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房來報,今晚未有任何人離府,老太太懷疑賊人還在府裏,這種時候,滅火的事也被後置,抓緊把錢财找回來才是真。
于是老太太加派人手,開始在府中進行大搜索。
可府中各處都翻了足有三遍, 那些被盜走的财物也是一無所獲……
官府和鄰裏見錢家走水,紛紛派人前來詢問是否需要幫助,老太太怕家醜外揚,更怕被渾水摸魚,隻能表态火勢在可控範圍,把官府和鄰裏都支走了。
天光漸亮。
負責巡視的婆子被審問後表示, 今晚她們是與往常一樣, 一直在府中各處兢兢業業巡視。她們絕無怠慢,并不知爲何會這樣。定是有人有預謀繞開她們的巡視,做這事的人必定對府中極爲了解。
倪虹和錢祥院中的丫鬟婆子也被分開嚴審了,可不管如何逼問,兩人皆依舊一口咬定,去找她們的就是二太太院中的春桃。
而二房反彈的厲害,老太太本想好好審問春桃,奈何二房死活不肯。老太太怕他們報官,隻得作罷。
回去後的錢豐錢祥又打了一架。錢豐撂下了話,從今往後與錢祥恩斷義絕,隻當沒有這個弟弟。錢豐更是收拾了行李,鬧着要去另一州府找他爹回來做主。老太太親自去了一趟才把人給攔回。
派出去抓道士的人空手而歸。他們趕到道觀,發現道士并不在。整個道觀都沒人,隻門上留了字條, 說是外出做法事了。
這是逃跑了?還是巧合?老太太氣得砸爛了手邊盅子。可她不知道士去了哪兒,又不敢報官, 還能如何?
如此,即便抓破腦袋, 亂麻還是亂麻, 壓根無處可整理。
老太太的腦殼子嗡嗡的。
二房一心報官的态度不像是他們做的,他們即便有可能設計那倆兄弟,又怎會盜竊?
難道盜竊之事隻是幌子?
道士雖了解府裏,可若無府中人接應也做不了這事。然道士是老太太自己找的,誰會與他合謀?
那有沒有可能,做這些事的是兩撥人?
難道真見鬼了?
肯定還是有内鬼。還得查!
天色大亮。
而此時,金桂院中的大火也終于是滅了。
整個院子都燒透了。
據回禀,金桂被燒死了,隻剩了一副燒到焦黑的骸骨。
彩嬷嬷親自去看了一眼,回來後有一個大膽的猜想:
“金桂姑娘一直戴在身上的金器也不見了。老太太賞給她壓身的那些金銀也沒瞧見。老奴一番搜尋,結果發現金桂姑娘的後院圍牆被人刨了一個洞。金桂姑娘床邊地上還有一柄掉落的匕首。
奴婢大膽猜想,會不會是有人觊觎老太太賞賜給金桂的那些金器,思量金桂姑娘那院子年久失修好偷盜,便偷偷在後牆刨了個洞。入夜行竊,沒料被金桂姑娘發現,兩人起了鬥毆。
賊人面目被看見,就起了滅口之心,随後一不做二不休, 索性一把火燒了那院子行一把大的。這才有了後面之事……”
老太太沉默了幾秒。現如今, 各種可能幾乎是毫無頭緒。她哪裏知道!
“讓人去給金桂好好收一下。她到底是花轎進來的, 便賞個恩典,讓她……以豐兒姨娘身份落葬吧。”
老太太口中說着是“恩典”,心下思量的則是如果彩嬷嬷猜想是真,金桂便是因爲錢家内鬼而死,因爲自己賞賜的金器而殒命,萬一心存怨念,記恨自己和錢家可怎麽辦?所以她不能太苛刻。
“金桂那裏多燒些元寶下去,再找個……和尚來送一程。”
老太太想到道士就生氣。折騰了有十天,各種作法,結果屁個效果都沒有。她越發覺得自己是被那道士騙了。一千多兩銀子呢,恐怕是打了水漂。
而這時,有嬷嬷來報。府裏丢失的财物經過粗略估計,損失至少高達五千兩。
五千兩?
還是至少?
想想那些個古董字畫,那是多少輩人積攢下的?是府裏的家底啊!
老太太覺得胸口憋悶。
家裏死了人,着了火,遭了賊,受了騙,出了醜事……一樁接一樁的事,沒完沒了,事事糟心,老太太到底沒堅持住,眼白一翻就暈死了過去……
然而即便是這個時候,他們斟酌之後也沒敢報官……
而此時此刻的陶然,已經在去百裏之外的省城路上了。
她之所以跑這麽遠,自然是去銷贓的。東西太多太貴重,本地肯定沒法出手,所以她打算去趟省城逛逛……趁着錢家反應過來前,先把贓物出售換銀票……
由于錢家上下注意力都集中于錢祥倪虹的醜事和金桂院中的火勢,所以陶然在看了一會兒熱鬧後,輕輕松松就借助她的鐵鈎,翻過了錢家那道高牆。
牆的那頭是個小巷子。
看準了無人,她偷偷落地。脫掉身上的丫鬟服後,陶然裏面早已穿好了一身樸素的布衣。她扛着兩個麻袋,絲毫不違和,直接就消失在了夜色裏,找了個客棧洗臉梳妝休整。
天一亮走出客棧的她,在化妝手法的作用下,再次改頭換面。
她去了市場,直接買了一套馬車,雇了一個車夫,潇潇灑灑就往省城去了……
另一邊,錢家老太太剛被大夫診治完,想要休息一陣睡一會兒,外邊又是來報,說是李大山來了。
“李大山是哪個?”老太太的頭很疼。
“是金桂姑娘的爹。”
“……”老太太這下覺得頭痛欲裂。
“李大山正鬧事,說要見女兒。”
“好好的,他怎會突然尋上門來?可是知道了什麽消息?”
“似乎是的。看他的樣子,似乎是知道金桂姑娘出事了,言之鑿鑿一定要見一面。”
老太太眼一瞪,手邊一壺又被她給砸了。
“金桂才剛死,火也才剛剛滅,他怎麽就這麽快便收到消息了?究竟是誰走漏的風聲?”
“老太太,現在恐怕不是追根究底這個的時候。”彩嬷嬷出去看了一眼後,匆匆忙忙跑進來蹲在老太太身邊禀告道。
“那李大山在外大吵大鬧,引了圍觀。昨晚大火燒了好久,全城百姓都知道了,府外本就有不少看熱鬧之人。現在李大山這一鬧,外面一下聚集了大量民衆,全都圍來議論紛紛看熱鬧。”
……
(本章完)