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源山的山賊數量有點多。
确實,寶源山是一坐大山,或者說是一系列山峰的統稱。
但在張溪的概念裏,山賊嘛,一個山寨撐死也就一百來人,整個寶源山上,按每個山頭上有一個山寨計算,那也就是十幾個山賊的窩點。
這麽一算,也就是千把号人而已。
可張溪萬萬沒想到,還沒到十二月呢,從山上下來投降的山賊,已經超過一千人了。
當然,有些人也不是下山投降的,是糾集了同夥,想要下山突破官兵攔路逃跑的.這樣的人,張溪是不會手軟的。
一般的山賊,怎麽可能是正規軍的對手。
正規軍手裏是有弩箭和長戈的,而山賊,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把短刀。
再加上張溪不停的讓人往山裏喊話,說隻要出山投降,就保證這些山賊的活路,不會屠殺他們反正就是攻心加圍困,導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下山投降。
從十二月初旬開始,有人熬不住山裏的寒冷和缺糧,陸續下山投降,一直到十二月末,張溪的營地裏,下山投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千人。
這下張溪坐不住了。
留守營地的士卒也就是一千五百人左右,看着一千多投降的山賊,還得花糧草供應着感覺有點虧。
因此,張溪在鄧艾的建議下,把這一千多投降山賊做了一個整理改編,分成幾個小隊,然後派人上山,找到幾個臨近營地的鹽泉,派士卒把守外圍,然後讓這些投降的山賊在裏面煮鹽。
用鹽來換糧食。
一方面張溪也能有點收入補貼,另一方面,也是給山上的山賊們看看,你們下山投降後,其實并沒有什麽區别,無非還是煮鹽,不過這次是給官府煮鹽,而不是給世家大族們煮鹽。
給世家大族煮鹽,人家不給你們任何保證不說,能換到的糧食也有限。
但如果給官府煮鹽,不僅有帳篷睡,還有士卒保護,最主要的是,給的糧食真的多。
一斤鹽能換二十斤糧食呢好吧,張溪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心黑,但對于山賊們來說,這确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吸引力。
這年頭的官鹽價格,是一斤鹽換五十斤糧食,但這是讓老百姓拿糧食去換鹽,不是說鹽戶也能獲得同等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農夫尤餓死的事兒,在這個亂世根本不新鮮。
山上的山賊,其實就相當于是世家養在山上的鹽戶而已,所以世家給他們的價格,是一斤鹽換十斤糧食。
這個比例,也就是将将的讓山上的山賊們能活的下去,持續給世家勞作而已。
現在張溪把價格足足提高了一倍,這對山上山賊的吸引力,那是巨大的。
而有了前一批下山投降的山賊作爲榜樣,剩下的山賊,頓時心裏都開始松動了。
而唯一還在限制他們下山投降的關鍵問題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漢人。
先下山投降的那一千人,基本都是漢人,而且還基本都是巴東郡本來的鹽戶。
大漢是鹽鐵官營的,所以這年頭的鹽戶,是由官府供養的,每個月給與一定的供養,然後用鹽來換取糧食有些像現在的計件制打工人。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麽當鹽戶,除了沒啥人生自由外,其他也挺好的。
但一旦到了亂世,糧食價格上漲,官府崩壞,沒人給鹽戶供養,同時又不給換糧食了,這些鹽戶就會第一個活不下去。
這一千多人,基本都是在劉備入川的一系列戰争中,失去了供養,不得不爲世家大族幹活的。
現在下山投降張溪,不過是換個打工對象而已,對他們來說,區别不大,更别說張溪給的糧食還足夠多。
但山上剩下的幾千山賊,他們并不是鹽戶,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漢人,而是賨人。
這些人對當鹽戶沒有興趣,他們更擔心的是,漢人是不是要對他們趕盡殺絕。
這些賨人,其實原本也不是巴東郡的,而是從巴西郡那邊遷移過來的。
他們屬于賨人的外圍勢力,因爲跟漢人相處的時間更長,漢化的更嚴重,除了保留了自己的祖先崇拜方式外,跟漢人的差别并不大。
随着北方流民的湧入,益州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進一步的壓縮了賨人的生存空間,所以有些賨人就從巴西郡跑到了巴東郡來謀生,又正好趕上寶源山的鹽泉暫時無人看管,一些賨人就占據了這些鹽泉,跟山下的漢人交換糧食和物品,要在這個地方紮根。
現在好了,漢人要收回這些鹽泉,等于是斷了他們的生路,而如果他們下山投降,山下的漢人将軍會怎麽對待他們,賨人們實在心裏沒底。
因此,賨人們的頭領,推舉了一個能說會道的賨人小夥,下山來跟張溪談條件。
賨人們的要求不高,就是能安置下他們,讓他們有一條活路就行。
反正他們的漢化程度挺高的了,能說漢話,也能種地,隻要有地方能安置他們,他們下山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漢人将軍真不願給他們一條生路,那麽他們賨人從小生活在山裏,漢人将軍要想剿滅他們也沒那麽容易,但山上的不少鹽泉,可就不太好說了。
張溪那個郁悶的,我就是進山剿個匪,沒遇到世家搗亂,怎麽就突然冒出一個民族問題來了呢這事兒該怎麽辦?!
這方面張溪是真的沒啥經驗,這年月也不講究什麽人人平等,漢夷之别很重就算張溪這麽想,萬一劉備諸葛亮不這麽想,該咋辦?!
再說了,巴東郡就那麽大的地方,世家大族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土地所有權沒有進行再分配,哪裏來的土地安置這些賨人呐。
讓這些賨人去屯田,當屯田客?!
那也不行啊。
整個季漢,因爲有成都平原的糧食和蜀錦這個硬通貨的支撐,經濟一直都還算穩定,因此早期是不搞屯田的。
要到諸葛亮北伐屯駐漢中,因爲運糧不便,這才進行了小規模的軍屯。
在那之前,整個劉備集團都在盡力的維持自耕農的數量,所以一旦要安置,就必須拿出足夠的土地來。
張溪真的沒有那麽多的土地。
無奈之下,張溪隻好寫信給諸葛亮求救.大佬,這裏有三四千賨人,老弱都有,現在他們請求歸附,但我這邊實在安置不下,你看看有沒有什麽辦法處理一下?!
諸葛亮一聽還有這樣的好事兒?!
夷人歸附,這是影響非常大的政治事件好吧,不管多少都要樹立起來當典型宣傳的。
再一個,伱那邊沒有土地安置,我這邊有啊。
本來諸葛亮還在煩惱整修都江堰的人手不夠呢,現在好了,人手自己送上門來了。
雖然都江堰離的成都很近,但區區三四千賨人而已,還包括了老弱即使安排在成都附近也翻不出浪花來。
諸葛亮讓張溪趕緊的把這些人給送到成都來,先好好的獎賞一下,然後就安排在都江堰附近,當自耕農。
這幾年因爲都江堰的年久失修,成都地區守着這個著名水利工程,卻依然出現了大片農地荒蕪,正愁沒人種地呢。
諸葛亮可不管這些荒蕪的農地原本是誰的,隻要是沒人種,那就是無主的,諸葛亮用來安置修護都江堰的百姓,有什麽問題麽?!
但凡這些世家願意掏點錢出來修複一下都江堰,也不至于堵塞成現在這個樣子,更不會出現什麽農地荒蕪的情況。
有了諸葛亮的托底,張溪立刻對山上的賨人們進行宣傳,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又有四五千人從山上下來投降。
不僅有賨人,還有流民,想要有耕地的流民。
而張溪立刻把這些人歸置歸置,派出五百士卒護送,全都給諸葛亮送過去。
再然後.該回頭收拾那幫子不要臉的世家了。
本來吧,張溪覺得,自己解決了山賊的事兒,重新占據了寶源山的鹽泉,斷了世家的财路,這些世家一定會有大規模的反彈的。
不說造反吧,制造一些動亂,讓張溪頭疼爲難,應該會有的。
但巴東郡的世家們不得不說,巴東郡真的是個好地方。
這地方真的沒有什麽大型世家,能在劉備面前說的上話的世家代表是一個都沒有,基本都是一些大家族的分支。
而這些大家族,本來就不願意因爲分支的發展,輕易去得罪張溪這樣的劉備集團核心人物。
再加上私鹽這事兒,其實在世家們看來,其實也不是那麽重要的事兒。
張溪的認知,有些偏差。
這年頭的鹽,是官營的。
官府從制鹽到販鹽,都是一手抓的,鹽價多少,都是官府說了算的,民間和世家是沒有定價權的。
像現在是亂世,官鹽價格偏高,私鹽價格偏低,雖然有百姓會買私鹽,但隻要官府重新控制了鹽礦,重新組織生産,這個鹽價肯定就會降下來,那麽世家的私鹽就會賣不出去。
這樣世家就成了給官府白打工,穩定鹽價的工具人了。
當然,如果哪天劉備決定下放官鹽的售賣權,也就是售賣鹽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旦有機會掌握一項大宗民生交易的定價權,世家們可不會有什麽顧及。
别說張溪,就是劉備本人,敢動他們的鹽引,他們也一樣敢把他趕下台。
但在這個時代的鹽鐵官營政策下,是沒有類似明玉珍,張士誠這類人物的生存土壤的。
所以對世家來說,販賣私鹽一者不長久,二者犯當權者忌諱,這種事兒,有機會的話可以私下做,賺點小錢,但絕對不會爲此付出太大代價的。
再加上張溪也沒想着把世家給趕盡殺絕了,更沒有讓這些世家把之前私吞的鹽利給吐出來,隻是嚴整了規矩,重新把鹽利收歸官府而已。
這種情況下,世家們除非是缺心眼了,否則爲啥要跟手握兵權的一郡太守對着幹?!
爲了這麽點事兒就制造動亂或者直接起兵造反那死了就别進祖墳,省的連累本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