的人物可他怎麽會在荊州當縣丞的?!
不過現在沒有那個心思來追究這些,如果這個州泰這次能處理好蝗災的事兒,那麽以後也自然的會加入到張溪的人才夾帶裏來。
枝江縣有這麽一位不拿自己名聲當回事的狠人在,大概率是不太會再出差錯了,而孱陵縣這邊張溪給出了第二道公文。
這是第二次機會,如果孱陵縣令依然猶豫不動的話,那麽第三封就是撤職令了。
孱陵縣令到底是咬牙發動了徭役,隻是這貨一點擔當都沒有的,直接出示了張溪的公文,表示這是上面的意思,跟他這個縣令無關。
真的,就沖這位縣令的這個态度吧,他這輩子撐死也就是個縣令了。
不過張溪也無所謂,他真不在意自己的名聲,隻要能保住糧食,說成啥樣張溪都能接受。
而剩下的烏林,郢縣,也都發來了公文,表示境内雖然有零星蝗災,但已經組織衙役和百姓進行撲救,當無大礙。
張溪對此,總算是放下了心。
然後吧.蝗災就爆發了。
這次真的不是張溪的鍋,甚至都不是南郡大小官員的鍋,大家真的很努力的在控制蝗災了,可以說即使爆發了蝗災,也隻會是小規模的損失。
但張溪忘了一點,蝗蟲,它有翅膀的。
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土大地上的蝗災,大部分都是亞洲飛蝗,它能飛。
這次蝗災的爆發地,是長沙郡那邊。
江東嘗到了巴丘等地新開耕地的甜頭,正在全力開墾巴丘附近的良田,這兩年幾乎年年豐收。
再加上長沙郡南側,當初張溪改沼澤爲良田,潘濬又接手搞了兩年,弄出了一大片可耕種的土地。
後來兩家劃界,長沙歸了江東,這些田地讓江東人意識到,原來長沙附近的沼澤也是能夠改造成良田的.因此加大了對長沙郡這邊的投入,江東世家紛紛掏錢,加入到長沙大開發的行列中來。
長沙郡就這樣,慢慢的把希拉分布的稻田,連城了一片。
然後吧,去年暖冬,今年蝗災,就這麽來了。
長沙的飛蝗,先是吃完了長沙境内的稻禾,然後飛到了武陵郡和零陵郡。
武陵郡山地多,耕地面積少,還算好點。
零陵郡就倒了大黴了,潘濬這些年在零陵郡,沒少搞沼澤改良田和山地梯田,結果招來了大批蝗蟲,弄了個損失慘重。
而在武陵郡沒有找到多少吃食的蝗蟲們,再次結伴飛行,分成兩路,一路往豫章郡去了,另一路着飛過長江,來到了南郡的烏林和郢縣。
原本覺得沒啥大事兒的兩縣,瞬間遭遇了蝗災。
也好在張溪繼續堅持,沒有在孱陵和枝江的蝗災平定下來後就撤離留守的掾史,因此這些掾史能第一時間報告江陵,張溪能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張溪得知了情況後,頂住各方壓力,第一時間發動了徭役,強征百姓撲滅蝗蟲,壓根不管這時候的流言蜚語。
張溪是不信什麽天人感應,但架不住這年代很多人都信這個,上到世家家主,下到黎民百姓,有些東西根深蒂固,你沒辦法短時間内扭轉。
之前張溪強發徭役撲滅蝗蟲,雖然南郡境内的蝗災沒有起來,但長沙那邊的蝗蟲飛來了。
這就給了一些人說法,說張溪撲殺蝗蟲的做法是逆天而行,現在遭到報應了。
本來這些長沙的蝗蟲不會來南郡的,現在因爲張溪撲滅了老天爺的使者,所以老天爺讓蝗神把别的地方的蝗蟲給招來,報複張溪了。
張溪本來不當回事,但架不住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就連馬良和趙累也都來勸張溪,爲了名聲着想,咱們要不就做場戲,讓那些人閉嘴得了。
可張溪真的不理會,也不能理會。
能咋辦?!
建了祭天台,做了戲,那幫世家子弟倒是滿意了,這個蝗蟲還殺不殺了?!
你都祭天認錯了,還繼續殺蝗蟲,别說世家怎麽想,老百姓都不聽伱的啊。
這時候最好的破局辦法,當然就是學習一下唐玄宗,生吞一隻蝗蟲收買人心.但這事兒劉備幹可以,張溪幹,真不行。
君臣之屬,人心歸向,一定是要分清楚的。
所以張溪的做法,就是堅持撲殺蝗蟲,然後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安撫百姓。
其實就是張溪借鑒宋仁宗時期的滅蝗措施,鼓勵百姓撲殺蝗蟲,以蝗蟲換取糧食,補貼禾苗損失。
百姓是不想得罪老天爺,畢竟這年頭種地全靠老天爺賞飯吃,風調雨順就是豐收,來個大風冰雹啥的就是災年。
可現在,蝗災已經來了,今年注定要歉收,如果沒有糧食,今年冬天都熬不過去,哪有時間考慮明年會是什麽年景呢。
所以啊,一咬牙,百姓爲了能活過今年,打算用蝗蟲換糧食。
畢竟,能活着才能考慮老天爺怎麽想,死了可就什麽都沒有了。
就這樣,百姓的積極性總算是暫時給調動了起來,至于世家們嘛随他們去吧。
别以爲張溪不知道,這幫閑着沒事兒就跟你談什麽天人感應的家夥,私下沒少讓自家的佃農們撲殺蝗蟲,有些事情,不過是台面上扯皮的玩意兒,真要爲此受損失,他們才不會去做呢。
就這樣,付出了大概一半禾苗被毀的代價後,南郡百姓們總算是送走了蝗蟲大軍,保住了剩下一半的禾苗。
在這個年代,要想徹底撲滅蝗災是不太可能的,隻能是殺一部分,然後等着蝗蟲大軍自己過境,前往下一個地方。
再或者,就是等天涼,蝗蟲活動期結束。
南郡這邊是兩者皆有,天氣轉涼了,蝗蟲飛走了,總算是保住了一半的糧食。
百姓多少有些慶幸,高興一點的都歡呼慶祝了。
但張溪這邊,又開始忙碌了。
各縣都有損失,有的縣損失小,有的縣損失大,各縣都得上報自己的損失情況,然後張溪要往各地調糧,應對這次的災情。
南郡的損失還可以接受,荊南兩郡的損失就大了,幾乎可以說是顆粒無收,現在馬良着急上火到腮幫子都腫了。
真的,如果這麽一對比的話,大家都能發現,雖然張溪在整個蝗災期間被百姓和世家一起咒罵,但真要說損失,反而是南郡最小。
而且南郡百姓好歹還有點撲殺蝗蟲得到的錢糧,撐過今年應該是沒有問題。
一時間,張溪的風評雖然在官場上依然不咋地,但在民間,悄然有反轉的意思。
不過張溪真不在意這個。
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是秋收了,得重新安排人手組織秋收,以及秋後的征糧。
甚至張溪在考慮,是不是今年少征收點糧食,畢竟剛剛遭災,減免賦稅也是一種有效的赈災手段嘛。
但這個事兒吧,不是張溪一個人能決定的,所以這段時間,張溪一直跟趙累,鄧艾等人商議,到底該怎麽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