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對.這劇本超級不對哈。
在前往卧龍崗的路上,張溪一路上心裏嘀咕着。
他不明白,真的不明白,傳說中的三顧茅廬,爲啥劉備帶的不是關張二将,而是徐庶和自己?!
現在的張溪,正是騎着馬,跟在主公劉備和徐庶的身後,前往卧龍崗的路上。
劉備到底是怎麽想的,拜訪卧龍先生居然不帶上自己的二弟三弟?!
其實劉備本來也沒打算帶什麽人,隻打算跟徐庶兩個人一起前來。
卧龍崗在襄陽西北,這裏已經算是劉表的實際控制範圍内了,又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危險。
帶上徐庶,純粹是因爲徐庶和卧龍先生是朋友,雙方見面了,好互爲引薦。
而張溪,純粹是徐庶自作主張帶上的。
一來呢,徐庶也想讓張溪見見諸葛亮,他是認爲,張溪的各方面能力都還不錯,就是整體的大局觀差了點,見見孔明,多聊聊,對張溪有好處。
這二來嘛張溪那一肚子奇奇怪怪的知識,有時候徐庶都不太能全部理解,這要是讓孔明這個腹黑給幫着套套話,解析解析,說不得還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呢,今天徐庶帶着主公,是來讓主公求取賢才的,而帶着張溪,是本着介紹給自己朋友認識的。
兩不耽誤。
三人一路上花了幾天的時間,一邊閑聊一邊趕路,倒是很順利的就到了卧龍崗。
前面的劇情張溪很熟悉,又是百姓唱歌,又是童子開門劉備自我介紹的,一切都跟演義線上描述的一模一樣。
但緊接着的轉折,就有點讓張溪猝不及防了。
劉備自報家門,說了一長串自己的官名,那個開門的童子一臉爲難的說什麽記不清,劉備隻好說“你隻說劉備來訪。”
然後張溪就等着了,等着那個童子說什麽“今早我家先生外出了”,“不計時日,短則兩三日,長則半個月”之類的台詞。
一顧茅廬嘛,曆史上有沒有見到諸葛亮不好說,但演義上劉備就是連個影子都沒摸着。
“既如此,待我入内禀報,請将軍暫且稍歇。”
嗯.嗯?!
啥情況?!這劇本不對吧,喂!
諸葛亮你怎麽能在家呢你怎麽可以在家呢?!
第一次拜訪伱就在的話,這多掉分啊?!
那童子進門沒多久,就看見他領着一個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的青年出現了。
好吧,到了這個時候,張溪心裏一緊,瞬間沒有吐槽的欲望了,因爲他見到了諸葛亮本人了。
不得不說,咱們的丞相是真的帥啊.要是再頭戴通天冠,手裏拿個鵝毛扇,那就更完美了。
劉備一見來人,頓時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孔明也是一禮,說道:“南陽野人,疏懶性成,竟蒙将軍枉臨,不勝愧赧。”
說完,兩個人互相謙讓着,一起進了正廳。
徐庶笑了一下,看看張溪,張溪也是笑笑,看看徐庶,兩個人随即跟上。
徐庶是擔心剛剛諸葛亮沒理張溪,張溪會有意見。
可徐庶是真心想多了。
任何一個現代人,要是真見到了諸葛孔明本尊,哪會在意這些小事兒。
拜托,這位可是諸葛孔明啊,流芳千古第一相啊,他的《出師表》,可是當初張溪唯一的全文背誦時心裏沒有抵觸的文章。
光孔明看張溪一眼,張溪都能傻樂半天呢。
反正徐庶是不可能理解張溪現在激動的心情的,但看到張溪沒有啥不滿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正廳裏,劉備和諸葛亮分賓主落座,然後童子獻茶,一番禮儀過後,諸葛亮便主動問起了劉備的來意。
劉備也是直言,說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爲萬幸!”
而諸葛亮也是詫異劉備一上來就這麽直接,隻好笑着,推辭一下,說道,“将軍有元直之助,何愁大事不成?!且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
這麽說着,對着徐庶一點頭,表示打了招呼。
再一偏頭,看到了張溪,也是笑着緻意。
當下把張溪樂的,都快找不到北了.丞相對我笑了嘿。
劉備卻不管,當下把徐庶對諸葛亮的描述轉述了一遍,然後說道,“此乃元直所薦,備信任元直,元直亦不會以大言诳備。請先生念在天下蒼生,念在漢室恩情,出山相助。”
諸葛亮聞言,趕緊下拜。
劉備這個帽子扣的有點大,諸葛亮不拜不行。
畢竟諸葛亮這個人就是心念百姓,心系漢室之人,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他沒法反駁。
當然,心裏還是有點不爽的,因此偷偷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見不得我逍遙,非要把我拖下水麽?!
鬧得徐庶挺不好意思,轉頭裝看不見。
“将軍既志在匡扶漢室,心念百姓,亮豈可不助!”諸葛亮拜完起身,說道。
這話一出,劉備心裏一喜,而張溪也是一愣。
不對啊,丞相,咱得三顧啊一請就出山,你以後《出師表》咋寫?!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顧臣于草廬之中.”說出去不好聽啊。
諸葛亮看了下三個人的表情,卻繼續說道,“隻是亮确實才疏學淺,當不得元直謬贊,亦不敢誤了将軍大事,還請将軍恕罪,恕罪。”
劉備立刻臉色一灰,如喪考妣。
這時候的張溪,看看劉備的狀态,心裏默念:快哭,快哭,哭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但劉備根本沒哭,卻是收拾一下心态,起身微笑的對着諸葛亮說道,“既如此,備亦不強求,隻是先生若是改變主意,備自當掃榻相迎,絕不負先生。”
這下張溪就有點看不懂了。
這到底是演義劉備,還是史實劉備啊。
你要是演義劉備,這會兒哭一場,說不得諸葛亮就心軟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實劉備,也不可能說出這等話來.說好的喜怒不形于色呢?!
事情到了這裏,那麽這次拜訪應該就算結束了畢竟諸葛亮拒絕了劉備,而劉備也表達了不強求的态度。
至于之後還會不會有二請三請的,張溪也不知道。
可這時候,徐庶卻說話了。
“孔明也莫要自謙,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着,對諸葛亮說道,“當今漢室傾頹,國賊當道,天下諸侯不以漢室百姓爲念,卻彼此紛争不斷。今劉使君以仁義傳于天下,爲當世明主,百姓所望,卻因一時蹉跎,困于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于我。”諸葛亮依然笑着搖頭,說道。
徐庶卻不放過這個家夥,繼續說道,“孔明,你既不願出山勞心勞力,福也不能強求。然劉使君心念百姓,立志匡扶漢室,以仁義布于天下,難道孔明也無有片言相告麽?!”
諸葛亮一聽,沉默了良久,這才說道,“既如此,亮便試言之。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并起”
好家夥,張溪直呼好家夥。
一顧茅廬,徐庶随便兩句話一激,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對》給亮出來了麽?!
這劇本走向偏的有些離譜。
到底是因爲徐庶的一番話語相激,還是諸葛亮确實心軟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對》,給劉備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備聽後大驚,一股豁然開朗的感覺湧現,頓時對自己的将來,有了明确的認知。
但對于《隆中對》的細節方面,劉備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當場請教起諸葛亮來。
接下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環節了。
張溪和徐庶也是安靜的坐在一邊傾聽,聽諸葛亮給劉備講述《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确實如張溪所想的那樣,諸葛亮的《隆中對》隻是一個戰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實現這個戰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還是在諸葛亮的心裏。
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關系,如果獲取他們的信任,又該如何在荊州站穩腳跟,又該怎麽什麽情況下對抗曹操的威脅,緩和和孫權的矛盾,同時還能圖謀西川。
這些事兒,沒個幾天的功夫根本談不完,而諸葛亮呢,顯然也沒有要留劉備三人過夜的打算。
才到下午,諸葛亮就借口有事,把三個人請出了茅廬這讓三個聽了一點點毛皮的人,心裏癢癢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極限了。
諸葛亮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本身就說明了他對劉備的認可。
《隆中對》這個東西吧,理論上來說是最合适現在的荊州之主劉表的。
不論是“北據漢沔”,還是“進取西蜀”,前提條件是你得占據着荊州最不濟也得是占據南郡和襄陽兩個荊州重郡才行。
而現在能做到這點的,隻有荊州牧劉表。
可諸葛亮卻沒有把《隆中對》獻給劉表,而是交給劉備,本身就說明,諸葛亮覺得比起劉表,劉備更适合做荊州之主。
至于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這事兒徐庶壓根不着急。
徐庶當然了解諸葛亮,知道這家夥的脾氣性格。
一個“自比管樂”的人,心裏還能沒點傲氣不成?!
而且今天你連《隆中對》都拿出來了,以後打着“不解其意”的名頭多來幾次,還不怕這家夥不出山?!
而《隆中對》嘛這個東西好是好,比張溪和徐庶的襲取江夏要靠譜的多,但對劉備來說,同樣面臨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
怎麽取荊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